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病区内实行分层管理模式,对实施管理前后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病区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分层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既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又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结合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护理质量评价表和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同期内实施整体护理结合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一病区,和实施整体护理,未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二病区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两病区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采用整体护理结合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病区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护理结合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既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又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护士分层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探究中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职的52例护士作为样本人群,根据是否实施护士分层管理进行分组,组别是2组,将未实施护士分层管理的26例护士作为对照组,将实施护士分层管理的26例护士作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中患者、护士以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得到了显著性提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均存在。结论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护士护理满意度、医生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江霞  陈健红  邓瑞珍  向天哲  石玲 《中外医疗》2013,32(21):130-131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满意度调查及护理质量统计结果,探讨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参与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护士、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合格率均有明显的提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能够提高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合格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相似文献   

5.
张艳萍 《中外医疗》2013,32(5):158-158,160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对该院实行分层管理的67名护士作为观察的对象,并制定患者满意度的调查表,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分层管理实施后较实施前在护理质量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士工作总体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所提高。结论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加强了护士与护患之间、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规范了护理流程,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对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0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前(2018年1月至6月)与实施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后(2018年7月至12月)护士护理质量、患者或者家属满意度状况。结果:管理后,护士病房管理、操作技术、护理文书质量评分高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管理前,护理管理模式、工作积极性提升、能力提升满意度评分高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可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车艳华 《中外医疗》2013,(34):180-180,182
目的 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水平中的实践与价值.方法对该科开始进行分层管理护士,360例住院患者及3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士的形象、护理操作技术、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文书的书写、健康教育知晓等多方面在实施分层管理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各方面满意度较实施前均有显著提升(P<0.05),护理质量从实施前(70.6±3.7)提升到(91.7±1.5),满意度达均到95.7%,在护理纠纷方面下降到1.6%.结论 实施分层管理不仅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水平的满意度,从而在最大限度激发各层级护理人员工作热情的同时,使患者对护理质量水平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以本科室实行分层管理的护士作为观察的对象,并制定患者满意度的调查表,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实施分层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加强了护士与患者之间、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规范了护理流程,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ICU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将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考核制度,根据层级不同进行护理工作的管理与指导。比较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后ICU护士的工作满意度、ICU护士的心理状态(焦虑评分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结果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后ICU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均明显高于实施前,ICU护士的心理状态(SAS和SDS负情绪)较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明显好转,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管理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降低护士临床工作压力,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和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有效提升临床的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小琳  罗仕兰 《重庆医学》2015,(27):3839-3842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在提高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层级管理组织架构,实行护士长-高级专科护士-专科护士-初级护士的分层级管理模式,结合“APN”护士连续排班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结果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以后,病室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技能、患者“安全目标”考核等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P <0.01);患者的满意度及护士自我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能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1.
李惜华 《河北医学》2011,17(8):1098-1101
目的:探讨小组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实施APN连续性排班、采用小组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为实践组,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采用轮班制和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为对照组。比较二组护理服务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护士、医生、病人满意度,尤其是高年资护士对职业满意评分。结果:实践组的护理服务质量各项指标及护士、医生、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高年资护士对职业成就感、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上应用小组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管理护理模式,对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病人的满意度,尤其是高年资护士对实现自我愿望、自我价值体现和职业成就感有着积极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熊国英 《吉林医学》2009,30(20):2505-2506
目的:为探讨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将"5S"管理模式运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培养护士自律性,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达到护患双赢的目的。方法:制定"5S"管理活动计划、实施方案、考核标准,并对基础护理质量、护士综合素质等进行检测,患者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差异性。结果:实施"5S"管理活动的基础护理质量、物品随意取放率、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5S"管理理论的持久应用,可营造整齐、清洁、美观、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浪费,减少库存,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C连续性排班模式联合分层级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实行新模式前、后5个月中各50例患者及27名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对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行ABC连续性排班模式及分层级管理后,一级、二级护理及病例文书规范、消毒隔离措施、护理安全等评分均较实行前明显提高(P<0.01);且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较实行前明显提高(P<0.01),总分亦显著高于实行前(P<0.01);实行后,护士在护理工作、护士自身感受、医护关系、决策、专业地位、自主性、专业发展、收入、护理行政管理及享受工作方面的满意评分均较实行前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ABC连续性排班模式联合分层级管理,优化了人力资源,提升了护士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整体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血液科推行分层次责任制管理模式,将护理人员进行分层,使用岗位责任制和分层管理,由护理部、科护士长进行考核,将护理质量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较强者有95%,工作积极性显著高提高,非常积极率为87%。结论分层次管理可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效果,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更加深入持久的开展护理整体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层级管理与责任包干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以下简称:层级责任包干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实施前采取小组责任制,实施后采取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层级管理与责任护士分管患者全面实施责任包干护理相结合的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层级责任制护理后与实施前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比较(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密切医护关系、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冯鹤媛  何剑  崔映娟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28-129,134
目的探讨情感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作用。方法制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实施情感管理,通过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患者满意度测评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前后的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实施情感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促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0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分层级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职称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水平,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管理前后患者、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实施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的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及评分均比管理前有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评分中的健康教育、病房管理、护理安全、基础护理、整体护理五项评分均比管理前有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前后患者、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本身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管理前后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级管理是全面的、贴切的、个性化的护理管理模式,能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何玉华 《河北医学》2011,17(8):1096-1098
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门急诊部门全部护士按照实施护士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进行层级管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在门急诊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后对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其护理措施落实良好率、基础护理落实良好率、护理差错率、患者满意度及医生满意度等经卡方检验,P〈0.01或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层级管理优化了门急诊护理管理的效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激发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潜能及工作的积极性,改善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心血管、呼吸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评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865例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针对心血管、呼吸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并选择未接受风险管理的6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护患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士的治疗和操作熟练程度、护理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控制评分,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患纠纷投诉率与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24%、0.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综合满意度为99.45%,护士的治疗和操作熟练程度为99.3%,护理质量控制评分为(98.9±1.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血管、呼吸内科疾病因素、药品因素、人为因素、风险事件易感人群、管理因素是心血管、呼吸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士的治疗和操作熟练程度及患者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