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学博 《当代医学》2016,(26):60-61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升高属于应激性还是糖尿病引起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粉碎性骨折患者13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存在糖尿病(DM)分为创伤性骨折已知糖尿病组 A 组(26例)、创伤性骨折未知糖尿病组 B 组(44例)、创伤性骨折无糖尿病组C 组(68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2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治愈出院时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A组、B 组、C 组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分别为(8.6±0.8)mmol/L、(11.3±0.8)mmol/L、(8.4±0.8)mmol/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1±0.9)mmol/L (P<0.05),其中 B 组血糖水平最高(P<0.05);B 组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 A 组、C 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治愈出院时血糖水平均恢复正常;A 组、B 组、C 组及对照组出院时糖化血清蛋白分别为(2.3±0.3)mg/L、(3.3±0.4)mg/L、(2.2±0.3)mg/L、(2.2±0.3)mg/L,B 组糖化血清蛋白仍高于 A 组、C 组和对照组(P<0.05)。C 组治愈出院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结论糖化血清蛋白可准确鉴别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是应激性还是 DM 所致,且可作为急性创伤骨折患者是否患有 DM 的一个指标,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李汉福 《医学文选》2005,24(1):28-29
目的 探讨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及其对糖尿病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果糖胺法测定 85例糖尿病患者及 6 8例健康对照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浓度。结果 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 (r =0 . 6 837,P <0 . 0 1 )。结论 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较好 ,同时根据追踪观察可见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血糖在 2~ 3周内的改变 ,它可作为糖尿病近期控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李汉福 《微创医学》2005,24(1):28-29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及其对糖尿病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果糖胺法测定85例糖尿病患者及68例健康对照者的糖化血清蛋白浓度.结果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r=0.6837,P<0.01).结论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较好,同时根据追踪观察可见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血糖在2~3周内的改变,它可作为糖尿病近期控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田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23+12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高危人群90例,按照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将其随机分为实验A组(FPG6.1 mmol/L)、实验B组(6.1FPG6.9 mmol/L)和实验C组(FPG6.9 mmol/L),另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四组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GSP)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GSP和Hb A1c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GSP或Hb A1c单独检测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SP和Hb A1c水平同患者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结论采用糖化血清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单独检测以对糖尿病进行筛查具有一定漏诊率,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检出率,对于提高糖尿病筛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对糖尿病监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55-4056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与血糖的相关性及其对糖尿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4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GSP及空腹血糖检测,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餐后2h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组空腹及餐后2hGSP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中空腹及餐后GSP差异无显著性(P>0.05),DM组GSP与FBG及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P<0.01,P<0.001)。结论:GSP与血糖的相关性好,它对DM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糖尿病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马勇  覃艳玲 《中国医学工程》2004,12(6):87-88,91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妊娠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正常对照组50例,正常妊娠组50例及妊娠糖尿病组(GDM)36例等血清进行了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50g筛选、GSP、HbAlc测定.结果 GDM组FPG、糖筛选实验、GSP、HbAlc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四项诊断妊娠糖尿病(GDM)检测中,以GSP的效果最为理想,其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阳性预测分别为88.9%、98%、94.1%、96.9%,而HbAlc除敏感性比糖筛选实验稍低外,其它指标均高于FPG和糖筛选实验,其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阳性预测分别为80.6%、96%、89.5%、93.5%.结论GSP与HbAlc检验方法快速、简单、实用、取血量少、不易受其它因素影响,可作为GDM诊断指标,其中又以GSP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糖化血清蛋白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观察了64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时及诊疗、康复过程中的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水平。结果:好转41例,未愈或自动出院15例,死亡8例。定期随访3~6个月,14例生活能自理,25例能部分自理,10例不能自理。结论:单纯血糖升高者,以脑溢血多见,可能是应激引起;合并糖化血清蛋白升高者以脑梗塞多见,可能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及血黏度升高有关。使用胰岛素控制过高的血糖,在诊治脑卒中的过程中都是必要的。血糖控制不良或较差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较高,存活者神经功能恢复也较差、较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中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34例糖尿病患者,82例糖耐量受损(IGT)患者、26例高糖伴高脂患者及241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的GSP、FBG、TG及CH测定分析。结果:DM组GSP、FBG、TG、CH与对照组之间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IGT组TG、CH与对照组之间结果无明显变化(P>0.05),而IGT组GSP、FBG、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高糖高脂组与对照组GSP、FBG、TG、C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GSP浓度的增高与糖尿病血糖升高及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GSP检测对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疾病控制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少珍  黄沛隆 《河北医学》2010,16(9):1097-1098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FBG)、糖化血清蛋白(GS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指标3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己糖激酶法、比色法、胶乳凝集抑制反应法分别测定FBG、GSP、HbAlc的含量。结果:Ⅱ型糖尿病中的的FBG、GSP、HbA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患者FBG、GSP、与HbAlc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FBG、GSP、与HbAlc的联合测定有助于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对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监测均有重要意义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化血清蛋白(GSP)的测定是否对排除假性高血糖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一些血糖高的病人进行GSP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观察经临床确诊确属假性血糖升高的非糖尿病病人的GSP水平。结果凡经临床确诊的属假性血糖升高的非糖尿病病人的GSP水平为:1.61±0.56mmol/L,而糖尿病组为2.55±0.59mmol/L,经统计处理,两组的GSP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GSP的检测对排除假性的一次性高血糖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血清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血清hs-CRP、纤维蛋白原(Fg)、肌酸磷酸激酶(CPK)和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并观察住院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ACS病人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hs-CR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且hs-CRP水平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存在正相关(rs=0.37,P=0.008),血清hs-CRP升高组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hs-CRP正常组。结论:hs-CRP可以较灵敏地预测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预测的敏感性比Fg及cTnI等血清标志物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35例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38例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P<0.05);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4.8±1.4)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9.1±3.2)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为(42.11%),明显高于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2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折部位、合并症、创伤至手术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ASA分级、补液量、D-二聚体(D-D)水平、DVT发生时间、位置及首发症状等资料。分析影响健侧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511例患者健侧DVT发生率为4.89%,主要发生于创伤3 d后(24.00%)和术后3 d(48.00%)内,以远端血栓为主(80.00%),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具有较高DVT发生风险,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兴业  田博 《海南医学》2022,33(4):431-434
目的 探讨血清转运蛋白(TSPO)、Tau蛋白对重症颅脑外伤(sTB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2例s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90 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83)和预后不良组(n=49)....  相似文献   

15.
《右江医学》2019,(1):19-23
目的探讨无栓病房建立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的300例下肢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下肢骨折围手术护理常规实施护理; 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的3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建立无栓病房及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患肢肿胀的疗效及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患肢周径和疼痛状况。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肢肿胀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患肢周径和数字化疼痛评估法(NR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栓病房建立能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和疼痛的程度,提高患肢肿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医院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患者303例,同时选取基线资料相似的糖尿病未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167例作为对照,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GSP,分析糖尿病肾病组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与非糖尿病肾病肾病患者组相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GSP含量显著大于非糖尿病肾病肾病患者(P<0.01),GSP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06及0.733。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GSP含量大于非糖尿病肾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GSP与血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三者关系密切。GSP测定简单、实用、稳定,可以弥补瞬时血糖监测的波动及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近期血糖平均水平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张婷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1):1514-1517,1522
目的:探讨综合阶段性护理干预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高乌甲素贴片治疗对外伤性下肢截肢术后病人短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外伤性下肢截肢病人1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综合阶段性护理干预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高乌甲素贴片治疗组(观察组)90例和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高乌甲素贴片治疗组(对照组)90例。病人入院时,详细询问并记录其临床资料及损伤数据。比较2组病人在术后30d McGill疼痛问卷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简化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30 d,观察组在术后疼痛指数评分、疼痛模糊评分、疼痛程度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30 d,观察组在简化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的精神健康、活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0d内,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1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护理干预,综合阶段性护理干预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高乌甲素贴片治疗更有利于外伤性下肢截肢术后病人短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覃红桂 《华夏医学》2015,28(3):174-176
股骨颈骨折患者常规行下肢皮肤牵引术,由于牵引套边缘束勒及足跟皮肤持续受压极易发生压疮,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影响治疗及康复,近来大量的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牵引带的改良、牵引带加设保护垫及如何提高牵引效果等,使患者足跟压疮的并发症明显下降,治疗及康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2(MTA2)作为结直肠癌病人疾病预后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临近非肿瘤组织中MTA2表达情况,采集病人随访信息,统计分析MTA2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间关系.结果:与临近非肿瘤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MTA2表达上调(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TA2表达是疾病独立相关因素,与病人疾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P<0.01).结论:MTA2与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作为结直肠癌病人疗效评价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