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海市卢湾区1956~2000年百日咳流行动态及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了解上海市卢湾区历年百日咳的流行动态以及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 ] 根据历年的百日咳疫情资料、预防接种资料及免疫监测资料 ,计算百日咳的发病率、百日咳疫苗免后抗体阳性率。  [结果 ] 卢湾区 195 6~ 2 0 0 0年百日咳经历了 8次大小流行。在疫苗使用前 ,百日咳的发病率很高 ,195 8年高达 1133.0 0 / 10万 ;自 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 ,随着使用百白破混合制剂 (DPTw)及全程免疫接种率提高至 95 %以上 ,百日咳的发病逐年下降 ,已控制在 0 .5 0 / 10万以下。DPTw的免疫监测结果显示 ,免疫后百日咳的凝集抗体较免前增长 40倍以上 ,抗体阳转率和达保护水平率分别高达 95 %和 70 %以上。  [结论 ] 在保持高接种率的基础上 ,提高免后百日咳抗体保护水平率和GMT水平 ,是控制百日咳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衢州市是百日咳发病较高的地区 ,使用百日咳疫苗或含百日咳疫苗的混合制剂以来 ,尤其是计划免疫的实施和免疫覆盖率逐步提高 ,百日咳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现将衢州市 195 4~ 2 0 0 0年百日咳流行特征和疫苗防制效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195 4~ 2 0 0 0年百日咳发病资料来源于省卫生防疫站疫情资料汇编和本站疫情档案资料。百白破疫苗免疫接种资料来源于本站计划免疫档案资料。2 百日咳抗体测定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所规定的方法进行 ,凝集试验阳性标准定为≥ 1∶2 0 ,保护水…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萧山区1954~2001年百日咳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杭州市萧山区百日咳的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方法:利用萧山区卫生防疫站疫情资料和历年法定传染病、计划免疫年报表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4—2001年百日咳年均发病率为52.67/10万,其中自然感染阶段(1954-1955年)发病率为70.19/10万,至计划免疫巩固期(1983—2001年)降至9.21/10万;历年发病高峰主要在3—7月;1980—2001年疫情资料显示,5岁以下百日咳患占总病例数的52.32%。1986—1998年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免疫后百日咳凝集技体水平监测显示抗体滴度(GMT)由1:369.20上升至1:1582.85。结论:由于百日咳疫苗的接种使得百日咳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因此高质量的免疫接种是控制百日咳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百色市55年百日咳发病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1~2005年百色地区百日咳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百色市55年来共报告百日咳234837例,死亡1125例。大致可分分为4个阶段:1951~1959年,年平均发病率为65.12/10万,死亡86例;1960~1983年,年发病率在54.94~1 113.06/10万,死亡1 016例;1984~1990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4.3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22例;1991~200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39/10万,1996年以后已连续10年无死亡病例。表明自实施计划免疫以后,百日咳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年发病率由60~70年代的359.68~506.08/10万降至目前的2/10万以下。结论进一步提高免疫接种率,加强百日咳病例的监测和传染源的管理,是控制百日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1963~2002年百日咳流行动态及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河南省40年来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免疫策略和预测疫情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不同免疫阶段的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40年来共报告百日咳3 065 075例,死亡572例。大致可分4个阶段:1963~1978年,年平均发病率为293.47/10万,死亡43例;1979~1983年,年发病率为87.70/10万~17.78/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6例;1984~1990年,发病率为1.28/10万~6.73/10万,死亡1例;1990年以后发病率为0.25/10万~1.00/10万,连续10年无死亡病例。表明随着百日咳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不但大大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改变了其流行周期。结论目前的免疫策略首先应继续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其次应加强百日咳疫情管理,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济南市百日咳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和降低百日咳发病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0~2011年济南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百日咳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1年济南市共报告百日咳病例8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64/10万,比2001~2009年的平均年报告发病率明显上升。病例主要集中在婴幼儿,86.75%的病例集中在1岁以下儿童。[结论]2010~2011年济南市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8.
李俊国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768-1768
百日咳是一种急性乙类传染病,历史上曾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随着全国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百日咳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为了解该病历年来的发病情况及其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沂市人群百日咳抗体水平及流行特征,为预测疫情趋势和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临沂市1956~2012年不同免疫阶段百日咳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在不同年份随机抽取健康人群,分0~、2~、5~、8~、11~、15~、20~40岁7个年龄组进行百日咳抗体检测。结果 1956~2012年临沂市共报告百日咳578 487例,死亡426例。大致分为4个阶段:1956~1960年年均发病率为86.60/10万,死亡127例;1961~1981年年均发病率为283.82/10万,死亡296例;1982~2002年年均发病率为9.75/10万,死亡3例;2003~2012年年均发病率为0.16/10万,无死亡病例。1986~2012年共检测4 556人,达到抗体保护水平的3 587人,保护率为78.7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97.24。结论已实施的免疫策略对控制百日咳发病效果显著,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人群保护率和抗体水平有逐年增高趋势,说明疫苗接种工作质量较高;应警惕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百日咳的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百日咳的防治经验和效果,探讨预防控制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日照市1955~2006年百日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5~2006年合计报告百日咳病例150397例,死亡245例。其中,1955~1959年的自然感染时期,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2.10/10万,病死率为0.44%;1960~1978年疫苗推广应用初期,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35.24/10万,病死率为0.19%;1979~2006年计划免疫时期,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16/10万,无死亡病例。1990年以后年均报告率均<0.2/10万。[结论]目前日照市百日咳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1951~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大连市 195 1~ 2 0 0 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 ,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定防制对策。方法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结果  195 1~ 2 0 0 2年全市共发生乙脑 790 2例 ,年平均发病率 3 .49/10万 ,先后出现 5次流行高峰 ;疫情呈散在分布且相对集中的特点 ,庄河、普兰店、瓦房店发病率最高 ,占全市总病例数的 68.43 %;8、9月份发病最多 ,占病例总数的 94.0 1%;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大连市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结论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清除蚊虫孳生地 ,可有效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1954~2004年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浙江省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浙江省百日咳发病分为3个阶段:未使用疫苗时期的1954~1959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2.67/10万;使用疫苗初期的1960~1984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2.17/10万;实施计划免疫时期的1985~2004年,特别是1988年起全省推广使用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wP),发病明显下降,1994年以来报告发病率<1/10万。对DTwP免疫成功率监测表明,免疫后百日咳凝集抗体达到保护水平(≥1∶320)者>90%,几何平均滴度免疫后比免疫前增长29.4~210.5倍。结论目前浙江省百日咳的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5/10万。有效的DTwP疫苗和高质量的全程免疫接种率,加强疫情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是控制百日咳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03—2009年广东省云安县艾滋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省云安县艾滋病(AIDS)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安县2003—2009年报告的HIV感染者和AIDS疫情专报系统资料、个案资料、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3—2009年云安县共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138例,其中2006—2009年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4.1%。感染者男性占79.7%。年龄以20—39岁为主,占75.4%。职业多数为家政、家务、待业和农民,占56.5%。75.4%为初中以下文化。以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占50.7%;其次为性接触传播,占24.6%。发现方式主要通过就诊者检测、自愿咨询检测(VCT)、强制和劳教戒毒人员检测和羁押人员体检发现,占80.4%。全县8个镇均有病例报告,以富林、六都、镇安3个镇报告病例最多,占68.1%。结论云安县HIV感染和AIDS疫情态势非常严峻,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应加强政府主导与部门配合工作,加大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监测力度,规范HIV检测筛查,遏制AIDS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通辽市梅毒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全市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通辽市1996-2010年梅毒疫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6-2010年合计报告梅毒1474例,发病率为3.17/10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病例临床分期以Ⅰ期为主,715例,其次是隐性453例,Ⅱ期292例,Ⅲ期3例,胎传11例。男性发病率为1.63/10万,女性发病率为1.55/10万;20~29岁年龄组发病较高,占32.8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5.10%,其次是无业和其他人员,分别占20.00%和16.60%。[结论]通辽市梅毒总体发病呈上升趋势,青壮年和农民为主。  相似文献   

15.
张艳萍  林哲  韩宇 《预防医学论坛》2011,(11):1046-1047
[目的]了解通辽市梅毒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全市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通辽市1996~2010年梅毒疫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6~2010年合计报告梅毒1474例,发病率为3.17/10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病例临床分期以Ⅰ期为主,715例,其次是隐性453例,Ⅱ期292例,Ⅲ期3例,胎传11例。男性发病率为1.63/10万,女性发病率为1.55/10万;20~29岁年龄组发病较高,占32.8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5.10%,其次是无业和其他人员,分别占20.00%和16.60%。[结论]通辽市梅毒总体发病呈上升趋势,青壮年和农民为主。  相似文献   

16.
我国1996~1998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对1996~1998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新生儿破伤风(NNT)疫情进行了分析。1996~1998年我国报告NNT发病率分别为0.25/1000活产儿(‰)、0.22‰、0.19‰,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1997年报告NNT死亡数分别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2位和第1位,报告病死率偏低。报告病例中男性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女性.1997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病例有较为明显的夏秋季发病高峰,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无明显夏秋季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省间差异较大,其中广东、广西最为高发,1996、1997年报告发病率均在1‰以上,两省病例占全国病例的50%以上.利用1997年各县报告病例数和计划免疫系统常规接种率报告系统上报人口和出生资料,粗略估算出1997年全国有191个NNT发病率高于1‰的高危县。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提供了很好的3年的NNT监测资料.但其监测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长子县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10年长子县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6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至2010年累计报告85例,其中病人65例,感染者20例,累计死亡40例。85例感染者中,男性32例,女性53例;3~14岁5例,15~34岁32例,35~54岁44例,55~72岁4例;农民75例,无业人员8例,工人2例;经血液传播的52例,吸毒传播的2例,异性性接触传播的24例,同性传播的1例,母婴传播的5例,不详1例。本县82例感染者分布在11个乡镇,其中丹朱镇(18例),宋村乡(18例),石哲镇(8例),大堡头镇(8例)。[结论]长子县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状态,以血液传播为主,性传播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将成为今后艾滋病防治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昆山市1950-2010年传染病流行动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文明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289-2291
目的分析自开展传染病报告工作以来,昆山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变化形势和趋势,探讨当前昆山市传染病防控形势。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950-2010年昆山市各年代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结果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2000-2010年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91.33%和98.72%;20世纪60年代之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下降,死亡率从60年代起呈下降趋势;传染病发病谱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1950-2010年昆山市传染病防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的传染病流行态势提示,昆山市传染病防制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