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11例恶性间质瘤(GIST)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GI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大多数恶性GIST CD34( ),Vimenti( ),Desmin(-),Actin(-),S-100(-);手术切除是GIST最好的治疗方法.结论 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免疫组化在鉴别GIST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于胃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9年胃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5例GIST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其中20例可见糜烂溃疡、息肉样包块,3例见黏膜平滑、皱襞消失,2例未见异常;病理活检结果18例可见肿瘤组织.肿瘤危险性等级极低1例,低4例,中等8例,高12例.结论:胃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及活检有诊断意义,术后病理学检查为唯一的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对3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GI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9例61.3%)和空肠(6例19.3%)为主.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20例64.5%)和消化道出血(12例38.7%)、腹部包块(8例25.8%)为主要表现.病理报告良性13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6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28例(90.3%),CD34阳性26例(83.9%).结论 (1)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易造成误诊;(2)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3)治疗应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占胃肠道肿瘤的1%~3%,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好发于胃,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和食管,网膜、系膜或腹膜后区少见。作者回顾性分析了金水区总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GIST患者的CT、病理和临床资料,以探讨GIST的CT表现特征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68例胃肠道及腹腔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和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发生于胃肠道、腹腔内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68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按肿瘤发病部位分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和胃肠道外GIST型组.GIST组5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6%,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8%;胃肠道外GIST型组1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85.7%,CD34阳性表达率为71.4%;Actin与S-100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Dc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分析其CT表现。[结果]20例GIST.胃12例,小肠6例,结肠2例;恶性13例,交界性2例,良性5例。12例GIST边界清晰,8例与胃肠壁分界不清。平扫12例GIST密度均匀.CT值为20~48HU.增强后强化均匀,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20例GIST术前CT诊断GIST17例,平滑肌瘤2例.不能确定来源1例。术前正确定位者19例,占95%。[结论]CT对GIST定性有难度,但对肿瘤的定位、分期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7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发生于胃的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通过超声内镜、CT、消化道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明确诊断需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79例中,CD+117 73例 (93%)、CD+34 66例(83%),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83%,5年无瘤生存率72%.结论 发生于胃的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出血、坏死及Fletcher分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胃肠道和胃肠外腹腔内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24例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获得19例GIST。结果:19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79.2%(19/24)。抗体表达情况:CD11794.7%(18/19)、CD3463.2%(12/19)、Vimentin100%(19/19)、SMA15.8%(3/19)阳性和S100表达全部阴性。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SMA和S100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形、肿瘤性坏死以及核分裂数>5/50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5年收治的37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2.3岁,男女比为1.6:1。免疫组化表型CD117、CD34阳性率均为84%,SMA阳性率38%,S-100蛋白阳性率2%。病理诊断GIST良性9例,交界性10例,恶性18例。其中36例行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 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 8例 ,交界性 14例 ,恶性 2 4例 ;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 ,或两者混合存在 ;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 4,阳性率分别为 95 6%及 67 4%,Desmin及S -10 0少数病例灶性阳性。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 ,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 ,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 ;CD3 4表达率较高 ,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间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资料. 结果: GIST主要发生在胃(46.8%)和小肠(30.6%).CD117阳性表达率为93.5%,CD34阳性表达率为79.0%. 结论: 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难;病理免疫组化CD117、CD34等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的依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误诊原因,提高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误诊为GIST的病例的胃肠道钡餐造影和CT表现.结果5例中2例行胃肠道X线钡餐检查,病理证实胃肠道腺癌3例,胃类癌1例,肠系膜恶性间皮瘤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多种消化道病变相鉴别,胃或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形成倾向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出现不规则坏死区、CT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及再发转移的治疗和预后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总结GIST肝转移及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 对2例GIST肝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GIST肝转移病例中,1例原发灶来自小肠,13年后发生肝转移,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400 mg/d治疗,1个半月后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放弃.1年10个月后再次复发,出现肝脏、.肾脏、腹膜及膈肌广泛转移,术后再次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并坚持服用至今达8个月.另1例原发于大网膜,原发肿瘤切除后2.5年发生肝转移,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坚持服用至今达15个月.2例自发生肝转移随访至今分别为2.5年和1.5年,无再次复发和转移,均存活.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发生肝转移或再发转移经手术切除病灶,再给予格列卫,可延长生存期,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至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26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3岁,男女比例为1.2∶1,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组织学表现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表型CD117阳性率79 %,CD34阳性率74 %,SMA阳性率27 %,S-100蛋白阳性率14 %。26例GIST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手术。结论 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而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的联合检测,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随着CD117和CD34在肿瘤中表达的发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GIST的诊治有了重大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消化内镜、B超及CT等影像学方法,所有患者予手术治疗,对其术后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3岁.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消化内镜、B超及CT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术后发生胃瘫5例,吻合口瘘2例,胰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31例恶性间质瘤患者中有16例术后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其中4例复发,15例未作治疗的患者中有8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在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发生于胃的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通过超声内镜、CT、消化道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明确诊断需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79例中,CD117+ 73例(93%)、CD34+ 466例(83%),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83%,5年无瘤生存率72%。结论发生于胃的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出血、坏死及Fletcher分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性18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1.6∶1,平均年龄53.6岁,50岁以上发病占62%),部位以胃最为多见.内窥镜检查阳性率80%,消化道造影74%,CT阳性率为94%.病理表现:肿瘤多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CD 34阳性(70%)、CD 117阳性(75%).结论 GIST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常规内窥镜、消化道造影、B超等检查仍有相当病人漏诊,CT在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GIST的确认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 34和CD 117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现状.方法 对2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常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20例GIST中恶性15例,交界性2例,良性3例;发生在胃肠道者17例,发生于胃肠道外3例;抗体表达情况:CD117 95.0%、CD34 65.0%、Vimentin 100.0%、SMA 20.0%阳性,S-100全部阴性.20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恶性间质瘤术后辅助化疗生存21个月、30个月,另2例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应用格列卫(STI571)治疗,生存3年;3例良性者术后无复发生存2~7年;2例交界性术后分别生存10个月、7年.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CD34、S-100和SMA联合检测可协助诊断;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形、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数>5/50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可靠的治疗方法,传统放化疗可作为晚期或术后复发GIST的姑息治疗手段.STI571是治疗术后复发及不能手术切除GIST的有效药物,并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往 ,临床、影像及病理工作者对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存在深信不疑 ,并认为平滑肌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当前 ,人们已将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 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以平滑肌肿瘤为主的观点逐渐转变到以胃肠道间质瘤 (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为主的观点 ,大量文献报道当前认识的 GIST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由于 GIST涵盖了绝大部分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因此 ,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 ,对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讨论。1 临床资料GIST好发年龄为 40~ 69岁 ,高峰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