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缺血再灌注时肠道损伤对肝脏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一兵  嵇振岭 《铁道医学》2001,29(4):221-224
目的 了解肝缺血再灌注对肠道损伤对肝脏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分流组(组1)、不分流组(组2)和假手术组(组3)。组1、2在全麻下行肝门阻断45min,再灌注2h制备2h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1在肝缺血再灌注前行门腔分流;组3仅作剖腹术,不经受肝缺血再灌注过程。极前术后均抽取门静脉血并于术后切取部分肝脏及回肠以检测血清酶学、细胞因子水平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术前各组动物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酶氨基转移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Ⅰ型白细胞介素(IL-1)水平均无显性差异。在分流组和未分流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上述四项指标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缺血再灌注后两组间上述指标亦有显性差异(P<0.05),分流组明显低于不分流组。假手术组各项指标术前术后无显性差异,肝脏及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分流组基本正常,未见细胞结构的改变。结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肝缺血再灌注时,缺血本身可对肝脏造成损伤。同时,由于肝门被阻断,肠道血液回流受阻淤血,肠道受到损伤。肠道的多种毒性物质,如TNF-α,IL-1等细胞因子的增加可加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分流组由于解除了肠道淤血,减轻了肠道的损伤,从而间接地减轻了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脏与肠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时肝脏损伤和肠道损伤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分流组(组1)、不分流组(组2)和假手术组(组3)。组1、2在全麻下行肝门阻断45min、再灌注2h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1在肝缺血再灌注前行门腔分流;组3仅作剖腹术,不作肝缺血再灌注。术前、后均抽取门静脉血并于术后切取部分肝脏及回肠以检测血清酶学、细胞因子、粘附分子水平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前各组动物血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分流组和不分流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上述4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缺血再灌注后两组间上述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流组明显低于不分流组。细胞内粘附分子1(ICAM-1)在肝脏中的表达分流线明显低于不分流组(P<0.05),假手术组各项指标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肝脏及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分流组基本正常,不分流组存在细胞结构的改变。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时,门静脉阻断所致的肠道损伤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可能通过ICAM-1的上调而介导。  相似文献   

3.
Ye H  Fu XG  Lu H  Mao D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6):1854-1858
目的 通过检测丹参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Kappa B(NF-κB)、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表达的影响,观察丹参对大鼠肝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按Nauta等方法制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预处理组(P组),分别于肝缺血再灌后2、8、24 h取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NF-κB、ICAM-1的表达,测肝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浓度评价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做光镜、电镜检查反映肝组织细胞损伤程度.结果 I/R组NF-κB A值于再灌注2h(0.418 4±0.039)明显升高,8h(0.308 4±0.028)、24h(0.240 ±0.032)逐渐下降.ICAM-1 A值也于再灌注2h(0.367±0.034)升高,8h(0.451±0.031)达高峰,24h(0.293±0.025)下降.MPO、ALT、AST变化与ICAM-1类似.在P组上述各指标在各时间点均较I/R组低(P<0.05),但较S组高(P<0.05).ALT、MPO、NF-κB和ICAM-1之间的变化均具有正相关(P<0.01);光镜、电镜观察各组之间也具有明显区别.结论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时刺激NF-κB、ICAM-1的表达参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丹参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时肝组织中NF-κB、ICAM-1的表达,并有效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暂时性门体分流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后肝功和能量代谢影响影响,为临床上减轻移植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选取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分流组和阻断组3组,制作门颈静脉转流下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术后1 、6 、24h,3 及7 d肝功和能量代谢变化。结果 (1)术后1 、6 、24h,3 及7 d各时点,阻断组大鼠血清ALT(除术后第7 天)及AST值均明显高于分流组(P<0.05)。(2)术后各时相点阻断组RCR值和P/O均显著低于分流组,恢复正常时间阻断组也晚于分流组。(3)分流组于术后各相应时相点肝细胞ATP含量均高于阻断组,并且恢复正常也比阻断组较早。结论 无肝期门体分流处理能够改善能量代谢,提高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的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L 精氨酸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 12只杂种狗随机分成对照组 (生理盐水组 )和实验组 (L 精氨酸组 ) ,每组 6只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 ,肝缺血时间为 45min ,于再灌注后 30min、1h、2h分别抽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一氧化氮 (NO)、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再灌注各时间点实验组ALT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再灌注 1、2h ,实验组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L 精氨酸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分为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见于肝叶切除、肝移植、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肝外伤、静脉闭塞性疾病、肝静脉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等。肝移植还涉及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再灌注后2 h内)主要由代谢障碍和氧化应激引起,中期(2~6 h)主要与库普弗细胞激活及炎症介质作用有关,晚期(再灌注后6~48 h)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反应。笔者综述近年来有关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进展。1早期热缺血再灌注损伤1·1 pH反常缺血时,因无氧酵解和ATP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暂时性门体分流和阻断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后肝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为临床上减轻移植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选取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分流组和阻断组3组,制作门颈静脉转流下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术后1 、6 、24 h,3 及7 d肝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结果 (1)术后1 、6 、24 h,3 及7 d各时点,阻断组大鼠血清ALT(除术后第7 天)及AST值均明显高于分流组(P<0.05).(2)术后除第7天外的其他时相点阻断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化(P/O)均显著低于分流组,恢复正常时间阻断组也晚于分流组.(3)分流组于术后各相应时相点肝细胞ATP含量均高于阻断组,并且恢复正常也比阻断组较早.结论 无肝期门体分流处理能够改善能量代谢,提高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的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过程中脑组织中Fos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探讨两者在脑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及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I组)、缺血30min再灌注组(I/R组),I/R组又分为再灌注后1h组(I/R1h)、再灌注后2h组(I/R2h)、再灌注后4h组(I/R4h),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Fos和NOS的变化。结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不同时段可出现脑组织不同部位Fos和NOS改变,尤其在再灌注后期表现明显。结论:HIRI状态下,Fos和NOS在脑内参与了损伤过程。下丘脑中两者的变化在中枢调节作用中可能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芪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黄芪给药组(AM组),制作常温下大鼠部分肝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SO组大鼠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左肝血流,其余各组分别于再灌注30min、60min、120min3个时点取血、肝组织。测定各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IR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SO组升高(P<0.05),AM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IR组显著下降(P<0.05),且病理改变较轻。结论: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ICAM-1分子表达增加,由此介导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可能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黄芪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内载脂蛋白M(apoM)mRNA及血浆apoM的表达。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对照组)进腹后仅分离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血流;IR1组灌注0.5h;1R2组缺血60mln后再灌注1.0h;lR3组缺血60min后再灌注2.0h、IR缺血60min后再灌注3.0h。在各时间点活杀大鼠,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浆apoM蛋白及肝组织apoMmRNA。结果 血浆ALT的水平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肝组织损伤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肝组织apoM mRNA的表达则先有一过性下降(IR1组),此后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明显增强。血浆apoM蛋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其表达的上升有相应的滞后(IR2组)。结论 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肝脏apoM mRNA的表达和血浆蛋白水平有迅速、明显的变化,提示apoM可能具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