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模式干预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采取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干预,而对照组织采用常规护理治疗。对研究对象随访2a,对其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康复状态量表(MRSS)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及SDSS、MRSS评分。结果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32%,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研究组治疗后均有一定疗效,治疗后SDSS评分均下降,治疗前后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a末2组间比较,研究组SD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分别为2.89±1.1、4.59±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MR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MR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a末2组间比较,研究组MR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分别为28.69±12.9、31.79±1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疗效,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能更好回归到社会,大大降低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模式对精神分裂患者出院后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56例入组,脱落6例)予以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护理模式处理;对照组(58例入组,脱落4例)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处理。运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以及个体与社会功能(PSP)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2周、24周、48周时的康复情况、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结果干预2周时,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48周时,研究组MRSS和BPRS评分同干预2周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MRSS和BPRS评分较干预2周时增加(P0.05)。干预24周、48周时,两组GQOLI、PSP评分均较干预2周时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SDSS评分较干预2周时显著降低,且研究组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后护理工作中,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社会功能等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与社区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疗效、社会功能缺陷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卫生经济学指标有何差异。方法以住院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及在社区康复站治疗300例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采用BPRS、PANSS、SDSS量表,自编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量表及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两组BPRS、PANSS减分率、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SDSS在治疗第3、6月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P〈0.05);第9、12月又上升,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则一直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分值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家属生活满意度及总体幸福感明显好于治疗组(P〈0.01)。对照组平均每月医疗费用明显低于治疗组(P〈0.01)。结论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可以达到理想的疗效;较好的社会功能,较低的肇事肇祸率,减轻家庭及政府的经济负担,提高家属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分为研究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社区家庭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精神卫生服务.在入组时及随访3年间用Krawiecka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Mom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社会功能、康复状况等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问差异.结果 入组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分别为:Krawiecka[(11.36±6.08)vs(11.57±5.06)],SDSS[(7.17±1.78)vs(7.12±1.41)],MBSS[(80.86±24.17)V8(79.14±23.54)],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年末两组均分比较:Krawiecka[(5.77±5.01)vs(11.78±6.98)],SDSS[(4.91±2.16)vs(7.43±1.90)],MRSS[(51.94±28.50)vs(84.43±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实施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于干预前和8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2组入组时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研究组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AQ评分研究组为(17.24±0.48),对照组为(9.56±0.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护理可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村医全程督导服药管理下的效果.方法 在石家庄市随机选取2个县(区)作为试点,对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筛查,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患者危险性评估表(参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危险性评估)分别在入组时以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危险性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入院率.结果 干预9个月后干预组的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危险性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其间,干预组中12例次(12.12%)再次住院接受治疗,对照组有65例次(66.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77,P<0.01).结论 对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全程督导服药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患者的危险性分级,减少对家庭社会的影响,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防范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比较研究组206例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与对照组200例非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入院情况以及疾病类型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受其职业(P0.001)、婚姻(P0.05)、家族史(P0.05)、自知力(P0.05)、入院时PSP评分(P0.05)、疾病类型(P=0.001)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与其职业、婚姻、家族史、疾病类型有关。结论:农民、无业、无配偶、家族史阴性、酒精引起的精神疾病患者更易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相似文献   

8.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效果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评估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效果.方法 通过一般状况调查表、危险性评估量表及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T-74)、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对潍坊市昌乐县1 500例患者实施项目前后,从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设、治疗率与复发率、轻度滋事率与肇事肇祸率、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精神疾病防治网络覆盖率由实施前的60%上升到100%;治疗率显著提高(P<0.01),复发率、轻度滋事率及肇事肇祸率均显著下降(P<0.01),实施前后PANSS、SDSS、GQOLI-74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由实施前的38.2%上升到56.0%.结论 项目的实施对完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设、降低肇事肇祸率、改善患者社会功能等方面作用重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值得进一步拓展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39例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一般人口学、卫生经济学、相关因素调查及PANSS量表评定.结果 肇事肇祸患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其PANSS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首发年龄低、病程短、住院次数少、男性、家族史阴性、家庭负担重、无医保支持、监护差是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高危因素.结论 曾有精神异常史却因缺乏监管及经济支持而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的男性复发精神疾病患者易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服务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的效果,为推进个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佛山市某社区参加个案管理服务的5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BPRS)、服药态度量表(DAI)和自制个案管理实施效果评估访谈表,评估个案管理服务的效果。结果参加个案管理后,患者及家人总满意度为85.26%,肇事肇祸为0,复发住院率下降了66.67%,就业率由参加前的8%提高到18%。结论个案管理服务可能有利于稳定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减少肇事肇祸发生率和复发住院率,提高就业率,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盗窃行为特征。方法:实施盗窃行为且有精神疾病诊断者63例设为患者组,将实施盗窃行为的无精神病者37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犯罪行为特征,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智商测验(IQ)等测查。结果:两组在作案方式、BPRS、PANSS、HAMD、SDSS等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的盗窃行为特征与精神正常者有区别,应不同对待。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多靶点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15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下选择性多靶点毁损术对难治性精神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54例难治性精神病应用现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对颅内的多个靶点进行选择组合射频毁损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应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病症状分级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量表(SDSS)、阳性症状量表(SAPS)、魏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临床记忆量表(CM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54例经CGI评定总有效率为90%(优22例,显著进步68例,进步50例,无变化14例)。手术前后BPRS分别为68.86±14.40和32.40±8.66;SAPS为26.54±2.28和9.96±2.54;SDSS为15.82±1.20和8.62±1.60,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CMS、WISC检测术前与术后无显著差异。本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脑立体定向技术微创、安全,是难治性精神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设计不同的靶点组合,对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标:评估自我管理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的效果。方法:总共招募了20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病程17.4年),并随机分为自我管理干预组(n=103)和常规治疗对照组(n=98)。自我管理训练包括每周一次小组会议,为期6个月,讨论和模拟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然后进行24个月的每月小组助推会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回顾患者的自我管理清单。两名对分组单盲的精神科医生评估参与者基线和登记后6个月、30个月的症状和社会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总共有194人(干预组99人和对照组95人)完成2.5年的随访。使用末次观察结转法的意向性治疗分析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在两个随访时间点的BPRS,SDSS和MRSS平均分较低。在入组后6个月到30个月的治疗维持阶段,干预组的评分持续改善。结论:自我管理训练是一种能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有效的方法。在6个月的每周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后,每月的助推会议检查患者记录中与疾病相关的症状事件的日常清单,足以维持培训的有效性。将来研究应注意该方法的长期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中的89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给予干预组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及技能程式训练)1年。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6、9及12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PANSS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组间效应(F=2175.79;P0.001;F=4.74,P0.05);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时间效应(F=29.32、23.07、15.21,P均0.001)及交互作用(F=3.27,P0.05;F=6.06,P0.001;F=3.55,P0.01)。两组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评分具有时间效应(F=14.53、12.74、8.58、6.26;P均0.001)及交互作用(F=6.34,P0.001;F=2.47,P0.05;F=8.58,P0.001;F=2.88,P0.05)。两组SDSS评分具有时间效应和具有交互作用(F=10.69,F=5.19;P均0.001)。两组康复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状况及提高社交技能方面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的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80例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所有患者在社区接受每周1次、每次60 min的社会技能训练,共训练16次。试验组每例患者均有1位家属参与训练,其接受治疗师单独指导及在家庭生活中帮助患者实践所学到的技能。两组在训练前、训练6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大体评定量表(GA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日常生活量表(ADLS)的评定。结果:训练后试验组SDSS(F=4.02,P0.05)、ADLS(F=12.73,P0.01)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F=15.11,P0.01)减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有家属参与的社会技能训练能更好地帮助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自测健康状况,为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抽取2012年9月-12月在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家属组)和一般人群(对照组)各100例,进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调查,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调查家属组的应对方式特点。结果家属组SRHMS的健康总体自测维度得分和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28.39±8.95)分vs.(32.51±3.65)分,(75.47±25.52)分vs.(88.66±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5、3.311,P0.01);家属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6、4.494,P0.05或0.01);家属组SRHMS各维度与积极因子正相关(r=0.728~0.299,P0.05或0.01);除维度1、5、8、9及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健康量表总分外,其余各维度与消极因子负相关(r=-0.416~-0.304,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健康水平偏低,可能与消极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精神分裂症院内职业康复18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随访职业康复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病情转归规律,寻找能有效改善无家可归的民政精神病患者的院内康复途径。方法对62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安排缝纫、纺织机电、织袜、做花圈、绿化、洗衣、理发等职业工作,并进行18年的追踪观察;同时与50例未参加职业康复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由两名主治医师对所有患者分别于人组前及第5年、10年、18年用SDSS、IPROS和BPRS各评定一次。结果基线时职业组IPROS分值比对照组分值低5.89,随访18年时职业组比对照组高55.34。基线时职业组SDSS2.80±0.59,对照组3.02±1.15(t=1.26,P〉0.05),终点时分别为3.38±0.65,2.39±1.15(t=5.01,P〈0.001)。疾病的复发次数及用药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职业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改善残疾程度,稳定病情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良森田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将89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森田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周的改良森田治疗和一般治疗,治疗结束后作1年的随访;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束时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量表(ITAQ)进行相关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均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森田组SANS、ITAQ评分及情感平淡、兴趣或社交缺乏、注意缺乏分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结束时两组间情感平淡、兴趣或社交缺乏差异有显著性(P〈0.05),ITAQ、SANS、SDSS评分及注意缺乏分则差异有显著性(P〈0.01),森田组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森田疗法能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恢复自知力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其远期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氟哌啶醇癸酸酯在维持治疗双相Ⅰ型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96例康复期双相Ⅰ型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用氟哌啶醇癸酸酯合并少量碳酸锂治疗,对照组单用碳酸锂治疗。共观察24个月,入组时和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进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观察两组复发情况,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服药依从率84.3%,平均用药时间(502.8±108.1)d,有效率80.4%,复发率19.6%;对照组服药依从率60.0%,平均用药时间(423.7±121.5)d,有效率53.3%,复发率46.7%,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率好于对照组(P〈0.05),平均用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DSS社会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哌啶醇癸酸酯维持治疗双相Ⅰ型障碍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积极式个案管理模式(ACM)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98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7例)接受ACM干预和对照组(91例)进行自然观察,随访12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每3个月评估1次,生活质量量表(QOLS)在干预前、后进行评估。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后,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时间主效应(F=76.745,F=63.252,F=56.174;P均0.01)、阳性量表分的组间主效应(F=4.650,P0.05)以及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0.236,F=9.635;P0.01)。研究组干预后QOLS客观生活质量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或P0.01);主观满意度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法律与安全、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及总体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或P0.01)。研究组PANSS阴性量表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值与客观生活中日常生活差值、家庭生活差值呈正相关(r=0.394,r=0.40,r=0.312,r=0.211;P0.05或P0.001)。结论:ACM模式能更好地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