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伴或不伴冠状动脉树内斑块破裂(PR)证据的患者的整体特征,并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的射频数据分析(IVUS-VH)评价破裂斑块的表型。方法与结果:对40例患者进行三支动脉的IVUS-VH检查,其中在20例患者(占研究对象的50%)的26支血管(占被研究血管的25.7%)中有28处诊断为PR。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内血管镜观察非“罪犯”病变的破裂斑块的变化。背景:多发性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关于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的破裂斑块的详细随访研究尚未见报道。方法:血管镜证实30例患者非“罪犯”病变的50处斑块破裂有48处血栓。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目标斑块处管腔直径狭窄比例,并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平均血管镜随访时间为13(±9)个月。随访期内35处重叠血栓仍旧存在,主要血栓颜色从基线时的红色(56%)转变为随访期的粉红色(83%)。随着血管镜随访观察期的延长,愈合率增加(≤12个月为23%vs>1…  相似文献   

3.
目的:斑块的相对成分被认为在决定易损性倾向方面具有比单纯形态学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作者观察了在体冠状动脉开口到斑块位置的距离是否独立影响人的斑块成分,这将有助于阐明近来报道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罪犯病变沿血管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方法和结果:以51例年龄在38~76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非罪犯病变的温度是否会升高,并确定临床综合征与非罪犯病变产热的关系。背景:关于是否存在累及非罪犯病变的广泛炎症,还是炎症仅仅局限于罪犯病变,仍存在争论。冠状动脉温度图表法可以评估粥样硬化病变的局部炎症受累。方法:以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临床表现下由虚拟组织学(VH)IVUS检测的斑块组成,并将其与以前发表的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方法和结果:对85例患者[28例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1VUS)对有无糖尿病(diabetes mellims,DM)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41例,按是否合并DM分为两组,DM组23例,非DM组118例。用IVUS对两组的141处缺血相关病变进行分析。【结果】共分析141处病变,DM组最小管腔横截面积(LA)明显〈非DM组,而最小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斑块面积(PA)和斑块负荷(PB)明显〉非DM组(P〈O.05)。DM组参考节段管腔横截面积(RLA)明显〈非DM组,而参考节段斑块面积(RPA)、斑块负荷(RPB)则明显〉后组(P〈0.001)。两组病变的重构类型、斑块性质、偏心性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合并DM冠心病的缺血相关病变和参考节段的斑块负荷明显〉无DM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非常严重,并且非常弥漫。两组斑块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床确诊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64SCTCA及相关后处理分析工作,并于CT检查后一周内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64scTcA对冠状动脉粥样脂质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及84.9%;判断纤维斑块的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4.1%、特异性81.02%,诊断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100%,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病变性质的一致性很好。结论:64SCTCA可用于诊断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等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 ±0.39)mm vs(2.07±0.40) 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 vs (62.61 ±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1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及30例双支以上病变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腹主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分析并比较三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 腹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于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单支病变组及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腹主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腹主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与腹主动脉IMT变化及斑块发生率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查腹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将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CUS检查)应用于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DCA)中,32例冠心病患者手术的获成功。平均冠状动脉内径由术前1.06mm增加至术后3.59mm,术后残留狭窄均小于25%,无1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在DCA中,应用ICUS可提高DCA的疗效与成功率,并可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将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CUS检查) 应用于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DCA) 中,32 例冠心病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冠状动脉内径由术前1-06 mm 增加至术后3-59 mm ,术后残留狭窄均小于25 % ,无1 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在DCA 中,应用ICUS 可提高DCA 的疗效与成功率,并可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植入术(STENT)与球囊扩张后经皮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前后粥样斑块体积的变化及差别.方法 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别采用STENT与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术.同一患者不同病变可采用不同手术方法.采用血管内超声测量术前、术后粥样斑块体积,比较术前、术后粥样斑块体积变化及2组粥样斑块体积变化的差异.结果 2组术后粥样斑块体积较术前减少.STENT组粥样斑块体积减少(1.08±0.46)mm3;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组粥样斑块体积减少(1.67±0.62)mm3.STENT组粥样斑块体积减少值较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组为低.结论 STENT减少了球囊扩张次数,可减少粥样斑块的破碎及脱落,粥样斑块体积减少值较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组更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探讨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非罪犯病变快速进展的预测因子。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于罪犯病变部位成功置入支架共1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至12个月期间再次行冠脉造影,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时非罪犯冠脉病变的进展情况,根据这些病变的进展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快速进展组(n=49)和缓慢进展组(n=121)。结果在研究人群中,非罪犯病变的快速进展的患者占28%,这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比例相对较低,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快速进展组的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02 vs 1.59 mmol/L,P=0.020)、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4.25 vs 3.79 mmol/L,P=0.013)及TC的降低幅度(-0.80 vs-1.25 mmol/L,P=0.030)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2.42 vs 2.16 mmol/L,P=0.030)及LDL-C的降低幅度(-0.39 vs-0.75 mmol/L,P=0.020)明显高于缓慢进展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支血管病变、TG浓度、LDL-C降低幅度、支架内再狭窄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均是非罪犯病变快速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多支血管病变、TG浓度、LDL-C降低幅度、支架内再狭窄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与非罪犯冠脉病变的快速进展存在相关性,这充分证明了冠心病患者成功PCI术后继续强化他汀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李晓静  陈晓敏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417-1419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利用超声原理,通过撤回血管内的超声导管、使之经过病变或目标血管段,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结构,从而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有创影像诊断方法。早期对IVU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这些研究发现,传统的冠脉造影术经常会低估甚至大大低估冠脉病变的程度,而利用IVUS却能获得较高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I)。方法:选取50例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MRI检查,以MRI的检查结果对患者的血管状态分级,并以颈动脉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作为标准,通过计算出MRI对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综合起来评价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查效果。结果:MRI对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检查表现具差异性粥样硬化斑块、血栓、血管壁呈高信号;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病变MRI阳性表现为血流信号异常、血管局部信号减弱或增强,血管连续性中断;颈动脉与冠状动脉MRI的阴性表现为血管轮廓明显、走向清晰、管径无狭窄、血流信号均匀。以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标准,MRI评分为(15.32±8.65),检出的敏感性为98%(49/50),特异性为100%(50/50),准确性为100%(50/50)。结论:MRI对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阳性及阴性表现具有特异性,且检出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较高,可用来诊断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病变、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等。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冠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方法 在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观察152例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大小、脂核负荷、斑块纤维帽厚度、重构指数、斑块破裂情况,夹层和血栓形成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80%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主要表现为稳定斑块;破裂斑块和小稳定斑块表现为EEMCS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而积和脂核负荷增大,MLA更小,纤维帽更薄,正性重构、夹层和血栓较多,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无央层和血栓发生。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关系密切,不同性质斑块的IVUS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一直被视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或偏心病变时,造影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可能出现误差[1].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造影(CAG)临界病变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经选择性CAG提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150例15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 150处病变中,软斑块98例(65.3%),硬斑块33例(22.0%);偏心斑块85例(56.7%),向心斑块46例(30.7%);4例检测结果正常.斑块面积平均狭窄率为(59.4±10.7)%.对IVUS示斑块面积狭窄大于70%的62例、小于70%的16例但有典型临床症状者,以及15例有斑块破裂或夹层者行进一步介入治疗.4例患者在IVUS检查过程中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现象,经处理后不良反应立即消失.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出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 IVUS能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并能指导临床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杨明明  马根山 《现代医学》2012,40(5):613-616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在评价管壁及斑块特征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其对冠脉临界病变的定义以及治疗指征一直存在争议.血管内超声(IVUS)能准确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精确测量狭窄的程度.作者主要介绍IVUS在冠脉临界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