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伟  张存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6):687-68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道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中解剖变异10例(83.3%),病理因素2例(16.7%)。损伤部位包括胆总管1例(8.3%),肝总管10例(83.3%),右副肝管1例(83.3%)。术中发现11例,6例行胆管修复或对端缝合+"T"管引流术,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发现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随访2月至8年1个月,8例恢复良好。1例术中行胆肠吻合后出现轻度胆道感染症状。2例恢复较差。结论: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肝外三管的辨认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道损伤的关键。根据损伤的时间及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目前最常用且疗效肯定的胆道损伤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6例右副肝管损伤的手术情况和治疗方法。结果损伤原因是操作不仔细,对肝外胆管的变异认识不足。6例均在术中发现,并行术中胆管造影明确;6例均中转开腹,4例损伤的右副肝管直径>3cm的行损伤胆管端端吻合,另2例直径<3cm的行损伤胆管结扎。结论良好的胆道外科意识、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右副肝管损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6例右副肝管损伤的手术情况和治疗方法。结果损伤原因是操作不仔细,对肝外胆管的变异认识不足。6例均在术中发现,并行术中胆管造影明确;6例均中转开腹,4例损伤的右副肝管直径>3cm的行损伤胆管端端吻合,另2例直径<3cm的行损伤胆管结扎。结论良好的胆道外科意识、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右副肝管损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回顾性分析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术后发现合并副肝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Ⅰ型副肝管损伤患者中,3例术中发现并处理,1例术后再次行腹腔镜处理;Ⅱ、Ⅲ、Ⅳ型副肝管损伤共4例,术中发现后分别处理.提示为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副肝管,应熟悉副肝管各种类型,警惕副肝管“二次损伤”.损伤的副肝管直径<2 mm可直接夹闭,直径≥3 mm的副肝管损伤,须进行有效引流.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副肝管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遇到右副肝管的处理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7年6月间,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右副肝管处理的临床资料,7例在LC中遇到的右副肝管,依其直径的大小不同,行管道结扎1例,管道插管2例和管道放置T管4例。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15d出院。插管和放置T管的病例术后2个月拔管,无术后的并发症。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遇到右副肝管的处理方式依右副肝管的直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适当的腹腔镜技术及对右副肝管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77-37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有效预防损伤及损伤后的相应对策。方法:收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共8例,分析其具体损伤原因及有效预防治疗措施。结果:8例患者术中及时发现胆管损伤,中转开腹探查,发现胆管平均直径约为0.5cm。胆总管横断1例,行胆总管断端吻合,长臂T管支撑引流。肝总管横断2例,行胆肠吻合,16号长臂T管支撑引流,出现胆漏1例。胆总管加肝总管横断3例,因缺损大,胆管细,直接行胆肠吻合及细橡胶引流管支撑引流,均发生不同程度胆漏及发热症状。肝总管撕脱伤1例,直接行胆肠吻合及细橡胶引流管支撑引流,术后患者出现高热、黄疸、胆漏,转外院进行二次手术治疗。肝总管烧灼伤1例,行胆肠吻合及细橡胶引流管支撑引流,术后2周再次手术。术后回访1~5年,平均3.7年,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为胆管变异、胆囊三角关系不清,应警惕胆管变异,精细化解剖,并进行有效预防,同时损伤后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取得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7.
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中的副肝管的处理.方法 总结分析11例副肝管的处理体会.结果 11例副肝管均源于肝右叶,管径为2~4mm,行走于胆囊三角内.均于手术中发现.汇入肝总管4例,汇入胆囊管3例,2例汇入胆囊体部,2例在切除胆囊后,发现胆囊三角区有胆漏,探查后发现有副肝管开口.副肝管保存完好7例(其中5例完整保留,2例结扎),损伤4例(1例修补,3例结扎).全组无胆漏,术后顺利恢复.结论 认真注意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可避免副肝管的损伤,对于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副肝管应尽量保留,副肝管损伤或影响胆囊完整切除的副肝管经胆道造影证实主要的胆道系统未同时受损的情况下,直接结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军安  江奎  朱海林  王钢  程伟华  王涛 《吉林医学》2009,30(15):1574-157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849例LC术术中胆管损伤的35例(0.28%)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5例胆管损伤,术中发现29例(82.86%)。损伤类型为:高位胆管损伤3例,胆总管横断7例,右肝管横断4例、电灼伤2例,肝总管电灼伤4例,胆囊管拔断1例,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汇处撕裂4例,迷走肝管及副肝管损伤10例。结论:腹腔镜下胆管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注重胆囊Calot三角区的操作技巧及复杂胆囊的对策,可大大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对于胆管损伤应争取术中尽早发现,适时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9.
唐文龙  刘存院  白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0):1286-1287
目的总结胆道手术中防治副肝管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副肝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中I型9例,占40.9%,均被切断、结扎,术后无胆汁漏、胆系感染或梗阻性黄疸发生;II型5例,占22.7%,损伤3例,2例术后发生胆汁漏,经再次手术治愈;III型3例,占13.6%,损伤1例;术前确诊1例;型3例,占13.6%,损伤1例,术前确诊1例;型2例,占9.1%,损伤1例;结论为防止副肝管损伤,应加强术前、术中副肝管的诊断,尤其是术中胆道造影。不同类型副肝管损伤,处理上应分别对待。对于I型胆囊肝管可切断结扎,II型汇入胆囊管的副肝管应尽量保护,如损伤,应根据管径的大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III型、IV型副肝管均应保护,防止损伤,如损伤,采用修补或引流术,防止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探讨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 852例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肝外胆管损伤10例(0.54%)的术中损伤类型及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发现5例,胆总管横断3例,侧壁损伤2例;行端端吻合及修补, 预后良好.5例未及时发现,右肝管横断结扎1例,胆囊管侧壁损伤1例,缝针扎伤胆总管1例 ,电凝损伤胆总管1例,胆囊颈管处渗漏1例;1例行修补T型管引流,3例后期行空肠Roux-Y 重建,1例死亡.结论:胆囊切除术中局部病变及解剖学变异、经验不足、操作不当是肝外胆管损伤的原因.术中及时发现肝外胆管损伤,处理合理,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肝脏管道灌注后数字化虚拟肝脏及其手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肝脏管道灌注后进行数字化虚拟肝脏及其手术的研究. 方法: 用四种颜色的灌注材料对肝脏的四种管道分别进行灌注和固定,然后进行包埋、冰冻和铣切,获取连续肝脏断面图像数据集. 再将数据集的图像经配准和分割后在VTK的基础上,使用面绘制和体绘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实验. 结果: 获取肝脏连续肝脏断面图像910张,且四种管道颜色不同. 三维重建肝脏模型形态逼真,能随意旋转、放大和缩小,通过设定肝脏及其各管道结构的透明度和颜色能单独或组合显示各结构. 并且在模型上能行虚拟肝脏切割实验. 结论: 不同颜色灌注材料对肝脏管道灌注后铣切获取连续断面数据集有益于肝实质及其内部各管道的识别. 以此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手术的研究,有益于肝脏解剖学和肝脏外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避免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的解剖学方法.方法 分析1992年3月至2006年5月间施行的LC 13 190例,其中在1992年3月至1996年5月间施行LC2698例,主要采用辨认胆囊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的三管法(即三管组);1996年5月至2006年5月间共施行10 492例,其中采用三管法8566例,另外1926例因胆管显露不太容易而采用在胆囊管位置解剖出的管状结构,结合分离Calot三角区中的胆囊淋巴结、胆囊壶腹、胆囊动脉以及胆囊三角区空虚这4项指标中的至少2项,帮助确认胆囊管的三结构确认胆囊管法(即三管+三结构组),分别就两组间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进行研究.结果 13 19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术中误伤胆管致黄疸、胆瘘等.三管组手术时间15~92 min,平均(38±16)min,中转开腹率为8.7%;三管+三结构组手术时间15~52 min,平均(28±12)min,中转开腹率为1.8%.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率和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结构确认胆囊管法不仅可以有效帮助确认胆囊管,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而且可以缩短LC手术时间,降低中转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胆管囊腺癌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胆管囊腺癌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确诊2例,误诊11例。超声检查特点为以液性囊腔为主伴有实性组织回声,囊壁不规则增厚,可见乳头状物或不规则组织突起,内可见分隔;也可表现为以胆管扩张为主,内见絮状回声。CDFI显示囊壁及分隔可探及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显示肝胆管囊腺癌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诊断肝胆管囊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的发现与处理办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2004手术中及手术后发现的副肝管病例共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未缝合胆囊床,放置腹腔,温氏孔(Winslow孔)引流管,术后有漏胆现象,逐日减少,考虑为hasehka管,其余5例于术中发现汇合于胆囊颈管的副肝管,于汇合部前方处理胆囊颈管.从而避免了胆管损伤。结果 1例Luschda管患者术后漏胆逐日减少,其余5例均无特殊,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胆囊切除术中应重视Calot三角区域的解剖,一定要辨清三胆关系。剥离胆囊脱离胆囊床时注意观察有无副肝管并常规缝合胆囊床。越近胆囊管副肝管发生率越高。胆囊切下后温氏孔应常规放置引流管。  相似文献   

18.
李林鹏  王凯 《中原医刊》2011,(13):45-47
目的比较两种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在因肝脏恶性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作用,评价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n=22)和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肝脏功能衰竭。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术后并发症数量明显减少、无患者死亡,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且术后第7天的肝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结论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提高因肝脏肿瘤而行右半肝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对手术耐受性,为右半肝切除手术提供了一个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