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目的:通过随访,比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就其对于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的影响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UKU不良反应量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服药态度量表(DAI)在基线和治疗6个月末对103例患者进行评估。结果:①6个月末,奥氮平组PANSS一般病理学量表总分较之阿立哌唑组显著降低(P<0.05),3种药物组PANSS阳性症状总分、PANSS阴性症状总分和PANS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②6个月末3种药物组DAI、PSP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③利培酮组肌张力障碍及震颤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6.5%和20.6%。奥氮平组思睡/镇静、口干、便秘及体质量增加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相当,在改善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方面作用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整合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合并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不同干预方式中用药态度对治疗依从性和精神症状的影响,探讨整合治疗疗效机制。方法 2012年至2015年间纳入1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整合治疗组(86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84例),整合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合并心理社会干预,常规药物治疗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入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分别采用用药态度量表(drug attitude inventory,DAI)、自知力问卷(self-awareness inventor,SAI)—治疗依从性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用药态度、治疗依从性、临床精神病性症状。结果随访12月时,整合治疗组PANSS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症状量表减分、DAI和SAI治疗依从性增分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均P0.05),整合治疗组药物依从率高于药物治疗组(72.1%vs.45.2%,P0.01)。常规药物治疗组PANSS总分减分与DAI的增分呈正关联(β=0.31,P=0.02),且治疗依从性的改善中介二者之间的关系(β=0.18,P=0.18);而整合治疗组患者中,未发现DAI增分与PANSS总分减分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SAI—治疗依从性的增分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量表减分(r=0.31,P=0.01)和一般精神症状量表的减分(r=0.36,P0.01)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常规药物治疗组中,用药态度通过提高治疗依从性来改善精神性症状,整合治疗症状改善与治疗依从性改善有关,与用药态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服务计划(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个乡镇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并分别实施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或现行的社区管理模式6个月。患者入组时、入组后3及6个月给予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定;比较1年后两组的复发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ITAQ总分、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及6个月时两组ITAQ总分较基线显著提高(P均0.01);且研究组ITAQ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24.53%)显著低于对照组(43.14%)(P0.05)。结论:ISP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改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8周,8周后随访1年。采用自制的药物依从性评分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IL-7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训练8周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与同时点的对照组比较,训练组的治疗依从性(U值为141.00、447.00、353.50)、GQOLI-74总分(F值为5.90、8.35、9.77)均提高(P均小于0.05),而SDSS总分下降(U值为291.50、254.50、230.50,P均小于0.01)。训练组8周时、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依从性(Z值为-4.71、-4.43、-4.22)、SDSS总分(Z值为-4.71、-4.58、-4.85)、GQOLI-74总分均较入组时改善(P均小于0.01);训练组随访12个月时及对照组随访6个月、12个月时的治疗依从性均较8周时下降(Z=-2.24,P0.05;Z=-3.27,P0.01;Z=-3.40,P0.01);训练组随访6个月、12个月时的SDSS总分也均较8周时下降(Z=-2.57,P0.01;Z=-3.33,P0.01),GQOLI-74总分提高(P0.05)。随访12个月时全部患者GQOLI-74总分与SDSS总分、治疗依从性呈负相关(r=-0.57,P0.01;r=-0.50,P0.01),SDSS总分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电话随访对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给予两组常规的出院健康教育并告知定期门诊复诊;在此基础上干预组于出院1周时及此后每2周电话进行随访和健康教育,共12个月。分别于出院时和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时给予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及治疗依从性评定,统计复发率。结果:两组间各时间点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183,P0.01),时间与组别间交互作用显著(F=17.280,P0.01);两组间PSP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18,P0.01),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894,P0.01);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F=14.383,P0.01)。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和复诊依从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复发率(12%)明显低于对照组(26%)(χ~2=4.000,P=0.046)。结论: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虽不能显著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期治疗的影响,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维持期服药剂量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嘉兴市康慈医院、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例使用奥氮平系统治疗进入维持期阶段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维持组及减量组,每组各10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基线、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各时点分别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至2年末,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ANSS阴性症状评分、PANSS总分、SDSS评分、TESS评分的组别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持组的阴性症状评分、PANSS总分及SDSS评分在18个月、24个月两个时点比较均高于减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期继续使用奥氮平时,逐渐缓慢减少药物剂量至有效低剂量,不会增加患者的复发风险,且有利于减轻其阴性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对在专科医院就诊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案组,46例)实施18个月个体化康复方案(规范化治疗、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6、12、18个月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结果与在社区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组,48例)比较。结果:两组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P均0.01);阳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两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与异常行为评分两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RSS总分、依赖性、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分具有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P0.05或P0.01)。两组ITAQ中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具有交互作用(P均0.05)。两组ADL评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P均0.01)。干预18个月时两组服药时间和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个案管理对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自知力、治疗态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复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及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后对药物依从的影响,探讨药物依从性预测指标。方法:纳入150例复发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常规药物治疗组80例,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组70例,收集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于基线及随访治疗3个月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用药态度量表(DAI)、自知力问卷(SAI)分别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社会功能、服药态度及自知力。随访1年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时间没有超过1周定义为药物依从。结果: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治疗组依从性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χ~2=20.56,P0.001);在随访治疗3个月时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治疗组患者DAI、SAI评分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常规药物治疗组药物依从与否与基线SAI评分(β=0.225,P=0.19)及随访治疗3个月后DTI评分(β=0.302,P=0.4)相关联,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组药物依从与否与基线SAI评分(β=0.264,P=0.027)相关联,与随访3个月时PSP冲动攻击行为得分(β=-1.031,P=0.027)相关联。结论: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药物依从性更佳,良好的自知力及治疗早期较好的服药态度是常规药物治疗依从良好的预测指标,住院时良好的自知力、治疗早期较少的冲动攻击行为是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药物依从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期疗效对巩固期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入组急性期治疗结束的抑郁症患者428例,290例完成6个月随访,分为依从性好组(202例)和依从性差组(88例)。使用16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健康问卷躯体化症状群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Q-LES-Q-SF)、席汉残疾量表(SDS)等评估急性期治疗结束抑郁症残留症状、生命质量与社会功能对患者巩固期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依从性差组QIDS总分、QIDS-5、QIDS-11、QIDS-13、QIDS-14、PHQ-15总分、GAD-7总分、SDS-03得分高于依从性好组,Q-LES-Q-SF总分低于依从性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期末PHQ-15总分及QIDS-11得分与巩固期服药依从性差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越多、生活质量越差,患者巩固期服药依从性越差。  相似文献   

10.
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疗效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精神1、2科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前1月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按正常治疗出院。出院时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分。干预组出院后进行定期的电话和上门随访;对照组一般门诊随访。在3个月,6个月,1年时再分别对两组患者做PANSS、GAS、康复状态评定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测定。结果干预组PANSS、MRSS、SDSS分值逐步下降,GAS分值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干预组服药依从性、自觉门诊随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阳性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并能增加服药的依从性,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在给予利培酮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血清BDNF水平,并与4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BDNF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8周,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中有阳性家族史者(8例)与阴性家族史者(32例)之间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r=0.283,r=0.09;P〉0.05)无显著相关;两组血清BDNF水平与年龄(r=-0.142,r=-0.122;P〉0.05)、体质量指数(r=-0.112,r=0.039;P〉0.05)均无显著相关。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血清BDNF水平低下,利培酮治疗可提高其血清BDNF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63例首次发病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估病情;同时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根据心肌酶是否高于正常值分为:观察组(心肌酶增高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心肌酶正常组)。观察组于治疗4周后复查心肌酶和量表再次评估。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LDH、α-HBDH、CK及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以CK、CK-MB值增高显著(P均0.001);治疗后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前观察组SAP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SAN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BPR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PRS、SAPS评分显著下降(P均0.01)。观察组SAPS评分与血清CK、CK-MB水平呈正相关(r=0.42,P=0.02;r=0.37;P=0.04)。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阳性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观疗法和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161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内观+行为组(39例,住院时内观治疗,出院后行为治疗)、内观组(41例,住院时内观治疗)、行为组(37例,出院后行为治疗)及对照组(44例,无内观及行为治疗);用药片计数法比较各组患者出院后12周服药依从性。结果:12周后服药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内观+行为组分别为32例、4例、3例,内观组为18例、11例、12例,行为组为16例、12例、9例,对照组为6例、13例、25例;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001);服药完全依从率内观+行为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内观组及行为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内观疗法和行为疗法均能提高患者的近期服药依从性,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研究,以便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将38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的38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自制调查表,对社会人口学资料、主要精神症状、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已婚率、文化程度及有正当职业均低于对照组(x2=9.810,x2=18.321,X2=6.592;P〈0.01或P〈0.001)。研究组视幻觉、兴奋激越、恐惧不安出现率多于对照组(x2=9.051,x2=15.306,x2=15.745;P〈0.01或P〈0.001),对照组思维散漫、嫉妒妄想、自知力缺乏多于研究组(x2=4.094,x2=5.050,X2=18.689;P〈0.05或P〈0.001)。研究组出现精神症状至就诊时间的中位数仅16d,而对照组长达5个月。研究组治疗显效率97.14%,对照组显效率65.79%(x2=11.555,P〈0.001)。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多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疗效较好;且部分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精神症状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哌罗匹隆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其对体质量、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72例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哌罗匹隆组和利培酮组并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治疗前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以及体质量、血糖、血脂测定。结果:治疗后哌罗匹隆组总有效率(83.33%)与利培酮组(8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05);哌罗匹隆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利培酮组体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哌罗匹隆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对体质量、糖脂代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程对精神分裂症感觉门控抑制缺陷的影响。方法对58名健康志愿者、3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和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进行感觉门控研究。应用听觉P50抑制评估感觉门控,实验模式为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结果首发患者、慢性患者及对照组的S1波幅分别为(3.7±2.5)μV、(4.5±2.0)μV和(5.8±3.8)μV(F=5.P〈053,.01),首发患者的S1波幅低于对照组(P〈0.01);S2波幅分别为(2.8±1.1)μV、(3.5±1.5)μV和(2.1±1.4)μV(F=11.47,P〈0.01),首发和慢性患者的S2波幅均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2,小于0.01),并且慢性患者的S2波幅高于首发患者(P=0.02)。P50抑制指标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1),首发和慢性患者的S2/S1波幅比均大于对照组(P均小于0.01),而S1-S2波幅差值和100(1-S2/S1)均低于对照组(P均小于0.01),但首发患者和慢性患者之间P50抑制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均存在明显的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病程对精神分裂症的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青年女性患者奥氮平或利培酮治疗后骨密度及催乳素的变化,分析其关联性。方法将60例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研究组)和利培酮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予以为期1年的奥氮平或利培酮治疗。在基线时及治疗后第3,6、12个月末进行骨密度及催乳素检测,观察两组间的差异,并对骨密度和催乳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后第6、12个月末,对照组骨密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第3、6、12个月末骨密度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2个月末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在治疗后第3、6、12个月末,对照组催乳素水平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且骨密度和催乳素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与利培酮比较,奥氮平较少影响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骨密度和催乳素,骨质疏松发生率较低。青年女性患者的高催乳素水平可导致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MN)及P300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脑电生理仪器,对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rTMS治疗前后进行P300和MMN检测,观察rTMS治疗前后P300和MMN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MMN潜伏期延迟,和波幅降低(P0.05或P0.01),P300中的靶波幅P3降低(P0.05)。患者组经过25次rTMS治疗后MMN波幅及P300靶波幅P3明显提高(P0.05或P0.01)。结论:rTMS治疗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MMN及P3波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子社区管理对出院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6例按出院顺序交替分为研究组102例和对照组10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及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电子社区管理,观察1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Mom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服药依从性量表在入组时和1年后分别进行测评,评价患者的心理健康、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结果:经电子社区管理1年后,研究组SCL-90各项评分(t=2.31~5.72)、MRSS各项评分(t=2.19~5.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χ2=12.67,P0.01),复发率(28.43%)低于对照组(42.30%)(χ2=4.33,P0.05)。结论:电子社区管理能显著提高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及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采用数字划消测验、空间广度测验评定57例男性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57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认知功能。结果:患者组在数字划消测验的完成时间、漏划个数以及空间广度测验的总分、顺行得分、逆行得分上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t=8.21,t=3.47,t=4.72,t=2.36,t=5.88;P〈0.05或P〈0.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病程、服药时间与数字划消测验的完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1;r=0.30,P〈0.05)。结论: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受损,且与患者的病程和服药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