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9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臂丛阻滞麻醉组、颈丛阻滞麻醉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对三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 颈臂丛联合组麻醉效果较另两组满意,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阻滞效果满意.不增加不良反应.罡一种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需要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各83例。对两组进行麻醉质量评定、运动阻滞评定、感觉阻滞评定和麻醉效果的比较。结果通过观察麻醉质量评定、运动阻滞评定、感觉阻滞评定和麻醉效果的各项指标,腰硬联合麻醉组的麻醉质量中0分所占比率是98.80%,运动阻滞中3分所占比率是97.59%,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是48 min,而且最高阻滞平面控制在48 min,而且最高阻滞平面控制在46,麻醉效果的总良好率是90.36%;硬膜外麻醉组的麻醉质量中0分所占比率是93.98%稍好,运动阻滞中3分所占比率是7.23%,感觉阻滞的完善时间是136,麻醉效果的总良好率是90.36%;硬膜外麻醉组的麻醉质量中0分所占比率是93.98%稍好,运动阻滞中3分所占比率是7.23%,感觉阻滞的完善时间是1318 min,最高阻滞平面控制在518 min,最高阻滞平面控制在58,麻醉效果的总良好率是72.29%,腰硬联合麻醉组明显优于硬膜外麻醉组,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比硬膜外麻醉的优势是麻醉效果明确、潜伏期短、起效快、肌松和阻滞完善,更适合用于急症的剖宫产,很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A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臂丛阻滞,10 m in后再行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方法与B组相同;B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阻滞效果确实,而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麻醉阻滞的效果可靠,是一种较为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锁骨骨折手术的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三组,其中臂丛神经组40例,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进行麻醉,颈丛神经阻滞组40例,使用颈丛神经麻醉阻滞方式进行麻醉,联合组40例,使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麻醉阻滞方式进行麻醉,对比分析三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结果联合组麻醉有效率为100.00%,臂丛神经组麻醉有效率为77.50%,颈丛神经组麻醉阻滞有效率为75.00%。联合组麻醉有效率高于臂丛神经阻滞组和颈丛神经阻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臂丛神经阻滞组与颈丛神经阻滞组的麻醉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接受锁骨骨折手术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对患者进行的麻醉的有效率比较高,对于保障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提升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意义重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锁骨手术麻醉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位臂丛阻滞联合颈椎横突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的效果.方法 6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两组:单纯臂丛组及联合组各30例,两组患者所有麻醉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具有可比性,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止痛效果.结果 单纯臂丛阻滞组麻醉完全10例,麻醉良好5例,麻醉有效11例,麻醉失败4例;联合组麻醉完全17例,麻醉良好11例,麻醉有效2例,麻醉失败0例.总有效率(麻醉完全+麻醉良好)联合组优于单纯臂丛阻滞组(χ2=8.965,P<0.01).结论 对于锁骨手术患者采取高位臂丛联合颈椎横突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高位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阻滞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及硬膜外阻滞,是目前临床腹部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而椎管内阻滞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高达60%。笔者应用曲马朵注射液治疗椎管内阻滞麻醉后寒战136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神经组织麻醉在临床应用的主要领域和麻醉优点,共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6例各类患者的麻醉记录资料和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构成比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45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28例,颈丛肋间神经阻滞19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8例,肋间神经阻滞6例,所有患者均起的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能通过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痛苦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与硬膜外神经阻滞对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抽选剖宫产患者80例,均为我院妇产科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所有患者均接受剖宫产手术,随机分组,就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n=40)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观察组,n=40)对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最高阻滞平面、麻醉用药量、感觉阻滞时间、Bromage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Bromage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对于对照组较高,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麻醉用药量、感觉阻滞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镇痛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与硬膜外神经阻滞均具有一定麻醉效果,但在剖宫产手术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有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在平稳状态,还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臂从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有时麻醉效果不确切,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虽然有时辅用静脉全麻药也能顺利完成手术,但却增加了麻醉的风险,给术中麻醉管理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穿刺方面的问题(如异感不明显、离神经干太远、没进入神经鞘等),当造成麻醉效果不满意。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有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而锁骨上阻滞法和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因有致气胸的并发症而相对较少应用。选择合适的臂丛麻醉方法,直接影响麻醉的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电针配合颈丛麻醉施甲状腺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实施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甲状腺手术116例,随机选用电针麻醉为主2 7例,颈丛神经阻滞为主36例,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53例,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麻醉效果.结果 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心率,平均动脉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与术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意义.电针麻醉组无并发症发生,但麻醉效果不理想,肌松效果欠佳.颈丛神经阻滞组喉返神经阻滞6例,占16.7%,膈神经阻滞4例.占11.1%.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喉返神经阻滞3例,占5.6%,肌松,镇痛效果佳,并发症少.结论 采用电针配合颈丛神经阻滞实施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在腰麻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的病例62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结果麻醉过程中监测循环及呼吸相关参数,观察麻醉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腰麻硬膜外麻醉具有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的双重特点,可以发挥蛛网膜下隙阻滞和连续硬脊膜外间隙阻滞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点,主要特点有:①起效快;②阻滞效果完全和肌肉松弛满意;③可任意延长麻醉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麻醉失败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方法回顾分析硬膜外阻滞麻醉4248例资料,失败97例,分析失败原因,提出相应补救措施。结果硬膜外阻滞麻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论规范操作,提高操作技术是硬膜外阻滞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派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老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罗派卡因浓度不同分为麻醉Ⅰ组(0.25%罗派卡因组)和麻醉Ⅱ组(0.375%罗哌卡因组)。结果两组老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派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无典型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秀玲  任义 《贵州医药》2009,33(5):457-458
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口腔科门诊的一项常用操作技术,完全阻滞下齿槽神经以后,可以麻醉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颊)侧牙龈、黏骨膜及下唇部——即出现文森特征。运用传统的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受操作者临床经验影响较大,实施阻滞麻醉后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出现文森特征,致麻醉失败。我科采用Korbendau提出的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6例,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和对照组,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时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联合麻醉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可以安全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17.
蒋克东  毛丽  张莎  叶丰力 《贵州医药》2003,27(7):619-621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临床上已广泛采用。子宫颈癌手术由于手术范围较广,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不佳,现多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而硬膜外阻滞后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致使外周阻力下降和回心血量减少,常可引发低血压。静脉麻醉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及芬太尼等对循环系统亦有抑制作用。故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时,因全麻诱导后必将加重低血压,所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在本院进行上肢外伤治疗且需要进行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盐酸罗哌卡因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结果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阻滞完善时间以及整个麻醉操作时间均较短。此外,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96.67%(29/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93.33%(28/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100.00%(30/30)。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80.00%(24/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而观察组患者在注药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较快。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时间段,麻醉效果起效快且有效阻滞率高,麻醉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在手术中的麻醉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60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麻醉以穿刺注药部位为中心,药液在腔内向头侧和尾侧扩散,因此是一种节段性阻滞的麻醉.麻醉对循环、呼吸等系统的生理影响与腰麻相似,与麻醉部位及麻醉范围关系密切.结论 硬膜外阻滞的认识已显著提高,这种麻醉方法成为目前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