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在该院就诊以及治疗的248例病理诊断为宫颈组织病变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及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的感染状况。结果 248份样本中,共234份检测出HPV阳性,阳性率为94.35%;其中单一基因型139份,占58.90%,多基因型混合感染78份,占33.05%,其他型占8.05%;根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年龄将其分组,结果显示31~40岁组HPV检出阳性率最高为33.47%,高于20~30岁组及41~50岁组,分别为22.46%及25.42%,明显高于51~60岁组的11.86%;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17, P 0.01)。CIN I、CIN II、宫颈原位癌组均以高危型HPV16感染率最高。HPV感染检出率在宫颈息肉和子宫平滑肌瘤组及CIN I、CIN II、宫颈原位癌组分别为0、75.00%、93.62%和79.07%,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HPV的总阳性率逐渐上升(P 0.05)。结论正常宫颈及不同级别的CIN患者HPV感染情况不同,不同亚型HPV在不同程度的CIN患者中的感染率不同,不同年龄对HPV的感染率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 DNA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析不同HPV与鳞状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5例,年龄在25-59岁,将35例病例做HPV6/11及HPV16/18,显微镜下观察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中HPV16/18的感染显著高于HPV6/11(P〈0.05),随着宫颈病变由CINⅠ→CINⅡ及CINⅢ的逐步加重,HPV16/18型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阳性细胞带增宽。结论 HPV6/11型与HPV16/18型在宫颈癌前病变中均有表达,HPV16/18型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因素,原位杂交法可以很好的显示HPV感染的组织学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在不同级别宫颈疾病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拟诊有宫颈疾病(TCTASCUS和/或HPV分型异常)的665例患者进行阴道镜及组织病理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4种HPV亚型,HPV阳性率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级别升高而增加;CIN中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尤其以HPV16?58感染率最高?结论:对HPV进行分型检测,可以预测CIN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及基因分型的意义.方法 采集2153例宫颈中心就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采用杂交捕获技术对HPV DNA进行检测.采用凯普导流杂交HPV分型技术检测34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HPV亚型.结果 ①2153例受检者中701例HP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达32.6%;其中以宫颈癌患者感染率最高,达93.9%,其次为宫颈上皮内瘤变,达54.6%.②高危型HPV感染好发于30岁以上,40~59岁是高危型HPV最高发的年龄阶段.③随着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高危型HPV DNA病毒载量有上升趋势.④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HPV主要的感染类型为16、52和58亚型.低危型主要为11、6和42亚型.⑤CIN I主要感染亚型为16、52和33亚型,CINⅡ主要亚型为16、58和18亚型.CINⅢ主要亚型为16、52和58亚型.⑥高危型HPV感染者多重感染率为23.O%,其中双重感染18.9%.三重及以上感染4.1%.CIN I、CINlI和CIN III多重感染发生率未发现明显增高趋势.结论 高危型HPV DNA检测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极有价值.HPVl6仍然是最应关注的高危亚型.  相似文献   

5.
翟锦娣 《微创医学》2005,24(4):516-517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用新柏氏液基超薄细胞检测(TCT)的1 436例妇科患者宫颈分泌标本,探讨CIN的阳性率、CIN与HPV感染的关系及处理方法.结果受检者中CIN阳性136例,阳性率为9.5%;HPV阳性74例,阳性率5.2%,CIN分级与HPV感染呈正相关.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其级别与HPV感染之间有重要关系,TCT超薄细胞学检测对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宫颈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HPV基因型对患者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严重程度和对患者行LEEP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2013年我院223例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并行LEEP环切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按CIN严重程度分为CIN1~2和CIN3(含原位癌CIS)两组;HPV基因型按:(1)低危;(2)中危(;3)高危HPV16;(4)高危HPV18;(5)未归类;共分为五组;术后患者按手术切缘是否存在残留病灶分为手术切缘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所感染的HPV基因型,比较组间HPV型别的分布差异。结果 CIN3是所选患者中最常见的CIN类型(占68.6%),HPV16是CIN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型(占26.9%)。与CIN1~2组的患者比较,中危、16、18型的HPV在CIN3组患者中所占比例更高(P<0.05)。HPV18型感染组手术切缘阳性发生率最高(占60%)(P<0.05)。结论 HPV基因型别与患者的CIN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开展HPV筛查可为宫颈病变提供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HPV基因型所致患者手术切缘的阳性率不同,其中HPV18型患者手术切缘阳性率最高,因此感染HPV18型的CIN患者在术后更需仔细追踪。  相似文献   

7.
20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丘平  刘久英 《河北医学》2006,12(10):1032-1033
目的:通过总结20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表现,探讨CIN发病因素及LEEP用于CIN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4例CIN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合并感染情况、以及LEEP治疗后的宫颈病理变化探讨LEEP治疗CIN的优势。结果:31~40岁年龄段CIN患病人数最多(93例,45.59%)。临床症状以接触性出血为多,占68/204例(33.33%)。LEEP术后病理诊断升级为16例,占7.5%,CIN合并HPV、UU、CT感染的比率分别为42.10%、38.15%、35.52%。结论:CIN发病年龄在年青化;CIN有较高的UU、CT感染率;LEEP是治疗CIN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型别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怀芳  朱新贤  王昕  李莉 《上海医学》2006,29(11):775-777
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寡核苷酸微流芯片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并研究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HPV感染型别的关系。方法对335例临床病例进行筛查、细胞学分级并分组,活检标本通过寡核苷酸微流芯片上特异性探针进行HPV分型。结果335例患者中,HPV阳性率为22.1%。宫颈良性疾病组的HPV阳性率为10.9%,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癌组分别为47.2%、66.7%、68.4%和75.0%,均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疾病组(P值均<0.05)。结论随着CIN级别的升高,高危HPV型感染比例增加,寡核苷酸微流芯片检测能区分多种HPV型别,可用于临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HPV筛查。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比妊娠合并宫颈浸润癌多见,妊娠期CIN发病率为0.93%~5%[1],86%妊娠期CIN属于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其中大部分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14%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2].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方法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HPV检测并鉴定基因分型。结果: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共检出HPV感染192例(83.1%),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Ⅱ-Ⅲ)和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62.3%、86.8%和98.2%,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V的主要基因型分别为HPV16(47.4%)、HPV18(12.5%)、HPV58(9.9%)和HPV52(6.3%)。结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感染以16、18、58和52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57例宫颈尖锐湿疣,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43例宫颈尖锐湿疣合并CIN,13例宫颈癌的HPV感染情况.结果 本组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率92.72%,单一型HPV感染率89.52%,高危型HPV感染率98.25%;宫颈尖锐湿疣以HPV52感染为主(41.18%);CIN以HPV16感染为主(41.67%);尖锐湿疣合并CIN感染HPV58者占25.00%,感染HPV16和HPV52的各占15.00%; 60.00%宫颈癌感染HPV16;多重型HPV感染以HPV亚型双重感染为主.结论 HPV检测对于宫颈病变的筛查及临床分流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乳头痛病毒(HPV)感染与慢性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浸润性宫颈癌(ICC)等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6年5月~2009年12月间妇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68例宫颈病变患者检测其宫颈分泌物HPV感染情况,对病灶进行病理活检,同时对不同年龄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68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阳性者98例,感染率58.3%,阴性者70例,阴性率41.7%.病理活检慢性炎症69例(41.1%),宫颈癌及癌前病变99例(58.9%).HPV阳性患者中证实宫颈癌及癌前病变87例,感染病变率为87.9%(87/99).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比较.25岁以下(含25岁)年龄组HPV感染率为71.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检测高危HPV感染可以发现高危风险的人群,是监测CIN及ICC的一个重要指标,可有效指导临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峰 《中外健康文摘》2012,(38):435-436
目的通过研究各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中所感染HPV的基因型,来探讨不同基因型HPV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32例经活检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HPV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分析,根据病变级别分为CINⅠ、Ⅱ、Ⅲ3组.232例CIN患者均有细胞学检查结果, HPV检测采用亚能HPV基因分型检测系统进行23种HPV-DNA亚型分析.结果 HPV-16和58亚型感染位居各级别宫颈病变的前两位,说明这些亚型致病力强,更易导致宫颈的高级别病变.结论本组CIN患者HPV感染的常见亚型是16、58、33、18、56、31,易导致宫颈高级别病变的亚型是16、58、18、31、35、56,HPV-DNA的分型检测对预测病变进展、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16/18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对辽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0例正常宫颈、3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及50例宫颈鳞癌封存标本进行FHIT蛋白表达及HPV16/18 DNA检测.结果 (1)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以及宫颈鳞癌中,FHIT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 (100%)、10 (83.3%)、16 (59.3%)、11(22%).其中,正常组与CINⅡ~Ⅲ之间、ICC有明显差异性,CIN Ⅰ与ICC之间有明显的差异,CINⅡ~Ⅲ与ICC有明显差异.(2)宫颈病变组织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与HPV16/18 DNA阳性表达率呈现负相关(r=-0.446,P=0.006).结论 宫颈癌中FHIT蛋白的异常表达与HPV16/18 DNA呈现明显负相关,FHIT蛋白和HPV16/18 DNA联合检测可能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CIN的患者共263例,均对其检测HPV分型。HPV分型的检测采用PCR扩增、基因芯片探针杂交分型检测法。结果 HPV感染率随着CIN级别进展逐渐升高。CINⅠ级主要为LR-HPV感染;CINⅡ-Ⅲ主要为HR-HPV感染,尤其是HPV-16、18。HPV-16、18感染率在CINⅠ与CINⅡ、CINⅡ与CINⅢ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V感染率随着CIN级别的增高而上升,HPV感染的基因型决定了CIN病变的级别,LR-HPV主要引起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当于CINⅠ级,HPV基因型主要为HPV-11、6。HR-HPV主要引起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当于CINⅡ-Ⅲ,HPV基因型主要为HPV-16、18、58。因此,对有性生活的女性开展HPV分型检测,结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法(TCT)检查,发现阳性及时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时有效地发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并进行干预治疗,能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分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DNA)分型及p16、Ki-67阳性表达,以探讨其在CIN分级诊断和病变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对400例CIN患者(观察组)及100例非特异性宫颈炎患者(对照组)HPV-DNA感染情况及宫颈组织标本p16、Ki-67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宫颈标本组织中HPV高危型、HPV低危型、p16、Ki-6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IN I组织中HPV高危型、p16、Ki-67阳性表达率均低于CIN II~III组织(P<0.05或P<0.01)。结论 CIN组织中HPV-DNA感染率、p16、Ki-6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宫颈炎组织;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表达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23例宫颈癌、1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58例宫颈炎和10例正常宫颈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PV16/18,同时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情况.结果 HPV16/18、HSV的阳性率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中均有递增趋势,且差异有显著性.各组病变均出现几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其中HPV16/18,HSV明显高于HPV16/18合并CT感染者.结论 高危型HPV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SV和CT可能是HPV的协同因子,联合检测可为宫颈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浸润癌患者中的感染状态.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及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陕西地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了解本地区妇女生殖道HPV感染特征。方法 采用PCR+导流杂交技术检测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8581名陕西地区妇女生殖道HPV-DNA,必要时进行宫颈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结果 8581名陕西地区妇女中,生殖道HPV感染率为33.06%,高危型HPV(HR-HPV)感染率为30.08%,复合型别感染者占27.18%;最常见感染型别依次为HPV-16、HPV-52、HPV-58、HPV-6和HPV-18。HPV感染存在年龄差异,感染高峰年龄为25岁以下和51岁以上。HR-HPV感染者中宫颈组织学正常、轻度上皮内瘤变(CINⅠ)、中度上皮内瘤变(CINⅡ)、重度上皮内瘤变(CINⅢ)和宫颈癌(CC)组中,感染率分别为88.72%、97.48%、97.35%、95.88%和99.23%;常见致癌型别依次为HPV-16、HPV-18、HPV-58、HPV-52和HPV-33。HPV-16、18和58共同引起94.62%的宫颈癌。结论 陕西地区妇女生殖道HPV感染比较普遍,最常见的感染型别是HPV-16、HPV-52、HPV-58、HPV-6和HPV-18,常见致癌型别依次为HPV-16、HPV-18、HPV-58、HPV-52和HPV-33。HPV-16、18和58引起94.62%的宫颈癌。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病变显著相关,HR-HPV复合感染不是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黄光辉  陈应智 《广东医学》2007,28(5):778-780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宫颈上皮内瘤变与病理活检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内在关系.方法 观察429例液基细胞学宫颈上皮内瘤变与病理活检诊断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活检诊断为CIN Ⅱ级和Ⅲ级的组织切片全部进行复习,分年龄组进行对照与细胞学与活检符合率对比.结果 显示液基细胞(ASCUS)131例(30.5%),低度瘤变216例(50.4%),高度瘤变82例(19.1%);活检为慢性炎症221例(51.5%);CIN Ⅰ级78例(18.2%),CIN Ⅱ级39例(8.6%),CIN Ⅲ级(含原位癌)93例(21.7%).有少数病例上皮内低度瘤变,活检亦为CIN Ⅲ级.细胞学显示高度上皮内瘤变高发年龄组为20~40 岁,而活检显示CIN Ⅱ,Ⅲ级高发年龄组为30~50岁.结论 液基细胞学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均应做活检,以及早发现CIN Ⅲ级或原位癌,以防漏诊;上皮内低度瘤变亦有发现CIN Ⅱ,Ⅲ级,建议应积极做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