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非发酵菌类假单胞菌属.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在人体皮肤上定植,是引起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和弥漫性泛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biolitis,DPB)的最重要的病原菌,也是近年来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和耐药菌之一.其中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作为细菌细胞间的特殊交流方式,在基因水平上调控着PA生物被膜、Ⅲ型分泌系统、致病毒力因子等的分化,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和耐药性原因之一.现将PA的QS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为研究对象,从临床角度探讨密度感应(QS)在PA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控制PA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刚果红弹性蛋白酶解实验对临床分离的84例PA株进行QS缺陷筛选,检测QS缺陷株的弹性蛋白酶表达、绿脓菌素分泌、生物被膜形成及泳动能力。结果在84例临床分离PA株中筛选出4例QS缺陷株(C39,C84,C104,C117),检出率为4.76%。PCR检测显示:C84的rhl Ⅰ、rhl R基因缺失。序列检测发现:C39 rhl Ⅰ基因序列多个位点碱基突变,其中第184、249位碱基突变导致编码蛋白62、83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变成甘氨酸和谷氨酸;C39 rhl R基因序列多个位点碱基突变,其中第146位移码突变,147位替换突变,导致编码蛋白第48位以后氨基酸改变;C84 las R基因序列多个位点碱基突变,导致编码蛋白66、136、138和172位氨基酸分别由精氨酸、天冬酰胺、丙氨酸和丝氨酸变成赖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天冬酰胺;C104和C117 rhl Ⅰ基因序列多个位点碱基突变,其中第184、249位碱基突变导致编码蛋白第62、83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变成甘氨酸和谷氨酸。致病因子检测显示:C39、C84、C104、C117弹性蛋白酶表达水平低于野生株(PAO1),与QS缺陷株(PAOJP2)相近;C39、C84绿脓菌素分泌明显低于PAO1,与PAOJP2相近,C104、C117绿脓菌素分泌正常;C39、C84、C104、C117的生物被膜起始能力及泳动能力均低于PAO1。结论 QS系统在PA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干扰QS是控制PA感染非常有希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1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1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耐药基因携带状况。方法采用PCR检测该株PDRPA菌44种基因。结果该株PDRPA菌携带TEM-1、OXA.10、PER-1、aac(3)-Ⅱ、aac(6’)-Ⅱ、ant(3”)-Ⅰ、rmtB、sull、cmlA、intⅠ1、merA基因,且伴有oprD2缺失。结论该株PDRPA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泛耐药原因。 相似文献
4.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生素有天生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其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甚至出现了多药耐药及泛耐药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耐药基因突变、产生灭活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渗透障碍与主动外排机制高表达、形成生物被膜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004~2007年笔者所在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析,为临床提供基本的选药依据.方法 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的11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11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达到61 4%,占前二位的分别是头孢唑啉(95 5%)、氨苄青霉素(92 7%).结论 对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率差异明显,说明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药,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泛耐药(PDR)机制.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分析耐药菌株同源性.PCR扩增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碳青霉烯酶、质粒介导AmpC酶等分析B.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PCR扩增检测16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分析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PCR扩增检测qnr基因、DNA旋转酶基因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parC和parE,分析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及序列分析和MC207110检测外排泵分析膜屏障机制引起的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结果 19株PDR-PA的ERIC-PCR分型结果显示具有5个型别,其中以A和B型为主,分别有6株和7株.17株检出VEB-3型ESBL基因,其中1株同时检出OXA-10型ESBL基因;未检测出质粒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基因.19株均检出ant(3")I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其中18株同时捡出ant(3)Ⅱ酶基因;19株发生gyrA突变,其中14株同时发生了parC突变,未检测出qnr基因.19株oprD2编码基因均发生小片段缺失.16株显示具外排泵机制.结论 提示产生VEB-3型ESBL、aac(3)Ⅱ和ant(3")I氨基糖苷钝化酶、DNA旋转酶gyrA和拓扑异构酶ParC基因发生突变,以及OprD2蛋白缺失和外排泵高表达是本组PDR-PA泛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群体感应(QS)系统调控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及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检验科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97株,应用vitek2-compact仪器法及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4种QS系统调控基因及7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调控基因LasI、Rh1R和毒力基因exoS、PCN的表达情况,对两类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线性分析。结果 97株分离株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小于10%且阿米卡星最低为2.06%,对其余药物耐药率均在11%以上,最高的为亚胺培南25.77%,43株为多重耐药菌株,且呼吸系统来源的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更高。PCR基因检测结果显示:4种QS系统调控基因LasI、LasR、Rh1I、Rh1R检出率均为100%;7种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的为exoT 98.97%(96/97),最低的为exoU 13.40%(13/97),PCN 43.30%(42/97),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皆在86%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茵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方法采用MicroScan4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 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结果 32株铜绿假单胞茵除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分别为75.9%和93.1%外,对其余抗茵药物耐药率均为1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30株(93.7%),aac (3) -I、aac (3) -Ⅱ、aac (6) -I、aac (6) -Ⅱ、ant (3) -I和ant (2) -I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3%、90.6%、12.5%、90.6%、90.6%和0,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28株(87.5%),TEM、DHA、OXA和IM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2.5%、43.7、21.8%和3.1%,未检出VIM、SHV和CTX-M-9,检出OprD2基因缺失23株(71.8%).结论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茵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ICU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控制该菌所致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分析。结果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到的478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析,ICU分离84株,占17.57%,而全院107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当中ICU29株,占27.10%,显著高于非泛耐药菌株的比例;从标本类型的分布来看,主要来自于下呼吸道的痰标本。结论 ICU在我院成了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集中区域,并且有增加的趋势;呼吸系统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的携带状况。方法采用K-B法分别对山东(A院)、江苏(B院)二家医院PAE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catB、cmlA)进行检测,并对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A院30株PAE对16种抗菌药物多药耐药;B院20株PAE对16种抗菌药物均耐药;二家医院PAE对氯霉素均不敏感。A医院30株多药耐药PAE菌catB、cmlA基因均阴性;B医院20株泛耐药PAE菌cmlA基因阳性18株(阳性率90.0%),并经测序证实;catB基因均阴性。结论不同医院PAE氯霉素耐药机制可不相同,氯霉素耐药率高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该院检出的348 株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性及多重耐药PAE 耐药基因检测。方法将血液科检出348 例PAE 菌株进行体外耐药监测,并对其中36 株多重耐药PAE 菌株进行耐药相关基因OprD2、VIM、GIM、SPM、IMP-1、TEM、VEB、PER、aac(3)-Ⅲ、aac(6)’-Ib-Cr 、TEM检测。结果多重耐药PAE 对妥布霉素、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比较敏感,对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明显的耐药性,PCR 基因分析结果显示, OprD2 和IMP-1 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7.22%和94.44%, aac(3)-Ⅲ和aac(6)’-Ib-Cr 阳性率分别为38.89%和27.78%,TEM 阳性率为75.00%, qnrA、qnrS和qnrD阳性率为50.00%、61.11%和47.22%,其他基因低于15.00%。结论PAE 耐药性较强,多重耐药PAE 耐药基因主要为OprD2 和IMP-1 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并分析其与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2007年临床分离到的21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nrC、qnrD、aac(6’)-Ib-cr和qepA,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21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8%(23/212)和19.3%(41/212)。qnrB、qnrS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0.9%(2/212)、0.5%(1/212)和0.9%(2/212),qnrA、qnrC、qnrD、qepA未检出。4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仅1株对左氧氟沙星表现为耐药,其余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2005-2007年间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已携带有PMQR基因,且敏感菌株中也有该类基因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1月住院的100位患者痰培养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用法国梅里埃微生物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均达到100%,其次是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99%)、头孢呋辛钠(98%)、庆大霉素(33.3%)。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流行病学及微生物实验室提供的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其指导正确的经验性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现状、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1 19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1 19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79.4%来自痰及咽拭子,9.5%来自尿液,3.6%来自血液;病区分布中呼吸内科占46.7%,重症监护病房占20.8%,外科占7.9%。3 a间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来自于痰及咽拭子标本和呼吸内科。及时准确地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密度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信号分子酰化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lactone,AHL)以及AHL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建立成熟的体外BF模型,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鉴定生物膜的形成情况.不同浓度氨溴索干预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AHL感应菌株根癌土壤杆菌(WCF47)分别检测其对铜绿假单胞菌AHL合成酶编码基因rhlI和lasI mRNA及AHL表达的影响.结果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ER检测,结果显示氨溴索3.75 mg/ml作用组基因lasI和rhlI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5).氨溴索1.875 mg/ml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P<0.05).氨溴索3.75 mg/ml作用后AHL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氨溴索1.875 mg/ml作用后亦有减少(P<0.05).结论 氨溴索可以通过下调信号分子AHL合成酶编码基因以及AHL的表达来抑制B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用PCR法检测16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和5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对阳性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54株菌中51 株AMEs基因阳性,检出率为94.4% ,28 株甲基化酶基因阳性,检出率为51.9% .共检出5 种AMEs基因:ant(3″) -Ⅰ、aac(3) -Ⅱc、ant(4′) -Ⅰa、aac(6′) -Ⅰb和ant ( 2″) - Ⅰa,阳性率分别为 66.7% 、 38.9% 、 31.5% 、31.5%和16.6% ;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和ar-mA,阳性率分别为29.6%和29.6% ,其余基因均未检出.测序结果与目的基因一致.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基因为ant(3″)-Ⅰ、aac(3)-Ⅱc、ant(4′) -Ⅰa、aac(6′)-Ⅰb和ant(2″)-Ⅰa以及rmtB, ar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感染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与耐药趋势,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7月本院各科室送检合格临床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统计分析其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204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伤口等在感染患者中,以老年患者为主,主要分布在ICU病房,3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存在普遍增高的趋势。18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钠和四环素,高达90%以上;敏感性最强的是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敏感率为92.65%和87.25%。结论: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以呼吸道和伤口感染为主,患者多为老年人。铜绿假单胞菌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且耐药性严重。表现为多重耐药。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与传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对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67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7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比较广泛,呼吸内科(26%)、老干部病房(17.6%)、ICU (10.7%)的患者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8.1%.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高(约8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保持在10%以下;对其他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我们应继续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株的扩散. 相似文献
19.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β-内酰胺酶及OprD2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39株下呼吸道分离MDR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β-内酰胺酶、OprD2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9株MDRPA中OXA-10阳性7株(18%),VIM-2阳性2株(5%),34株OprD2基因缺失(87%).结论 携带0XA-10、VIM-2及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MDR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Xie Y Jia WX Zeng W Yang WQ Cheng X Li XR Wang LL Kang M Zhang ZR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5,118(19):1615-1622
Background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resistance and biofilms resistance to drug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still remains unclear in the macroscopic bacterial growth. Our study is to illuminate the change of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of gyrA mutant and active efflux pump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P. aeruginosa ) biofilms. Methods The strains of typeⅡ topoisomerase gene mutant (gyrA mutant)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efflux pump were clinical isolates and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 process of bacterial biofilms development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riparental mat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transfer report gene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into P. aeruginosa biofilms strains and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bacterial survival rate between intrinsic resistance and biofilms resistance. Results The fluorescent strains with pGFPuv could develop mature biofilms on Teflon surface. Before a period of 72 hours, the survival rate of biofilms bacteria and intrinsic resistance strains in ciprofloxacin solu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 0.05). The survival number of intrinsic resistance strains (gyrA mutation and active efflux pump) was illustriously higher than biofilm strai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biofilms development. After 72 hours incubation, there was no clearly difference between mutants and biofilms strains in the survival rate (P 〉 0.05). The 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 and azithromyci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rug resistance of biofilm strains and efflux pump strains. Conclus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 aeruginosa biofilms, the strains of gyrA mutation and MDR efflux could be conferred with new level of drug resistance. When co-cultured mutated strains with biofilm strains, biofilms may play a major role in bacterial resistance. But after 72 hours incubation ( a mature biofilms had been developed) , there was no clear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mutant strains and biofilm strai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