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会坊  高亮  王静 《中国民康医学》2023,(2):164-166+170
目的:比较床边胃镜引导下留置鼻肠管与鼻胃管在危重症患儿肠内营养支持(EN)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2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按EN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鼻肠管组、鼻胃管组各61例。鼻胃管组予以传统鼻胃管行EN,鼻肠管组予以鼻肠管行EN,比较两组置管成功时间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视黄醛结合蛋白(RBP)、血红蛋白(Hb)]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清D-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健康状况[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肠管组置管成功时间短于鼻胃管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鼻胃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鼻肠管组血清ALB、RBP、Hb水平均高于鼻胃管组,血清D-乳酸、I-FAB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鼻胃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肠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2%(3/61),低于鼻胃管组的16.39%(1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胃管与鼻空肠管2种肠内营养途径在严重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肠内营养,一组采用胃管,另一组采用鼻空肠管,记录两组置管前及置管后第3、6、10天的营养情况,包括血红蛋含量、白蛋白,记录两组置管10d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结果:置管后第6天鼻空肠管组的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均高于胃管组,第10天鼻空肠管组的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高于胃管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烧伤患者中使用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能改善其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熊芳婷  胡敏  毛珍珠 《当代医学》2021,27(32):41-44
目的 研究B超引导下合并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ICU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按置管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应用盲插法行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方式,观察组应用B超引导下行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方式.比较两组置管情况、置管前及置管后第7天营养指标、置管后各临床指标、临床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第7天,观察组BMI、前白蛋白、铁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目标营养值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ICU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合并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患者耐受性较好,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床边胃镜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对重型颅脑损伤伴胃瘫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伴胃瘫患者71例,先将鼻空肠营养管经鼻插入胃腔内,再置入胃镜,在胃镜下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的鼻肠营养管,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结果 71 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胃瘫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其中1 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无穿孔及误入气管患者.2例术中出现全身强直、心率增快,1例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经处理均于术后2 h内好转.置管成功后无胃肠内容物反流;无一例出现营养管滑脱.结论 床边胃镜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建立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操作技术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孔静  张冬惠 《中外医疗》2010,29(29):29-29
目的探讨EICU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并发症,降低发生率。方法将82例E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留置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以下称鼻肠管)组及鼻胃管组实施肠内营养,观察其并发症。结果鼻肠管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P〈0.05。结论鼻肠管并发症少,适合EICU重症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双管喉罩给危重患者留置螺旋型鼻肠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8月入住我院需要留置螺旋型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根据置管方法将患者分为喉罩组(40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效率、置管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喉罩组在置管效率、置管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双管喉罩留置螺旋型鼻肠管相对于经口留置效率更高,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小,并发症少,可在需要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鼻胃管与鼻空肠管在危重老年患者中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为老年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肠内营养,分别采用鼻胃管和鼻空肠管,观察2组患者第5、第10、第15天时营养状况、并发症及30d病死率。结果:进行肠内营养后鼻空肠管组白蛋白较鼻胃管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其他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管组吸入性肺炎和返流发生率低于鼻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鼻空肠管组30d病死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腹泻、管腔堵塞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采用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营养并减少吸入性肺炎和返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25例采用鼻胃管。两组的营养液均使用Nutricia产品能全力或百普力,营养液均应用喂养泵或输液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两组营养指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结果两组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误吸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危重患者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梁炜 《广西医学》2009,31(5):682-684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25例采用鼻胃管。两组的营养液均使用Nutricia产品能全力或百普力,营养液均应用喂养泵或输液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两组营养指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结果两组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误吸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危重患者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边超声引导下胃内注水鼻肠管置入法在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需行肠内营养的65例ICU脑外伤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胃内注水法33例,盲插法32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当天和7 d后鼻肠管幽门通过率、置管后达到目标营养值所需时间、置管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置管营养7d后相关营养指标的差异。结果:和盲插组相比,超声引导组置管当天及7 d后的幽门通过率明显提高(28/33 vs.9/32,P<0.05;29/33 vs.11/32,P<0.05),达到目标营养值所需时间明显缩短[(2.1±0.9)d vs.(3.7±1.5)d,P<0.05],置管营养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置管7 d后相关营养指标改善明显(P<0.05)。结论:超声引导胃内注水鼻肠管置入法方便易行,可提高营养管的幽门通过率,能安全快速达到目标营养,是ICU脑外伤患者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盲插鼻肠管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重症患者40例,其中床旁盲插鼻肠管组20例,鼻胃管组20例。观察2组腹胀、腹泻、呕吐、误吸、呃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鼻肠管组腹胀、腹泻、呕吐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鼻胃管组(P < 0.05),误吸、呃逆发生率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床旁盲插鼻肠管较传统的鼻胃管可以有效减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ICU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机械通气患者66例,均在入住ICU后48 h内,给予胃镜下空肠置管。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3例,于24~48 h内行肠内营养;晚期肠内营养组33例,于入住ICU 48 h后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参数(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并发症(腹泻腹胀、肝功能受损、高血糖、应激性溃疡、肺炎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营养支持前升高(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较晚期肠内营养组为少(P<0.01)。两组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及时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镜联合X线下使用Seldinger技术置入鼻胆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三腔营养管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8例常规胃镜下置入三腔营养管困难的患者,在胃镜联合X线下操作置入鼻胆管,通过鼻胆管输注肠内营养液.观察置管操作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脱管率、患者的耐受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置管操作时间5~15 min,一次置管成功率达100%,脱管率为0,患者耐受性好,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胃镜联合X线下操作置入鼻胆管进行空肠营养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尤其对解剖结构变异、吻合口或肠段狭窄等胃镜下常规置入三腔营养管困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胃肠外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6.8±12.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胃管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胃镜辅助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减压,观察该导管前置水囊开始下移后即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的营养学指标、免疫力指标、临床治疗指标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水平CD3+、CD4+、CD8+、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数17人,好转8人,无效2人,有效率92.6%,对照组治愈8人,好转10人,无效9人,有效率66.7%%,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肠梗阻导管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早期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管或鼻空肠管肠内营养为主的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共40例,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鼻空肠肠内营养;对照组共40例,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胃管营养。观察两组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观察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置管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3天、第7天时血浆蛋白各项指标和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入监护室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明显,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及其营养水平有重要价值,临床中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方法:将57 名需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9 名,对照组28 名.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配合使用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留置胃管.结果:留置胃管时配合使用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大大减轻了患者不适,基本实现了留置胃管的顺利进行,效果明显.结论:留置胃管时配合使用盐酸利多卡因凝胶,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对危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持续行肠内营养的60例危重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每天监测2次,指导肠内营养实施;对照组采用注射器回抽法,每4小时监测胃残余量进而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等营养相关指标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1周后血红蛋白、血清前清蛋白、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18.23±11.58)g/L、(280.56±16.88)mg/L和(33.83±7.42)g/L,同时期对照组三项营养指标分别为(108.98±11.64)g/L、(274.53±15.28)mg/L和(30.57±5.62)g/L,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呕吐3例、腹泻6例、胃潴留5例;对照组出现呕吐5例、腹泻9例、胃潴留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内营养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为(3.05±0.68)d,对照组为(5.02±0.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为(9.52±1.26)d,对照组为(11.47±1.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以更科学地指导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方案,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更快地达到目标喂养量,提高营养指标,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寻找加强静脉营养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其中行传统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8例),行改良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例)。观察2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脐出血、脱垂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计划性拔管情况,以及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脐出血发生率、脱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应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