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 (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资料。以 CAG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分析 CTA检测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与阳性预测值,并分析二者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以CAG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CTA 检测393段冠脉节段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89.3%,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4.9%,阴性预测值为82.3%,阳性预测值为92.8%,Kappa值=0.755,P<0.01。结论:256层螺旋CT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作为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查,对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高。可作为亚健康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冠心病的复查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应用于自由心率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成像(CTCA)的价值。方法选取行CTCA检查的临床疑诊老年冠心病自由心率患者102例,根据双源CT扫描时心率分为低心率组32例、中等心率组37例、高心率组33例。比较三组冠脉节段可评价率、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CTCA对不同心率组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冠脉节段可评价率、图像质量评分在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率增高,CTDIvol、DLP、ED降低(P<0.05)。CTC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为:低心率组89.61%、95.84%、0.927,中等心率组88.51%、96.22%、0.924,高心率组86.75%、95.73%、0.912;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CTCA与CAG在低到高心率中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16、0.821、0.798,P均<0.05)。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应用于CTCA检查对老年冠心病高心率患者可降低辐射剂量,但不影响图像质量;同时对不同心率患者冠脉狭窄度的诊断效能、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5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入选患者按照心率不同分为3组:第一组为心率≤75次/min,第二组心率为76~100次/min,第三组为心率100次/min。分别对每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第一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6%,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6%,第二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9%,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5%,第三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3%,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6.8%。结论 256层螺旋CT对高心率的适应性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老年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冠脉内病变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CTA)及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CTA增强扫描轴位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仿真血管内镜等后处理,评估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成像、造影以CAG为金标准,分析CTA的诊断价值。结果CAG发现狭窄段174个,CTA正确检出155个(89.1%)。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92.8%,准确率91.9%,阳性预测值81.2%,阴性预测值96.1%。结论CTA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及管腔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临床疑诊或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扫描,其中32例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HA)制订的冠状动脉分段方法,将冠状动脉细分为15个节段,分别对各节段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能力。结果 CT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共2 502段,其中,评分为4分~5分者共2 385段(可评价率为95.32%)。以CAG为金标准,256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0.52%,特异度为91.54%,准确率为91.24%,两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797;而分级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66.67%、83.87%、89.19%。结论 256层螺旋CTA可以较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且较好的评估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由此可见,25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在冠心病的筛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冠心病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及心理诱导,观察其对患者心率的影响在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方法收集临床患者4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心率变化与成像的关系。结果经过呼吸训练和心理诱导的患者心率有明显下降,其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影响小于单纯呼吸训练组(P<0.05)。结论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暗示、心理诱导和放松训练、降低心率、稳定心律,能明显提高检查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心率对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CTA检查的161例患者,静息心率均≥70次/min,检查前口服25~50 mg酒石酸美托洛尔。根据扫描时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n=71);B组心率65~75次/min(n=54);C组心率75次/min(n=36)。比较各组的CTA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ED)。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ED均低于C组,3组间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3,-7.589,-2.764,P均0.05)。心率与有效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587,P0.05)。结论:在行320排CTA检查前控制心率,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并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平均心室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7例房颤患者和107例心律正常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平均心室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各分段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别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房颤组共1218段血管纳入分析,达到诊断标准的血管共1038段(85.2%)。房颤组的平均心室率为(90.1±22.0)次/min,心率波动为(55.8±34.3)次/min,心率变异性为0.55±0.29,均高于对照组(P〈0.01)。部分动脉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无关(P〉0.05)。除左主干外,心率波动与其他分段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1)。心率变异性与所有分段图像质量呈负相关(0.01〈P〈0.05和P〈0.01)。左主干和回旋支近段高质量图像百分率较高,而后降支和钝缘支图像质量较差。结论双源CT能对大多数房颤患者冠状动脉进行评价,其获得的各近段动脉图像质量高于远段动脉。心率波动对房颤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起主导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冠脉CTA)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冠脉CT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与冠脉CTA检查结果相比较,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查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采用CAG、冠脉CTA均检出320支血管,其中冠脉CTA检出无狭窄68支、轻度狭窄152支、中度狭窄68支、重度狭窄32支,CAG检出无狭窄74支、轻度狭窄16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27支,冠脉CTA与CAG检出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CTA检出狭窄血管252支、其检出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狭窄率与CAG检出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CTA检出软斑块215个(85.32%)与CAG检出的206个(81.75%)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及以上冠脉血管病变组的hsCRP水平显著的高于单支病变、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hsCRP水平显著的高于单支病变(P0.05)。结论冠脉CTA诊断ACS患者的诊断结果与CAG的结果高度一致,但具有无创的优点,同时联合hsCRP进行判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应用于老年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对可疑肺动脉栓塞而进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分别采用256层螺旋CT及64排CT肺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图像质量、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平均扫描时间、肺动脉平均CT值及造影剂使用剂量等.结果 两种检查设备对老年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0%;其中39例患者为多发栓塞,包括双侧多发29例,右侧多发6例,左侧多发4例.两组均获得了满意的影像,256层螺旋CT扫描时间和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64排CT(P<0.05).结论 在肺动脉栓塞的检查中,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相比较,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能够明显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降低放射剂剂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钙化、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及性别差异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DS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26例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患者同时接受64-DSCTCA和有创的冠脉造影(CAG)检查。以钙化积分分为0~100、101~400、400HU这3组;以平均心率分为≤70及70次/min两组;以心率波动分为≤15及15次/min两组。以CAG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亚组之间64-DSCTCA评估冠脉狭窄≥50%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结果:钙化积分影响64-DSCTCA的诊断准确性(P0.05),严重钙化组(400 HU)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显著降低。平均心率对诊断准确性无影响。尽管心率波动对诊断准确性无显著影响,但心率波动15次/min组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降低。女性组的阳性预测值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基于冠脉节段评估,严重的冠脉钙化降低了多层螺旋CT(MSCT)冠脉成像的诊断准确性,诊断严重的冠脉钙化患者(400U)仍然是一个挑战。高心率下MSCT冠脉成像仍有良好的诊断性能;减少心率波动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诊断女性冠心病患者阳性预测值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6层CT冠脉成像(CTA)评判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40例,分别依次完成256层CT冠脉及冠脉造影(CAG),对比分析"罪犯"血管内"罪犯"斑块处的CT值及CAG的表现。结果以临床诊断以及CAG影像表现为标准,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心绞痛病人的"罪犯"血管及"罪犯"斑块,其检出率为100%,均能完成CT值的测量及CAG测量。CT测量病变狭窄程度:U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77.17±12.86)%,S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82.30±6.16)%。病变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方面:U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78.70±36.79)Hu,S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180.63±86.14)Hu。UAP组"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较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6层CT冠脉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检出冠脉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能较准确地对斑块密度做出定量的诊断,间接反映CHD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64排与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老年肺栓塞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64排与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扫描时间及病人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62例怀疑肺动脉栓塞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采用64排螺旋CT,B组采用256层螺旋CT,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客观评价包括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及B组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为(56.35±16.11)和(56.29±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99).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48.09±16.41)和(47.93±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A组及B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77±0.82)mSv和(4.85±1.5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P<0.001),A组及B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7.33±1.24)s和(3.26±1.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P<0.001).结论 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相比较,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扫描时间提高了55.5%,射线剂量降低约15.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5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8.2±9.4)岁,心率<60次/min,心率稳定,BMI为22.5~24.9 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第1个月的第1天和第15天两次行不同扫描模式双源螺旋CT(DSCT):A组为100/sn 100 kV,B组为80/sn 120 kV.研究两组的冠脉图像质量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Ⅰ级图像数量(52%)低于B组(7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图像比A组的图像质量高,但都可以进行诊断.从性别上来看,无论100 kV还是120 kV,高螺距冠脉图像的有效辐射剂量暴露量女性均值高于男性均值,但100 kV的辐射剂量暴露低于120 kV.结论 Flash双源CT(100/sn100kV)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25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对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B组,65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确定需进行干预的心率临界点.结果 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占97.9%.冠状动脉总体、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409、0.413(P均<0.001),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无明显相关(P>0.05).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83.1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而为获取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心率应<119.1次/min.心率<65次/min时,舒张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心率>71次/min时,收缩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结论 心率波动对256层CT同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低剂量扫描的最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我院行冠脉CT成像的患者共80例,将心率在70次/分以下、心率波动在5次/分以下的体检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心电门控回顾性扫描;将心率在70次/分以上或心律不齐的体检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心电门控前瞻性扫描。按照患者不同体重指数(BMI)给予不同管电压,对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120kV管电压下,观察辐射剂量明显较对照少,对照组中,BMI18者选择80kV管电压较120kV的辐射剂量更小,BMI在18~24范围内者选择100kV管电压较120kV的辐射剂量更小,差异显著,P0.05。结论依据患者心律、心率以及BMI等指标制定出合适扫描方案,不仅能获取高质量冠脉CT图像,还能将患者辐射剂量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评价其在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MSCT对疑诊冠心病的患者80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图像质量,其中38例有CAG作对照,评价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80例患者320支冠脉血管中,300支(93.75%)图像质量为1、2级,为可评估血管,20支(6.25%)图像质量为3级,为不可评估血管。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95.3%,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94.2%。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优质评价图像,对冠心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无创筛查冠心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条件。方法在不同的心率、不同重组算法、图像重组相位窗下,用心脏冠状动脉模具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心率小于70次/分,心率波动范围小于10次/分时图像质量最佳;图像质量在R—R间期的75%相位(舒张中期)最好;实验数据共108组,采用单扇区、双扇区、四扇区重组成功率分别为93.5%,91.6%,9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4.163,P=0.125)。优良率分别为81.8%,79.2%和84.1%。结论心率、重组算法和图像重组相位窗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主要参数,运用合适参数能获得更优质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率对老年人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老年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检查时心率不同分为三组:A组58例,心率70次/min,平均64次/min;B组55例,心率70~79次/min,平均74次/min;C组24例,心率80~88次/min,平均85次/min。采集的原始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RCA、LM、LAD、LCX)的CT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按照5级评分法进行评估,3分以上认为图像质量合格,达到诊断要求。结果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比率分别为:A组96.6%(224/232),B组92.7%(204/220),C组83.3%(80/96)。经χ2检验,A、B两组之间图像质量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28,P0.05)。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在一定程度内适当放宽对心率的要求(≤80次/min),图像质量仍可基本满足诊断需要,是一种筛查老年人冠心病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运动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临床中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且同意参加试验者34例为试验组,根据两次扫描心率变化分为三组,A组:≤5次/minBMP,B组:6~10次/minBMP,C组:〉10次/minBMP。分别测量心脏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间的距离,计算两次扫描的距离变化差。回顾性收集同期64SCTCA资料完整者137例为临床组,根据心率波动程度分成三组:Ⅰ组:0~2次/minBMP,Ⅱ组:3~6次/minBMP,Ⅲ组:〉7次/minBMP。按5分法评价不同心率波动情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两次扫描右冠状动脉与左前降支的间距差以舒展期变化较大,同收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越大,距离的变化值也越大(P〈0.05)。临床组137例患者共有83.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率波动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变化越小图像质量越好(P〈0.05)。结论心率波动时数据匹配错误是导致图像质量降低的根本因素,稳定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