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膀胱癌相关的尿道癌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对47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发生的16例尿道受累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文献讨论本病的 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尿道移行细胞癌发生率占同期膀胱癌患者的3.4%;16例膀胱癌累及尿道的患者皆为男性;膀胱癌多发(包括原位癌)的13例;肿瘤侵犯膀胱颈部或三角区的14例;膀胱癌病理分级Ⅱ级:7例,Ⅲ级:9例。结论:膀胱多发肿瘤、位于膀胱颈或三角区的肿瘤以及高分级肿瘤是尿道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尿道肿瘤的诊断依靠膀胱尿道镜检查及活检、尿道冲洗液脱浇细胞学检查,膀胱切除术中标本尿道切缘 冰冻病理检查对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主要由三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组成: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局限于黏膜层(Ta),高级别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CIS)以及侵犯黏膜下层或固有层的肿瘤(T1).NMIBC的首选治疗方案是彻底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或)膀胱灌注治疗.但是,仍有部分高危患者具有肿瘤进展的风险,因而需要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期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前列腺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72例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切除肿瘤后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切除前列腺。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膀胱穿孔和电切综合征发生,术后随访14~54个月,平均24个月,35例发生膀胱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16个月,复发部位均不在膀胱颈口和前列腺尿道,全部再次行TURBT。结论同期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前列腺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安全、短期疗效确切,可适用于一部分年龄较大伴有严重的下尿路梗阻的且肿瘤分期、分级低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4.
当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时 ,为寻找合适的尿流改道方法 ,1990年以来 ,我们对 12例患者施行了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效果满意。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38~ 6 9岁 ,平均 5 4.6岁。其中多发性膀胱癌 10例 ,膀胱三角区巨大肿瘤 2例 ,均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 ,其中 4例为膀胱复发肿瘤 ,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2例行腔内电切术。除 1例年轻女性为腺癌外 ,其余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 (Ⅱ~Ⅲ级 )。术前通过肛诊 ,灌肠试验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 ,钡剂灌肠或乙状肠镜检查排除直肠乙状结…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4岁,因“膀胱癌术后46 d”人住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患者于2015-10-16查体时发现镜下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部疼痛,1周后出现肉眼血尿,偶伴血块,遂就诊于当地医院.B超示,膀胱壁实性占位,前列腺增生.2015-12-21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盆腔强化CT示,右侧膀胱三角区可见一范围约为2.4 cm×2.1 cm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形态稍欠规则,边界清晰,平扫CT值约为35 HU,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病变累及右侧输尿管入口处,邻近膀胱壁亦增厚.盆腔及腹膜后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膀胱腔内见少量气体形成.前列腺体积增大,增强不匀均强化,局部上突入膀胱内.右侧三角区见团块状充盈缺损,累及右侧输尿管入口处;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管腔内造影剂充盈可,双侧肾盂及肾盏未见扩张,未见充盈缺损.诊断意见:右侧膀胱三角区肿瘤,累及右侧输尿管入口处(图1).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占位)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示,CK(+),Syn(+-),CgA(—),TTF-1(—),Ki-67(+,30%).诊断明确后于2015-12-25在山东省立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十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十双J管植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为规范手术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和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685例肿瘤直径 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5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为79.1%;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5%(490/685),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5.2%(378/685),“跳跃性”转移率为26.7%(52/195)。在中央区转移的490例患者中,有326例(66.5%)出现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55岁、男性、双侧性、侵犯包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侵犯包膜、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在常规进行规范的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同时,积极行预防性侧区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对于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侵犯包膜、多灶癌、双侧肿瘤、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道切除和膀胱肌瓣尿道成形术在外阴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1970年8月至1998年8月手术治疗外阴癌侵犯尿道者70例。肿瘤侵犯尿道外口或侵犯尿道<1 0cm行2 0cm尿道切除31例 ;肿瘤侵犯尿道下1/2段行全尿道切除39例 ;全尿道切除后用膀胱颈与膀胱不分离膀胱肌瓣尿道重建14例 ,膀胱颈与膀胱分离尿道重建25例。[结果]手术并发症 :部分尿道切除者尿失禁4例(12 9 %) ,尿道残端癌复发4例(12 9 %) ;全尿道切除者膀胱阴道瘘4例 ,4例均发生在膀胱颈与膀胱不分离尿道重建法中 ,占28 6 %(4/14)。全尿道切除病例无癌复发。本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79%。其中部分尿道切除者为73 1 % ,全尿道切除者为83 3 %。[结论]部分尿道切除仅适用于肿瘤侵犯尿道外口或侵犯尿道<1 0cm者 ;全尿道切除适用于肿瘤侵犯尿道下1/2段 ,并能大大减少癌复发和提高生存率。应用膀胱颈与膀胱分离膀胱肌瓣尿道重建 ,还可避免发生膀胱阴道瘘 ,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能完全经尿道电切的多发性膀胱肿瘤或因各种原因不具备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条件的多发性膀胱肿瘤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肿瘤局部切除的同时经尿道切除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胯胱颈部三角区等部位的膀胱肿瘤。结果 与单纯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肿瘤局部切除治疗多发性膀胱癌的手术相比,联合经尿道切除可使肿瘤切除更加彻底。结论 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局部切除联合经尿道切除(TUR—BT)治疗膀胱多发性肿瘤,对不具备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条件的多发性表浅和浸润性膀胱癌具有肿瘤切除更彻底、止血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为规范手术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和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5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为791%;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5%(490/685),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52%(378/685),“跳跃性”转移率为267%(52/195)。在中央区转移的490例患者中,有326例(665%)出现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55岁、男性、双侧性、侵犯包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侵犯包膜、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在常规进行规范的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同时,积极行预防性侧区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对于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侵犯包膜、多灶癌、双侧肿瘤、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颈部高危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63例颈部高危cN0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甲状腺被膜侵犯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46.9%,而甲状腺被膜未侵犯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Ⅵ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54.3%,而Ⅵ区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原发灶肿瘤≥2 cm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41.4%,而原发灶肿瘤<2 cm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8.2% (P =0.803).术前超声检查发现侧颈淋巴结肿大,但不考虑转移的34例患者中,17例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0.0%,而侧颈淋巴结术前超声检查阴性患者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7.6% (P =0.0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有关(P=0.017).而原发灶肿瘤被膜侵犯、原发肿瘤大小和术前超声检查侧颈淋巴结状态与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无关(均P >0.05).结论 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颈部高危的cN0甲状腺癌患者是可行的,能及时发现和清除侧颈隐性淋巴结的转移.建议对甲状腺被膜侵犯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的cN0甲状腺癌患者,常规行颈部Ⅲ、Ⅳ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3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情况、肿瘤宫旁浸润情况及患者术前化疗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00例宫颈癌患者,3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占11.7%.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Ⅰ期的3.283倍;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4 cm的2.332倍;浸润深度≥1/2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1/2的1.823倍;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739倍;宫旁浸润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672倍.结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膀胱癌分为膀胱癌组和无膀胱癌组,统计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类型、肿瘤位置等一系列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56例临床诊断为Ⅰ~Ⅲ期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12项临床和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次数、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脉管浸润、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于安徽省胸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257例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分析脉管侵犯组及非脉管侵犯组的临床资料、术前薄层CT及病理学资料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脉管侵犯与患者术前CEA水...  相似文献   

16.
Our aim was to critically review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incidental prostate tumors in cystoprostatectomy specimens and to evaluate implications for patients' management. Data were identified by a structured MEDLINE search. Studies addressing incidenc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or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rostate tumors or related pre-malignant lesions from cystoprostatectomy series were reviewed in detail.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prostate adenocarcinoma in cystectomy specimens is highly variable and mostly depending on the histopathology technique of sampling.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incidentally discovered cancers remains questionable, as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depends on the prognosis of the bladder tumor. For those candidates for prostate sparing surgery, it seems reasonable to include a routine prostate biopsy in the standard preoperative work-up as relevant PSA values to exclude cancer are lacking. Reports of prostatic urethral involvement at the time of radical cystectomy are mostly retrospective. Thus, it is likely that the true incidence of involvement with urothelial carcinoma is underreporte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multifocal bladder tumors, CIS in the bladder and bladder tumor location in the bladder neck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rostatic urothelial carcinoma. Prostatic stromal involvement, which reflects the depth of inva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Poorly differentiated prostate adenocarcinoma and urothelial carcinoma often share overlapping 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it can be sometime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se two entiti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71例,统计1年生存率,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等信息,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71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8.73%(63/71).肿瘤直径、肿瘤数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有无术后辅助放化疗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  相似文献   

18.
Liu J  Cai JH  Yan QH  Wang FA  Song WQ  Zhou BJ  Masahide I 《癌症》2007,26(5):541-546
背景与目的: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胞浆角蛋白(cytokeratin,CK)染色是识别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拟探讨早期胃癌原发灶上皮钙粘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内出现微转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16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4 522枚淋巴结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胞浆角蛋白(cytokeratin,CK)染色,并对其中135例患者的原发灶切片进行E-cad染色,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E染色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8%(11/162),而CK染色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6.5%(43/1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51例HE染色未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通过CK染色发现了32例(21.2%)有淋巴结微转移,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原发灶直径大于1.0 cm,组织分化不良,肿瘤浸润较深的(如浸及粘膜下层),淋巴管和血管受累,以及E-cad低表达标本(P<0.05).原发灶E-cad的低表达率为57.0%(77/135),与淋巴结出现微转移有密切关系,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没有微转移者明显低(P<0.01).结论:肿瘤直径大于1.0 cm,组织分化不良,较深的浸润,淋巴管或血管受累,以及E-cad低表达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水平及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泌尿外科确诊为膀胱癌并行TURBT术的患者90例,术后采用吡柔比星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根据TopoⅡα表达情况将90例膀胱癌患者分为TopoⅡα高表达组和TopoⅡα低表达组,比较TopoⅡα的表达情况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TopoⅡα的表达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的预后分析。结果:90例膀胱癌患者中有57例TopoⅡα 高表达,高表达率为63.33%;膀胱癌患者TopoⅡα 高表达率与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参数显著相关(P<0.05)。TopoⅡα高表达组患者1、2、3年复发率(8.77%、14.04%、17.54%)明显低于TopoⅡα低表达组(27.27%、39.39%、51.52%),TopoⅡα高表达组平均复发时间显著高于TopoⅡα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多发、肿瘤大小>2 cm、病理分级和TopoⅡα低表达等4个因素为膀胱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opoⅡα表达与膀胱癌患者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等显著相关,在TURBT术后对TopoⅡα高表达患者给予吡柔比星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