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探讨TGF-β1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8/2002-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35只雄性SD大鼠,造成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分别于正常及术后1,3,5,7,14,21d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神经挤压后TGF-β1表达逐渐升高,5d时达到高峰,以后TGF-β1表达的量有所减少。结论:TGF-β1参与周围神经挤压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在损伤神经修复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酵(MhiP)-2和-9的表达,及其随损伤后恢复时程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用明胶酶谱测定损伤后神经组织内btMP-2和bthiP-9的活性变化;Westernblot检测确认所消化条带的属性。结果正常坐骨神经组织内仅表达MMP-2,不表达MMP-9;坐神经挤压伤后1d时,MMP-9表达水平最高;MMP-2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表达水平略有增加,7d时最高。Westernblot检测确认所消化的条带是MMP-2和MMP-9。结论MMP-2和MMP-9参与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损伤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延迟修复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延迟1 d修复组,延迟1周修复组,延迟1个月修复组以及延迟2个月修复组;各组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模型后1 d、1周、1个月及2个月后进行神经缝合修复。实验组大鼠在神经修复完成后给予褪黑素(100 mg/kg)腹腔注射,而对照组大鼠不给予褪黑素。5 d后处死大鼠并将远端坐骨神经进行Masson染色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延迟1 d和延迟1周修复组,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Masson染色中胶原纤维面积比例都不超过20%。随着神经损伤后修复时间的延迟,胶原纤维面积逐渐增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延迟1 d和延迟1周修复组中,TGF-β染色较浅,而在延迟1个月和延迟2个月修复组中,TGF-β染色较深。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延迟修复的时间对于褪黑素对坐骨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存在影响。神经损伤1个月后,成纤维细胞浸润和组织退变程度大,其原因可能是神经延迟修复后褪黑素不再能够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条件性损伤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按术式随机分成两组.A组显露左侧坐骨神经,不损伤.B组造成左侧坐骨神经挤压伤.于伤后5d,两组均造成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分别于术后0、1、3、5、7d行挤压反射试验,检测神经轴突再生的距离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试验组的初期延迟1.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初期延迟1.70d(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条件性损伤通过缩短再生延迟,而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在颅脑损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具体迁移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大鼠颅脑损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eeney’s等的方法用自制自由落体撞击器撞击大鼠左侧皮质运动感觉区以制备大鼠中度重型颅脑损伤模型,于伤后6h,3d,5d,7d灌注取脑,通过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estin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比较分析大鼠颅脑损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之间的关系。并设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做对照。结果与结论:颅脑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伤后3d,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海马区可见大量Nestin阳性细胞,未见向损伤区迁移;伤后5d和7d,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更明显,范围扩大,损伤区可见少量Nestin阳性细胞。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未有上述改变。结果表明大鼠颅脑损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时间推移越加明显,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参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向损伤区迁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TGF-β1在阻塞性黄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运用Wistar大鼠建立阻寨性黄疸模型,观察其肝脏病理变化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CF-β1的表达;并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Wistar大鼠结扎胆总管后,胆红素急剧升高,术后1周可见肝脏表达TCF-β1,肝细胞出现大量的凋亡,纤维组织增生,术后2周TGF-β1表达及细胞凋亡达到高峰,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术后3周纤维组织占据肝脏组织大部分,细胞凋亡相对减少,仍可见大量的TGF-β1表达。结论:在阻塞性黄疸中,肝脏表达大量的TGF-β1,与肝细胞凋亡、纤维化及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l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 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77;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177;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77;10.42,140.40&;#177;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陶  王禾  卓豫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80-7981,8019
目的:凋亡可能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所致脊髓神经细胞损害的一种重要病理改变,而bcl-xl基因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为此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bcl-xl表达变化。方法:幼年、成年、老年Wistar大鼠各144只,各年龄组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和实验组(126只)。实验组切除2mm右侧坐骨神经,用硅胶管连接近、远侧神经残端,硅胶管内注人生理盐水15μL。实验组和对照组分为术后1,3d,1,2,4,8,12周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m blotting检测脊髓bcl-xl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对照组脊髓凋亡细胞成年及老年<3%、幼年>3%,实验组伤侧脊髓老年及幼年组于伤后3d,成年组于伤后1周凋亡细胞百分率升高,幼年及成年组凋亡细胞百分率2周达高峰(P<O.05或O.01),8,12周凋亡细胞百分率逐渐下降,老年凋亡细胞百分率高水平持续至伤后12周。与同龄对照组及未伤侧比较,各年龄对照组损伤后3d,1,2周,伤侧6cz.列表达减弱(P<O.05),伤后4周恢复正常,老年组8周。幼年及成年组8周。12周bcl-xl表达较未伤侧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O.05或O.01)。各年龄组未伤侧与对照组比较,bcl-xl凋亡细胞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各年龄组神经元bcl-xl表达减弱,后期可通过促进抗凋亡基因bcl-xl的产生来减少凋亡的发生,其作用在幼年组、成年组较强,老年组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吡哆醇诱导的感觉神经元病大鼠在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再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神经元分子微环境变化对神经再生修复的重要意义.方法 制作吡哆醇诱导的感觉神经元病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双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观察神经挤压损伤后7、14、21和28 d大鼠的背根神经节TUNEL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变化;利用蛋白印迹技术,观察神经再生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 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背根神经节细胞早期有较多的TUNEL标记细胞,但21~28 d由于大部分细胞变性坏死,TUNEL标记细胞反而减少.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trk A蛋白有一定水平的表达,但总体水平低于单纯坐骨神经损伤时.结论 中毒造成的感觉神经节病变危及神经元的生存,导致基因表达体系不完整,使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先应用17β雌二醇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锦州医学院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18只,仅暴露不损伤神经;手术对照组18只,制作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17β雌二醇处理组18只,损伤前1周给予17β雌二醇(1mg/kg)腹腔注射,1次/d。余二组在手术前1周仅腹腔注射同体积的蓖麻油,1次/d。①于术后2,4,7,14,21,28d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38.3(实验侧足印长度-正常侧足印长度)/正常侧足印长度+109.5(实验侧足印宽度-正常侧足印宽度)/正常侧足印宽度+13.3(实验侧足趾宽度-正常侧足趾宽度)/正常侧足趾宽度-8.8。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以0为正常值。-100为神经完全离断指标。②术后7,14,28d各组取损伤近段坐骨神经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电镜下观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计算横断面单位面积的平均神经纤维个数和直径、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③术后7,14,21,28d各组大鼠取损伤近段坐骨神经进行S-100蛋白检测。结果:纳入动物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术后2,28d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分别为-6.42和-5.7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对照组和17β雌二醇处理组术后4,7,14,21d坐骨神经功能开始恢复,17β雌二醇处理组在术后21,28d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分别为-16.73和-16.14,而手术对照组在术后28d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为-16.32,可见17β雌二醇处理组大鼠功能恢复比手术对照组早1周左右。②光镜下观察术后14d17β雌二醇处理组损伤近段坐骨神经新生纤维较多,轴突直径较大且形状规则,纤维密度大、髓鞘较厚,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术后28d手术对照组与17β雌二醇处理组变化基本一致,接近假手术组。③术后14d17β雌二醇处理组损伤近段坐骨神经电镜观察见大量新生神经纤维密集,许旺细胞包绕,轴突大小接近、形态均一,鞘内细胞器较多且清晰,明显优于手术对照组。术后28d手术对照组、17β雌二醇处理组新生神经纤维均基本成熟,差异不明显,已接近假手术组。④在周围神经损伤中S-100仅表达于许旺细胞中。术后14d 17β雌二醇处理组阳性显色深且范围宽,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21,28d手术对照组与17β雌二醇处理组又无明显差异。结论:17β雌二醇能加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以及神经纤维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2.
张永发  王忱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5):90-92,F0003
目的:观测坐骨神经损伤对大鼠行为的改变,以及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相关蛋白与神经损伤所致的自发性疼痛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和病理实验室完成。2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神经切断组120只、神经压榨组1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按存活时间不同再各分为3,7,14,21,30,60d6个亚组,每个亚组20只。用自噬评分方法观察大鼠神经损伤后的行为改变;并处死取材L5节段损伤侧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2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自噬评分:神经损伤后,神经切断各亚组自噬发生率均比神经压榨各亚组高,程度也较重。神经切断60d组自噬平均分为2.1,而神经压榨60d组仅为0.7分。②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神经切断组背根神经节生长相关蛋白免疫阳性标志平均吸光度表达伤后7d达高峰(0.614&;#177;0.004),持续到伤后60d仍有高表达(0.515&;#177;0.004);而神经压榨组伤后14d才达高峰(0.583&;#177;0.006),伤后21d即有所下降(0.563&;#177;0.008),伤后60d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0.231&;#177;0.003);正常对照组背根神经节仅有少量表达(0.225&;#177;0.005)。神经损伤后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726,t=4.074,P≤0.05);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伤后的表达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t=3.357,P≤0.05)。 结论:不同的坐骨神经损伤方法所致的大鼠自噬程度和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不同,提示神经源性疼痛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其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4只和假手术组12只。实验组术后对其坐骨神经钳夹伤处进行超短波辐射。对照组术后进行无效辐射。假手术组仅暴露单侧坐骨神经。三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末采用电生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MCV及其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及吸光度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未测出,术后2周起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可测出,且超短波治疗组大鼠术后2、4、6周其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短波治疗组大鼠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平均积分吸光度值(IOD)在术后各同一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能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MCV的恢复,增加其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中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的修复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0.42,140.40±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对体内、外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在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目的:观察脊髓挤压伤模型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的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位:北京联合人学继续教育学院,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1/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及挤压伤21d组,每组6只方法:挤压伤各组大鼠麻醉后,在T11行椎板切开后挤压大鼠T13脊髓节段。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脊髓L1-L3节段制作20μm厚冰冻横切片。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挤压伤24h组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备切片过程相同: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并计数两者相同面积内腹角和背角阳性有核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②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数量。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营养因子-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在胞核着色,神经营养因子-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②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明硅高于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10.2&;#177;1.1,11.4&;#177;3.2,6.2&;#177;1.8,7.4&;#177;2.4,P〈0.01)];背角阳性神经元数仅挤压伤21d组高于对照组[86.4&;#177;9.8,71.3&;#177;8.3,(P〈0.01)1,而挤压伤24h组及7d组低于对照组[48.5&;#177;5.1,41.5&;#177;3.7,71.3&;#177;8.3,(P〈0.01)1。③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4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对照组[9.4&;#177;2.8,10.8&;#177;2.7,15.1&;#177;4.0,(P〈0.05)1,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5);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背角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显著增加[28.1&;#177;3.1,35.1&;#177;4.4,23.3&;#177;2.3,24.1&;#177;1.8,(P〈0.01)],亦有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神经元数量在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均有增加,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提示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GDN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 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为(6.5&;#177;1.3)%,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伤后1d(7.8&;#177;1.9)%,伤后7d(10.3&;#177;2.1)%,伤后14d(11.9&;#177;2.3)%,伤后28d(12.3&;#177;2.4)%,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d(5.8&;#177;1.3)%,伤后7d(4.0&;#177;1.0)%,伤后14d(3.6&;#177;1.1)%,伤后28d(3.1&;#177;1.0)%。伤后1d与伤前比较(P&;gt;0.05,t=1.193,0.879),伤后7,14,28d与伤前比较(P&;lt;0.01,t=3.762,3.565,5.059,4.083,5.164,4.905)。结论 GDNF在损伤信号的刺激下表达急剧增加,起到修复神经元的作用,为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介导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d(hypoxia induce factor,HIF-1α)与脊髓损伤后早期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后0.5,1,3,6h,1,2,3d,1,2,4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IF-1α免疫染色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在电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结果:损伤后0.5~6h主要在灰质中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有HIF-1α的阳性表达。损伤后1d HIF-1α的表达增加。伤后2~7d,HIF-1α表达达到高峰,并在电镜中观察到大量凋亡现象,随后逐渐减少,持续至伤后2周。伤后4周,损伤的脊髓组织中没有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存在。结论:HIF-1α在脊髓损伤后介导了凋亡过程。阻断HIF-1α系统可能是脊髓损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神经干细胞体内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备脑皮质微量注射脂多糖脑损伤大鼠模型,于造模后3 d、5 d、7 d灌注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P-1和nestin表达。结果造模后,MCP-1表达增高,5 d时达到高峰;7 d时,可在损伤区发现nestin阳性细胞。结论 MCP-1可能趋化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脑损伤区迁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凋亡可能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所致脊髓神经细胞损害的一种重要病理改变,而bcl-xl基因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为此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bcl-xl表达变化。方法:幼年、成年、老年Wistar大鼠各144只,各年龄组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和实验组(126只)。实验组切除2mm右侧坐骨神经,用硅胶管连接近、远侧神经残端,硅胶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5μL。实验组和对照组分为术后1,3d,1,2,4,8,12周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ting检测脊髓bcl-xl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对照组脊髓凋亡细胞成年及老年<3%、幼年>3%,实验组伤侧脊髓老年及幼年组于伤后3d,成年组于伤后1周凋亡细胞百分率升高,幼年及成年组凋亡细胞百分率2周达高峰(P<0.05或0.01),8,12周凋亡细胞百分率逐渐下降,老年凋亡细胞百分率高水平持续至伤后12周。与同龄对照组及未伤侧比较,各年龄对照组损伤后3d,1,2周,伤侧bcl-xl表达减弱(P<0.05),伤后4周恢复正常,老年组8周,幼年及成年组8周,12周bcl-xl表达较未伤侧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各年龄组未伤侧与对照组比较,bcl-xl、凋亡细胞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各年龄组神经元bcl-xl表达减弱,后期可通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06/09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一室完成。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组,每组6只。按Bennett法,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后,假手术组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组在该神经主干部位,用4-0铬制羊肠线松结扎4道。两组术后7和14d以von-Frey filaments和冰水测定触痛及冷刺激反应,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改变。结果:1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7和14d.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组(术侧)触痛阈值分别下降80.3%和84.8%,冷刺激反应分别升高309.4%和336.20h,,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术后14d,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双侧脊髓背角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均有增加,手术侧分别增加246.4%和173.6%,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lt;0.01)。结论: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激活,可能参与慢性神经痛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