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及竹木简,其中有十几种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五种合抄录于同一  相似文献   

2.
《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针甲本》(简称《阴阳十一脉》)、《脉法》、《阴阳脉死候》(简称《阴阳脉》)、《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等五种古医书的帛书(以下将上五种医书统称为《帛书》)。这是我  相似文献   

3.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马王堆汉墓医书的药物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共有14种,迄1985年底,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后正式发表的只有7种,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导引图》(以上6种分别收入《五十二病方》及《导引图》二书中),及《却谷食气》(释文见《文物》1975年6及9期)。直到今年年初在文物出版  相似文献   

5.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医经,其中有关经脉内容,该帛书整理小组的一些学者称之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都早于《内经》。而《足臂  相似文献   

6.
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五种古医籍(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三种与马王堆医籍相同的古传本 (一)《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即《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此本与马王堆医籍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四册,文物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7.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8.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描述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有古医书十种,竹木简古医书四种。整理小组根据各书的内容,分别起了名称。由于前五种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脉死候》《脉法》及《五十二病方》以秀丽的近篆体合写在一张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内容又较其他九种为重要,故总定名《五十二病方》,单独印行(以下引文均自本书)。  相似文献   

10.
痕迹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痕迹辨陶广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大大推动了有关“经脉”发展史的研究,也解决了《灵枢·经脉》篇提出的、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千...  相似文献   

11.
从经络的起源与灸法的关系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战国时代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针灸界公认其为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是《灵枢》中“经脉篇”的雏形。该文只提“灸”和“经”(脉),所论经脉均为“灸经”,而未提到“针刺”,可见在当  相似文献   

12.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瞙""芒""""茫""""""瞢"等在内的一组词,得出结论: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耆(嗜)卧以咳"之"牧牧"读作"瞢瞢"是值得商榷的,当读作"默默",义为静默不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之"瞙"、乙本之"芒",张家山出土医书《脉书》之"",《灵枢·经脉篇》之"()"均为目不明义。  相似文献   

13.
从简帛医书经络描述探讨早期医家身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成 《中国针灸》2021,(2):225-228
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医简《脉书》、双包山漆人、老官山漆人、老官山医简《脉书》的基本情况和经络描述。通过对比以上出土文献记载的、出土漆人身上刻画的经脉与《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脉"差异,认为经络系统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从独立循行到成为"如环无端"圆运动通道,是受到"天六地五"的象数符号模型、阴阳往复变化规律的影响。早期医家的经络描述基于临床诊疗、气功导引等多种实践,而建构经络知识体系时则会受到象数符号模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15.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两种十一脉说,这两种学说除未与脏腑建立系统联系,没有循环流注观念外,其余内容已与《内经》有关理论比较接近。事物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可以推测,在十一脉说之前,当存在更原始的说法。首先从经脉帛书分析:(1)经脉命名方面,《阴阳十一脉灸经》在足脉前不署“足”字,径称“××脉”,似乎这些经脉本属于足,无须注明,而在臂脉,则必以“肩脉”、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经脉学专书,电是最早的灸疗学著作。它的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目前诸多文章仅着眼于分析该书经脉、病候等,而尚未见文从针灸治疗学角度探讨“皆灸×脉”内容的。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作讨究。《足臂十一脉灸经》在论述每条经脉的主病病候——“其病”之后有云:“皆灸×脉”(脉在原书作“温”,指经脉。“温”与脉通,本文均以“脉”代之。)“皆灸  相似文献   

19.
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朵奇葩 ,研究其发展过程并瞻望其前景 ,有重要意义。1 发展过程灸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1 奠基阶段 :灸疗产生在人类掌握了火的应用之后。在殷和西周甲骨文、金文里 ,就有表示灸人下肢的象形文字。《说文解字》说 :“灸 ,灼也。”指灸疗就是用火烧灼的意思。古代针 灸常并称 ,或以针赅灸 ,事实上灸疗的历史比针疗更加久远。现存最早记载灸疗的医籍是 1 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据考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书中…  相似文献   

20.
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中,除包含一部较为完整的经脉文献《脉书·下经》外,另有一部残损严重的经脉文献,与《医马书》同置于一底箱内。本篇残存竹简中未发现自题篇名,考其文字内容,与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下经》等均有所不同,而与《灵枢·经脉》的文句多有相类,故整理者拟名为《经脉》。通过对本篇与已出土经脉文献及《灵枢·经脉》的比较,展示秦汉时期中医经脉学说的源流衍变,并以此为例探讨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