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的不同炮制品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姜的不同炮制品的醚提液进行了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个组分。并对它们各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各组分的含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其中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性成分均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姜栀子炮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姜栀子历史炮制情况及现代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查阅、整理有关姜栀子的文献资料,对其炮制研究概况进行归纳总结。从姜栀子的炮制历史沿革、炮制规范收载情况、炮制工艺研究现状、炮制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变化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姜栀子炮制方法始载于《产宝杂录》,在全国及数个省市的炮制规范中均有收载,目前对其炮制工艺、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较少。结论:有必要深入、系统开展姜栀子的现代化学和药理研究,为揭示其炮制原理、规范其炮制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姜炮制品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表明:炮姜、姜炭醚提物、水煎液、混悬液均有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倾向;生姜、干姜水煎液、醚提物均无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姜炭水煎液对小鼠的凝血作用有随剂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干姜、炮姜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了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灌胃对大鼠4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其他3种溃疡模型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则无此作用。急性毒性试验显示:炮姜LD50为170.6±1.1g/kg,干姜250g/kg以上未见死亡。提示:干姜经砂炒炮制后的炮姜,水溶性成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GC-MS分析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和含量 上的变化,为阐释姜栀子配伍炮制的物质基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栀子、生姜、姜栀子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鉴定并比较分析3个样品中化学成分变化,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栀子、生姜、姜栀子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1.5μL·g-1.从栀子、生姜和姜栀子挥发油中分别检出42,75,77个色谱峰,总共鉴定了89种化合物,其中栀子30种、生姜58种、姜栀子67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10%,90.52%,94.38%.结论:栀子姜制后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田瑞  王峥涛  谢燕 《中草药》2023,54(3):817-824
目的 研究山楂炭中发挥止血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PLC图谱对山楂及山楂炭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剪尾法、毛细管法对山楂炭体内止血及凝血效果进行考察;分离山楂炭不同极性部位,结合药效学考察,确定山楂炭药效部位;再进一步采用柱色谱分离技术结合体外凝血实验,从药效部位中分离得到发挥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并通过体外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聚集率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究。结果 山楂炮制成山楂炭的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较大变化,有新成分生成;山楂炭具有止血作用,且其醇提液药效作用比水煎液更强;从山楂炭醇提液中分离得到的醋酸乙酯部位能够显著缩短小鼠的止血及凝血时间,为山楂炭发挥止血作用的药效部位,从中分离获得药效成分松柏醛,该成分能够显著降低凝血酶时间,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提高血小板聚集率。结论 首次从山楂炭中发现并分离得到具有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松柏醛,为山楂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炭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GC-MS分析南北苍术炮制前后SFE-CO2萃取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苍术超临界提取物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方法:采用GC-MS(gas chrom 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分析南北苍术炮制前后的超临界CO2萃取物。结果:从南苍术和北苍术炮制前后SFE-CO2萃取物中分别确定30、33种化合物。在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中,南苍术经麸炒后有12个成分含量下降,7个成分含量上升;北苍术经麸炒后有10个成分含量下降,11个成分含量上升。结论:苍术经麸炒后,低沸点的成分含量有下降趋势,高沸点成分含量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8.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has been used widely as a food spice and an herbal medicine. In particular, its gingerol-related compon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possess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several pharmaceutical properties. However, the effective ginger constituents that inhibit the growth of oral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periodontitis in the human oral cavity have not been elucidated.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ethanol and n-hexane extracts of ginger exhibi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three anaerobic Gram-negative bacteria,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ATCC 53978, 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 ATCC 35406 and Prevotella intermedia ATCC 25611, causing periodontal diseases. Thereafter, five ginger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a preparativ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rom the active silica-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fractions, elucidated their structures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evaluated. In conclusion, two highly alkylated gingerols, [10]-gingerol and [12]-gingerol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these oral pathogens at a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range of 6-30 microg/mL. These ginger compounds also killed the oral pathogens at a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range of 4-20 microg/mL, but not the other ginger compounds 5-acetoxy-[6]-gingerol, 3,5-diacetoxy-[6]-gingerdiol and galanolactone.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测定姜及其炮制品中的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含量的方法,并对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的5种姜辣素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探讨5种化学成分在姜的炮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B)-0.1%醋酸水溶液(A),梯度洗脱(0~10 min,B:40%;10~40 min,B:40%→90%;40~45 min,B:90%→100%;45~50 min,B:100%→4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结果 5个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姜酮:0.625~20 μg·mL-1(r=0.999 1)、6-姜酚:6.25~200 μg·mL-1(r=0.999 7)、8-姜酚:1.25~40 μg·mL-1(r=0.999 9)、6-姜烯酚:1.25~40 μg·mL-1(r=0.999 1)、10-姜酚:1.875~60 μg·mL-1(r=0.999 4);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5%,100.9%,104.7%,102.1%,105.5%;RSD分别为1.26%,1.60%,3.35%,2.98%,3.05%;从生姜到干姜、炮姜、姜炭的炮制过程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相对含量逐渐降低,6-姜烯酚的相对含量逐渐增高;姜酮在加工至炮姜时出现,且含量较少,在姜炭中含量有所增加。结论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能够准确的测定姜及其炮制品中5种成分的含量,为评价姜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提供了分析方法;生姜在炮制过程中,5种姜辣素类成分在质与量上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姜炭炮制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浸出物含量、凝血时间为指标,结合成品性状,对姜炭的炮制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姜炭炮制的最佳工艺为250℃,烘制15min。结论:所选的最佳炮制工艺较为合理,能为制定姜炭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bile secretion in rats was examin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tomachic action of ginger and also to investigate its active constitu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nly the acetone extracts of ginger, which contain essential oils and pungent principles, caused an increase in the bile secretion. Further analyses for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of the acetone extracts through column chromatography indicated that [6]-gingerol and [10]-gingerol, which are the pungent principles,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cholagogic effect of ginger.  相似文献   

12.
生姜抗运动病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干姜乙醇提取液(简称姜液)静脉注射,可使家兔皮层脑电图由低幅快波变为高幅慢波;使家兔在体胃运动幅度短暂抑制。姜液对离体大鼠胃底条运动幅度有先兴奋后抑制作用,且抑制胃底条运动频率。姜液致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效应有快速耐受性,该收缩效应不受六烃季铵、5-羟色胺(5-HT)预处理影响,但可被冷冻、东茛菪碱、吗啡、苯海拉明、异丙嗪及P物质脱敏预处理所抑制。纳络酮可消除吗啡的作用。姜液对离体豚鼠回肠Ach、组胺性量效关系呈现非竞争性拮抗。提示生姜通过P物质介导兴奋M、H_1受体,并对MH_1受体有先兴奋后抑制作用;生姜通过中枢及外周抗胆碱和抗组胺效应而发挥抗运动病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目前发现的11种商品砂仁挥发油含量比较认为,豆蔻属植物的种子团挥发油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砂仁项下的规定,但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而山姜属植物的种子团挥发油含量低,且挥发油中不含樟脑,其它成分也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生姜活性部位与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啸 《中医研究》2009,22(12):53-55
目的:研究分析生姜活性部位与成分的文献,为生姜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通过Medline和CNKI中国知网检索有关生姜方面的文献,并对近年来生姜活性部位与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生姜的化学成分目前已发现100多种,一般将其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和黄酮等其他成分,生姜、生姜粗提物及挥发油、姜酚和黄酮类组分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等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结论:生姜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将促进生姜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唐古特大黄提取物不同成分的泻下作用。方法:采用炭末推进方法、酚红排空方法进行肠推进实验,观察大黄提取物各成分(15 g·kg-1)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肠水分吸收、大鼠大肠运动的影响。结果:唐古特大黄提取物不同成分与对照组相比,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肠水分吸收、大肠推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大黄水煎液、醇提液相比,泻下活性存在一些差异。结论:唐古特大黄提取物不同成分均有显著的泻下作用,但与大黄水煎液和醇提液相比有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活性成分姜酚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3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酚组和雷公藤组。采用胶原诱导制备RA模型,于造模第7日开始,姜酚组给予姜酚灌胃,雷公藤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4周后采血并处死大鼠,镜下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病理,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7、IL-23的表达。结果病理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姜酚组关节滑膜组织血管新生及滑膜增生减轻,炎细胞浸润、水肿改善。模型组IL-17、IL-23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姜酚组和雷公藤组均能下调IL-17、IL-23表达(P0.05,P0.01),姜酚组优于雷公藤组(P0.05)。结论姜酚通过下调RA大鼠血清IL-17、IL-23的表达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GC/MS和HPLC 对陈皮"陈久者良"的验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采用色谱分析对陈皮“陈久者良”的说法进行验证。方法用GC/MS和HPLC/DAD联用技术,对不同年份自贡陈皮和“老化”模拟实验新会陈皮样品的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新鲜和陈旧的陈皮样品的挥发油,各低沸点成分随时间延长均有下降,而较高沸点成分下降缓慢;黄酮类物质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含量柠檬烯使新鲜果皮气味不佳,陈皮则柠檬烯逐渐减少,气味随之香醇。对陈皮“陈久者良”的说法找到了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炒白芥子中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明确其中的有效成分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采用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炒白芥子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苯乙酸-2'-醛基-5'-呋喃甲酯(Ⅰ)、对羟苯基乙腈(Ⅱ)、对羟基苯甲醛(Ⅲ)、胡萝卜苷(Ⅳ)、软脂酸-1-单甘油酯(Ⅴ)、β-谷甾醇(Ⅵ)、芥子酸(Ⅶ)、对羟基苯甲酸(Ⅷ)、对羟基苯乙酸(Ⅸ)和双(5-甲酰基糠基)醚(X).结论 上述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炒白芥子中分离得到,其中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芥子醛(sinaldehyde),化合物Ⅱ,Ⅴ,Ⅶ~X为首次从生白芥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整理姜制的应用历史,归纳姜制中药饮片的作用、品种和制备方法。方法:总结整理历代本草、医方书及现代相关姜制的文献资料。结果:清代及其以前的中药姜制者多达90多种,姜汁炮制的方法近20种,且以生姜捣取自然汁应用为主。姜制目的主要有:引药归经、协同增效减毒等作用。近代中药姜制品种明显减少,现代沿用17种,国家药典仅收载姜制药物7种,其辅料有生姜榨汁、生姜煮汁、干姜煮汁等。结论:总结了前人姜制的经验,为开展炮制辅料姜汁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钟凌云  苏丹  祝婧  邓玉芬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4):2712-2719
运用UPLC-TOF-MS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通过给大鼠灌服生黄连、鲜姜汁制黄连、干姜汁制黄连、鲜姜汁和干姜汁,收集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的尿液,对大鼠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生姜榨汁和干姜煮汁2种不同姜汁辅料炮制对黄连药性的影响。采用Peakview~(TM)1.7软件对正离子模式总离子流图进行处理,并结合Markerview~(TM)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根据Scifinder,Chemspider等相关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筛选潜在生物标记物并描绘其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黄连经不同药性姜汁辅料炮制后对其能量代谢产生不同影响。确定了9个与药性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分别为肌氨酸、马尿酸、肌酐、犬尿氨酸、酪氨酸、L-色氨酸、烟酸、花生四烯酸和L-脯氨酸,其中,参与色氨酸代谢路径的有L-色氨酸、犬尿氨酸、烟酸;参与精氨酸、脯氨酸代谢路径的有肌氨酸、肌酐、L-脯氨酸、酪氨酸;以及炎性介质白细胞三烯B4的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在大鼠尿液中的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干姜制黄连组、鲜姜制黄连组和生黄连组,各标记物在干姜汁组中含量均高于鲜姜汁组。可见生黄连、干姜汁制黄连、鲜姜汁制黄连寒性由强渐弱,其药性差异对药物抗炎作用也产生不同影响;不同辅料姜汁的药性研究结果与干姜汁性热、鲜姜汁性温的结论相吻合。该研究结果将为今后不同姜汁作为炮制辅料的适宜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