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和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36岁 ,以头痛、吞咽困难 14d ,伴左侧肢体麻木12d,于 2 0 0 4年 7月入院。体格检查 :意识清楚 ,吞咽反射减弱 ,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 ,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 :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 ,右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图 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 ,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扩张 ,约 17mm× 7mm ,近端动脉轻度狭窄 (图 2 ,3) ;右侧小脑后下动脉 (PICA)未显影 ,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 (AICA)代偿 ;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 :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决定行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在全身麻醉下 ,行右股动脉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术后即刻...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根据夹层动脉瘤病变性质和部位的不同,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以S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其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远大于相同部位的囊状动脉瘤患者。因此,在临床上,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旦明确诊断,均应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或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不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动脉瘤并顺利完成手术患者54例,将35~60岁的20例作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的34例作为老年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动脉瘤复发情况。结果 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18.5%),其中术中6例;术后远期责任血管缺血4例。随访期间,动脉瘤复发12例(22.2%),其中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7例,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3例,半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2例,密网支架患者复发0例。复发时间在6~10个月5例、11~14个月5例、15~18个月2例。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0.6%vs 15.0%,17.6%vs 30.0%,P>0.05)。结论 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行血管内治疗,应根据患者血管硬化程度、血管结构、动脉瘤位置选择适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47岁,因"突发头痛1 d"于2015年6月15日就诊于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5年6月14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枕部和颈部为主,伴有恶心、呕吐数次,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主要位于四脑室、环池、桥前池(图1)。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颈部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竹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双侧椎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对5例均采取经双侧椎动脉入路,使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将夹层动脉瘤两端致密填塞,中段疏松填塞,将动脉瘤隔离于血循环之外。结果 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4例临床症状迅速好转,无肢体活动及精神异常。治疗后6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mRS)4例0分,1例4周后意识转清,6个月时随访mRS3分。治疗前DSA显示为椎动脉扩张和狭窄,椎动脉平均受累长度为(9.3±1.5)mm;治疗后5例夹层动脉瘤均完全不显影,无再出血发生,未见有新发梗死。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及载瘤动脉再通。结论采取双侧椎动脉入路闭塞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止再出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不断探索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的杂志也一样,力求为广大同仁奉献最感兴趣的疑难病例。本刊在2004年第10,11,12期中,以“联合查房园地”的形式连续推出2例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吸取国内外专业杂志优秀栏目的优点,今年将“联合查房园地”改为“疑难病例”,其内容除涉及典型病例的讨论外,还复习与病例有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让读者得到更多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本刊欢迎各位专家和同仁,将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复杂,疑难病倒以同样的写作形式寄来,我们将择优发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治疗方式以及门诊随访资料,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男性17例(70.8%),女性7例(29.2%),平均年龄(52.0±9.4)岁.22例(91.7%)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9例(79.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2.5%),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合并脑梗死1例.另2例(8.3%)采用保守治疗,均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并死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15个月(范围5~50个月),转归良好18例(75.0%),无出血复发病例.结论 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欧阳方  谢晓东 《山东医药》2014,(25):34-35,65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不同部位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不同部位,3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使用单纯弹簧圈闭塞椎动脉,2例行双支架置入,1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结果 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随访7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4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再次出血。3例使用单纯弹簧圈闭塞椎动脉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显影,患侧椎动脉闭塞,对侧椎动脉显影良好,颅内血管代偿良好;2例行双支架置入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示夹层较术前明显缩小;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的16例患者中,11例致密填塞者夹层未见显影,另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大部填塞患者中,3例夹层无改变、2例瘤体缩小。结论对出血性椎动脉不同部位夹层动脉瘤患者选择恰当的血管内治疗方法,疗效好而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VAD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VADA患者均成功进行血管内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2例患者采用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VADA完全消失;其余5例未破裂VADA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例完全栓塞,3例近全栓塞.患者造影随访均显示VADA未显影,未见复发及出血.结论 VADA的血管内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①影像学检查表现分别为近端狭窄、串珠样变、波纹状、双腔征、壁间血肿。②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患者术中支架移位,但未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头部CT检查均未见新发脑梗死。③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6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夹层动脉瘤部分闭塞。临床随访8~27个月,10例患者的最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VBDAS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患者1男,18岁。刀刺伤左侧颈部,在外院伤口缝合后,于2004年2月2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右侧肢体偏瘫,失语,数小时后意识淡漠。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顶枕部脑梗死,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急诊行左侧顶枕部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意识恢复。术后CT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处有2个假性动脉瘤,大小分别为2.6cm×1.5cm和1.8cm×1cm。动脉瘤颈宽且载瘤动脉受颈部血块压迫而明显狭窄(图1a、1b)。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处的动脉瘤位置深在,与脑干、穿支动脉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颈静脉结节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给手术治疗造成困难,术后脑神经受损等并发症较多.手术入路及方法的不断改进,降低了手术夹闭囊性动脉瘤的难度;血管移植重建技术为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生率为1~1.5/10万人[1],发病年龄在30~50岁的患者占80%,病死率接近70%,绝大部分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时,增加了临床决策和治疗的难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累及PICA起始部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了支架置入载瘤动脉、保持PICA通畅的血管内栓塞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 1 女 ,36岁。因胸前区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及背痛 1h ,就诊于某医院。体检 :T36 .7℃ ,P 4 6次 /min ,R 2 2次 /min ,BP 12 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听诊主动脉瓣区闻及明显舒张期杂音 ,上腹深部轻压痛。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 ,交界性逸搏 ;X线胸透示纵隔略增宽。入院次日 ,患者在做心血管造影检查时突然昏迷 ,抢救无效死亡。尸体剖验 :纵隔居中 ,心包饱满 ,心包腔充满暗红色血液约 5 0 0ml。主动脉根部右前侧有 3cm× 3cm大小暗红色淤斑 ,其中见 0 .3cm× 0 .2cm破口。升主动脉…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醒后头痛2h,呕吐3次,于2010年2月15日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晕及呕吐症状无明显加剧,急诊行头部CT,提示第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为160/90mmHg,  相似文献   

19.
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处的动脉瘤位置深在,与脑干、穿支动脉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颈静脉结节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给手术治疗造成困难,术后脑神经受损等并发症较多。手术入路及方法的不断改进,降低了手术夹闭囊性动脉瘤的难度;血管移植重建技术为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有着很高的病死率,血管内治疗已经被认为是后循环动脉瘤首选的方法。但宽颈、夹层或梭形动脉瘤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联合支架和弹簧圈这一新技术,使这些动脉瘤的冶疗成为可能.但通常要在支架置入后往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本文报道1例推动脉(VA)夹层动脉瘤.只采用单纯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技术而不用弹簧圈治疗而获得影像学和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