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2水平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IL-22水平,探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与治疗转归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前血清中IL-2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清中IL-2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2、4、6 w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与血清中IL-2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中IL-22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且血清中IL-22水平可作为评判疾病进展程度和预后转归的指标,临床上可作为疾病治疗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2、IL-27水平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AIH患者42例,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将其分为早期组(15例)、中期组(15例)和晚期组(12例).选取同期健康者42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其IL-1...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与狼疮肾炎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狼疮肾炎 (LN)病人白细胞介素 17(IL 17)在血浆、尿液及肾组织中表达水平与LN发病相关性。方法 建立正常对照、活动期和非活动期LN组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浆和尿液IL 17水平 ;制备正常对照、WHOⅣ型和非Ⅳ型肾组织标本 ,采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光镜观察IL 17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血浆IL 17均测不出 (<5 pg/ml) ;尿液IL 17水平 ,活动期LN病人 (2 9± 5 ) pg/ml较正常对照 (3 3± 0 8)pg/ml和非活动期LN病人(9 6± 0 9) pg/ml明显升高 (P <0 0 0 1) ,且非活动期LN病人较正常对照亦明显升高 (P <0 0 0 1)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WHOⅣ型LN较非Ⅳ型和正常对照组 ,单位肾小球细胞数 [(117± 31) / gcs(肾小球横向联合切面 )较 (4 3± 8) /gcs和 (34± 7) / gcs]明显升高 (P <0 0 1) ,单位肾小球IL 17+ 细胞数(Ng) [(33± 8) /gcs较 (8 2± 1 6 ) / gcs和 0 ]明显增多 (P <0 0 1) ,每平方毫米肾小管、间质IL 17+ 细胞数 (Nt) [(2 9± 9) /mm2 较 (8 8± 1 5 ) /mm2 和 0 ]亦明显增多 (P <0 0 1)。相关分析显示Ng与肾小球细胞增多、肾组织活动指数、尿蛋白、尿N 乙酰 β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血肌酐及尿IL 17亦呈正相关 ;Nt与肾组织活动指数、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定鼻咽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7的含量及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以明确两者在鼻咽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2例鼻咽癌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同时期的32名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TNF-α和IL-17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TNF-α和IL-17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Ⅰ~Ⅱ期和Ⅲ~Ⅳ期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实验组Ⅰ~Ⅱ期比较,实验组Ⅲ~Ⅳ期血清IL-17含量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血清TNF-α与IL-17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血清TNF-α和IL-17含量呈正相关,且两者含量与患者病程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7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重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特征及其可能机制,并进一步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气道炎性细胞分类计数、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17(IL-17)和IL-8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选择轻度(轻度组)、中度(中度组)和重度(重度组)持续哮喘患者16例、14例和18例,正常对照组15名,采用基线评估包括哮喘症状控制评分、肺功能测定和用诱导痰检查方法对痰炎性细胞进行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痰IL-17和IL-8浓度;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采用比色法测定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并用痰液蛋白含量进行校正。然后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随访轻、中度和重度哮喘患者各15例复查上述指标。结果痰嗜酸粒细胞(EOS)比值和ECP浓度在每克蛋白中轻度组分别为0.0670±0.0740、(155±91)×10-6g;中度组分别为0.0830±0.0440、(180±83)×10-6g;重度组分别为0.1240±0.1430、(191±87)×10-6g,与正常对照组[0.0000±0.0010、(44±25)×10-6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哮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比值在重度组为0.589±0.203,与轻度组(0.455±0.154)、中度组(0.449±0.194)、正常对照组(0.313±0.1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O水平在每克蛋白中,重度组为(31±10)U,轻度组为(12±4)U、中度组为(22±7)U,与正常对照组[(10±4)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水平在每克蛋白中重度组为(264±137)×10-9g,中度组为(172±65)×10-9g,轻度组为(126±52)×10-9g,与正常对照组[(56±20)×10-9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浓度在每克蛋白中,重度组为(531±321)×10-9g,轻度组为(410±181)×10-9g,中度组为(438±148)×10-9g,正常对照组为(83±36)×10-9g,重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度组与中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水平与IL-8、中性粒细胞与MPO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525、0.349、0.602,P均<0.01)。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对轻、中、重度30例哮喘患者进行合并分析表明,EOS、ECP、MPO、IL-17和IL-8均显著降低;但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值在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组(0.642±0.157)与轻、中度哮喘组(0.394±0.1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是重度哮喘的气道炎症特征之一,IL-17/IL-8可能参与中性粒细胞向气道内的募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2(IL-22)的变化。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的IL-17和IL-22。结果应用ETV治疗后患者ALT及HBV-DNA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血清中的IL-17也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IL-22表现为在12周时明显下降,其后逐渐升高。结论 ETV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体内IL-17和IL-22的变化可能意味着免疫耐受的打破,可能有利于体内炎症反应的减轻。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炎症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IL)-22是一把“双刃剑”,根据疾病所处微环境的不同,IL-22在炎症中既有保护作用,也有致病作用。IL-22可被可溶性受体IL-22结合蛋白(IL-22BP)中和。现综述以往关于IL-22/IL-22BP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A、-23和-35的表达。方法 DN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20例糖尿病无肾脏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经体检证实为健康的成人血清标本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中IL-17A、IL-23和IL-35的表达。结果观察组均表现为典型的病变,其中病变早期5例,弥漫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35例,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22例。免疫荧光主要为免疫球蛋白(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状非特异性沉积。3组中IL-17A、IL-23和IL-35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IL-17A、IL-23和IL-35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观察组IL-17A和IL-23呈正相关,IL-23和IL-35呈负相关。结论 DN患者病变形成时血清中IL-17A、IL-23和IL-35的表达异常,三者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应关注DN患者IL-17A、IL-23和IL-35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IL-23和降钙素原(PC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留取清晨静脉血并分离血清,30例无感染性疾病的健康体检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中IL-17、IL-23和PCT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IL-17、IL-23和PCT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中IL-17、IL-23和PCT的表达量与是否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预后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IL-17和IL-23、IL-17与PCT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中IL-17、IL-23和PCT的表达升高,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尿白细胞介素 18(IL 18)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中的作用 ,了解PNS的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ELISA )法测定 11例正常人 (对照组 )、2 4例PNS患者血浆和尿液IL 18水平。结果 PNS患者尿液IL 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血浆IL 1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尿IL 18水平与 2 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 (r =0 .698,P <0 .0 1) ,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r =-0 .75 6,P <0 .0 1) ,但尿IL 18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无相关性 (r =0 .3 2 8,P >0 .0 5 )。结论 IL 18参与PNS的发病过程 ,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与冠心病(CHD)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了55例老年CHD患者血清IL-6、IL-8的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显示CHD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IL-6和IL-8之间呈正相关(γ=0.423,P<0.001),提示IL-6和IL-8的水平变化与CHD密切相关,IL-6和IL-8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监测其水平变化,对CHD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病(HB)患者血清IL-17、IL-22水平变化规律,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84例HBD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IL-17、IL-22、HA、LN、ⅣC水平,采用常规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BIL、γ-GT水平。结果与健康组(40例查体健者)比较,HBD患者血清IL-17及IL-22水平明显升高,P<0.01;随肝损害的程度加重,IL-17及IL-22表达水平增高(P<0.01)。IL-17、IL-22分别与HA、LN和Ⅳ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肝癌患者(16例)IL-22水平与TBIL、γ-GT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IL-17、IL-22在H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在HBD临床诊断、病情分析及预后判断中均具有重要价值。深入研究IL-17、IL-22等细胞因子通路与肝脏损伤机理,可为HBD免疫干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制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IL-6抗体,建立稳定可靠的IL-6测定方法,用于心血管病人的辅助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IL-6表达载体,经高效表达并纯化得到IL-6蛋白,以其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经鉴定后,选择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抗配对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IL-6浓度。另外选择了70例正常人(年龄25-57岁,男55例,女15例)和83例冠心病人(年龄45~68岁,男62例,女21例),检测其血浆中IL-6浓度。结果 筛选出4株稳定分泌抗IL-6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C12,3D11,4C1,1G6,IgG亚类鉴定3C12,3D11,4C1均为IgG1,1G6株大部分为IgG1,少部分为IgG2b。抗体亲和常数分别为7.9×10~8,3.8×10~8,4.8×10~8,2.3×10~9,免疫印迹证实单抗特异性识别IL-6细胞裂解产物,相加实验表明4株单抗是针对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组成配对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最高灵敏度为10pg/ml,可检测范围为20pg/ml~5ng/ml。70例正常人血浆中IL-6含量207±280pg/ml(±s),83例冠心病病人血浆中IL-6含量711±656pz/ml(±s),p<0.0001,95%正常值范围0~755pg/ml。以正常人均值加两倍标准差作为标准,正常人高IL-6率4.3%(3/70),冠心病病人高IL-6率31.3%(26/83),p<0.01。结论 4株杂交瘤细胞株特异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的水平,探讨其在RA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84例,采用免疫酶联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同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anti-cyclic citrolli-natad peptide,anti-CCP)抗体、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水平;并分析IL-17与RA临床炎症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RA患者血清IL-17为(113.8+21.7)ng/L,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76.3+11.9)ng/L]和正常对照组[(62.6+8.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患者血清IL-17水平分别与CRP和RF呈正相关,与IL-1β和TNF-a也有正相关关系(均P<0.05),但与自身抗原GPI和抗CCP抗体无相关性(P均>0.05);RA组血清IL-17水平与临床活动指标也有相关性.结论 RA患者血清IL-17表达增高,并与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在没有病毒和感染证据的情况下,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也会升高,而且其升高程度跟心衰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1〕。心肌重构和细胞凋亡与集体生物学活性分子的过度表达有密切关系,通常以细胞因子紊乱为主〔2〕。目前研究发现由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可诱导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这些细胞因子在造血、免疫、炎症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多种功能,尤其在支气管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01~2013-01经病理确诊的52例肝细胞癌患者,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5例混合型肝癌患者及12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IL-35表达水平。结果肝细胞癌组、肝内胆管细胞癌组、混合型肝癌组的IL-35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细胞癌组IL-35的表达水平高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组(P0.05),混合型肝癌组的IL-35的表达水平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L-35在肝细胞癌中呈高表达,IL-35有可能成为区分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17( IL-17)和白细胞介素23( IL-23)在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EH患者(EH组)不同等级间及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3水平及变化,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EH组血清IL-17及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EH不同级间血清IL-17和IL-23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2、3级高血压患者血清IL-17及IL-23的水平较1级患者明显增高;治疗后血清IL-17及IL-23水平则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05) ,血清IL-23与IL-17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2 = 0.5841, P < 0.001)。结论:血清IL-23和IL-17可能参与EH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监测血清IL-23和IL-17水平可作为判断EH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狼疮样肾炎鼠白细胞介素 17(IL 17)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建立一种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即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cGVHD)模型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白蛋白水平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血、尿IL 17水平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 17蛋白在肾组织的表达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分析肾组织IL 17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鼠组较对照鼠组血IL 17水平不高 ,尿IL 17水平明显升高 [(2 2± 6 7) pg/ml比 (3 1± 2 1)pg/ml];肾小球毛细血管襻、部分系膜细胞、肾小管和间质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均有IL 17蛋白表达 ;肾组织IL 17mRNA水平明显升高 (0 34± 0 15比 0 ) ,且肾组织IL 17+ 细胞数明显增多 [Ng :(2 5± 8)cell/gcs比 0 ;Nt:(2 3± 8)cell/mm2 比 0 ];模型鼠肾组织中IL 17+ 细胞数与尿白蛋白和尿IL 17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IL 17在狼疮样肾炎鼠肾组织表达明显增加 ,并在其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肺间质改变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筛选单纯涎腺和(或)泪腺受累pSS患者25例,仅伴肺间质损害pSS患者28例.15名健康献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IL-17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相关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血清中IL-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4,P=0.000).伴肺间质损害pSS患者血清IL-17水平(212±77) pg/ml较单纯涎腺和(或)泪腺受累患者(111 ±25) pg/ml明显升高(P<0.05),而单纯涎腺和(或)泪腺受累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可能参与干燥综合征肺间质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