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心电图记录判断房颤复发率与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颤复发率有无差别.方法 所有患者因阵发性房颤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因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导管消融前后植入双腔起搏器治疗.消融术后3个月随访开始记录房颤发作情况.分别通过传统记录方式(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共40例(男28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6.00±9.3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0.52 ~0.73 (0.61±0.03),左心房内径31.00 ~38.00(34.00±6.56)mm,随访4.5~42.0(25.0±8.2)个月.随访结束时,38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房颤复发10例(25%);根据起搏器程控记录房颤复发16例(40%).结论 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导管消融术后根据心电图和起搏器腔内电图判断房颤的复发率有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远期影响,对既例合并阵发性AF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择期置人DDD永久起搏器,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观察比较DDD起搏器置人术前1年、术后1,2,5年的阵发性AF发作频率以及发作持续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起搏器置人后随访1。2年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起搏器置人前显著减少(T0—1146,T0—2137,P均<0.05);术后随访5年时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术后1~2年显著增加(T1—5143,T2—121,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发生。结论:DDD起搏对SSS并发的阵发性AF的发生有抑制及预防作用,这种影响在起搏器治疗近中期最为显著,远期疗效不肯定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4.
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观察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 (AF)的远期影响 ,对 6 6例合并阵发性AF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择期置入DDD永久起搏器 ,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观察比较DDD起搏器置入术前 1年、术后 1,2 ,5年的阵发性AF发作频率以及发作持续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起搏器置入后随访 1~ 2年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起搏器置入前显著减少 (T0 -1146 ,T0 -2 137,P均 <0 .0 5 ) ;术后随访 5年时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术后 1~ 2年显著增加 (T1-5143,T2 -512 1,P均 <0 .0 5 )。所有患者术后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发生。结论 :DDD起搏对SSS并发的阵发性AF的发生有抑制及预防作用 ,这种影响在起搏器治疗近中期最为显著 ,远期疗效不肯定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连续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行房颤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静息12导心电图以评价CRBBB存在情况,CRBBB定义为心电图QRS波持续时间≥120 ms,Ⅰ、V6导联S波时限>R波时限,V1和(或)V2导联QRS波群呈RsR′,R′>R。房颤复发被定义为导管消融术后3月以上,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条件下出现持续30 s以上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 共入选486例患者,其中5.8%(28/486)的患者存在CRBBB。平均随访22.5±9.8月(4~48),86例(17.7%)患者出现房颤复发。CRBBB患者的复发率高于无CRBBB患者(35.7%对16.6%,P=0.0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RBBB患者无房颤生存率显著低于无CRBBB患者(log-rank...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具有预防心房颤动(AF)功能的特殊起搏程序治疗病窦综合征(SSS)伴阵发性AF(PAF)的近期疗效。方法34例置入DDDR起搏器(Vitatron900E和9000型)SSS伴PAF患者分3阶段治疗。第1阶段(4周):监测记录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第2阶段(4周):根据第1阶段获悉AF触发因素启动相关具有预防AF功能的特殊起搏程序。第3阶段(4周):特殊起搏程序启动同时给予抗AF药物治疗。观察比较各阶段AF情况。结果34例手术全部成功,4例未记录到PAF的发生,余30例均发生PAF,其中突然发作8例,房性早搏触发AF20例,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而触发AF2例。特殊程序抗AF治疗14例显著有效,11例有效,5例无效,无恶化发生;第2阶段与第1阶段比较,每天AF发作次数、发作总时间及单次最长发作时间明显减少(P<0.01),第3阶段与第2阶段比较,AF发作总时间及单次最长发作时间明显减少(P<0.01),但每天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VitatronSelection900E和9000起搏器具有较准确的监测PAF功能,心房超速起搏及特殊起搏方式对PAF发生具有一定疗效和耐受性,伴PAF的SSS患者可采用预防AF起搏程序功能起搏同时配合抗AF药物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选择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138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非生理性起搏(VVI)组52例、生理性起搏(DDD)组86例。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以后每半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房颤的发生率以及发作评分、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与VVI组比较,DDD组房颤及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组有3例术后3~4 a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而DDD组患者无因心力衰竭住院者,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认为VVI起搏模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趋势与远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入选在我院接受首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并于术后3个月内每月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进行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和监测12个月.根据术后第12个月体表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及临床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与无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趋势.结果 术后第12个月体表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统计结果显示,房颤复发率为36.0%(18/50),所有心电图中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为26.9%,其中房颤20.2%、房扑2.0%、房速4.7%;房性早搏20.1%;窦性心动过缓2.0%.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无复发组(41.1%比10.2%,P<0.05),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术后3个月分别为44.4%、41.8%、38.5%,P>0.05).无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可出现房颤复发,随着时间推移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降低趋势(术后3个月分别为18.7%、10.5%、4.4%,P<0.01).结论 早期复发不能代表消融失败和晚期复发,但早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繁,则晚期房颤复发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王智勇王军肖梅*韩雅君王玲白雪梅邓惠珠赵桂清(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心内科呼和浩特010017)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若心房无明显扩大且非静止心房,同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心房起搏不属...  相似文献   

10.
王国强 《心脏杂志》2008,20(6):F0002-F0002
本研究旨在比较生理性起搏(DDD)及非生理性起搏,(VVI)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的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51岁,反复心慌、胸闷1年余。诊断病窦综合征及右旋心,拟行双腔起搏器,术中造影提示左锁骨下静脉细小、远端闭塞,改穿右侧锁骨下静脉,鞘管植入后打折,经过调整后顺利进入下腔静脉顺利完成植入,术后随访电极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指数(LAVI)对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房颤(AF)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2例行RFCA的AF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RFCA后AF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52例患者均完成CPVA,达到消融终点;随访12个月时未复发39例,复发12例(23.53%),1例失访。复发与未复发者比较,其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左房直径及LAVI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AVI为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与左房直径比较,LAVI是更好的预测RFCA后AF复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主要适应证是有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但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频率应答中起搏心率的增加,可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发作。研究表明起搏心率增加导致心肌需氧的不利作用与在较高起搏频率通过减少左室舒张未压,随之增加心肌血流的潜在益处相抵消。频率应答起搏器不会增加心肌缺血。目前频率应答起搏器有几种感知特性,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知特性的起搏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复发的机制,以及代谢综合征对再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初次导管消融的患者共522例,175例复发,复发患者中98例行再次消融(3例失访),资料完整的95例入选本研究。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根据三维激动标测,以及隔离肺静脉后房颤是否终止和诱发将复发机制分为肺静脉机制和肺静脉外机制。结果95例患者中代谢综合征53例(55.8%)。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24例(45.3%),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14例(26.4%),房颤合并房扑或房速15例(28.3%);非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18例(42.9%),房扑或房速17例(40.5%),房颤合并房扑/房速7例(1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恢复在代谢综合征组为83.3%,在非代谢综合征组为8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机制考虑存在肺静脉外因素代谢综合征组25例(47.2%),非代谢综合征组为20例(47.6%)(P=0.965)。平均随访3-73(29.6±20.5)个月,共有33例(34.7%)复发。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对35.7%, P=0.955)。结论代谢综合征对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机制和再次消融成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高密度标测导管HD-Grid(HDG),准确识别肺静脉再连接,降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率。方法 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连续入选30例因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房颤复发患者,分别使用环肺电极和HDG进行左房电解剖标测,比较两组间识别出肺静脉再连接的差异,并以此指导再次肺静脉隔离,观察远期房颤复发率。结果 30例患者年龄(68.00±8.25)岁,男18例,女12例。应用HDG标测,24例发现了72处肺静脉再连接,应用环肺电极,仅在12例患者中发现了24处肺静脉再连接。与环肺电极相比,HDG可以识别出更多的肺静脉再连接位点数[3(2,4)vs 0.8(0.4,1.0),P<0.05]。30例在HDG指导下再次肺静脉隔离后,在12个月随访时间内,5例再次出现房颤复发,其中能够识别到肺静脉再连接者,仅1例出现房颤复发。结论 HDG能帮助识别出更多的肺静脉再连接,以其指导肺静脉隔离,降低房颤复发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将8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的SSS合并AF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为3组。A组:围手术期不中断华法林;B组:停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C组:停用华法林。观察术后1年内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出现囊袋血肿2例;B组出现囊袋血肿3例,其中1例囊袋破溃并拔除起搏系统;C组囊袋血肿2例。A、B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C组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脑梗塞2例。结论 SSS合并持续性AF卒中中高危患者起搏器植入不停用华法林未明显增加囊袋相关并发症,未出现明显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8.
患者,46岁,房间隔缺损合并病窦综合征。对房间隔缺损封堵并同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随访半年,心脏结构恢复正常大小,心脏节律为全程起搏心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患者405例。根据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是否复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组(268例)和复发组(13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指标,并于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LAVI等相关指标。使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405例患者中137例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房颤,复发率为33.83%。与无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有高血压的比例更高,有着较高的肌酐值、CHA2DS2-VASc分值及较大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LAV)和LAVI(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VI与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独立相关(OR=1.535,95%CI:1.124~2.381,P=0.003)。结论 左心房容积指数是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探讨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窦性心律维持及电生理干预。48例SSS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了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通过起搏器正确的心房感知监测房颤的发作情况,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心脏B超测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术后1,12个月以及房颤控制组与复发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房颤控制和房颤负荷减少37例,占77%。术后1个月与1年左房内径,P波时限,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3.6±0.6cmvs3.2±0.5cm,129.2±11.0msvs111.2±9.3ms,93.6±10.4min/dvs42.8±9.6min/d,8.1±3.2次/天vs5.3±1.4次/天,P<0.001)。与术后房颤复发组比较,房颤控制组术前左房内径较小,P波时限较短、离散度小(P<0.001)。结论: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SSS合并的阵发性房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