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联合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双"C")强化治疗老年脆性糖尿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脆性糖尿病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分别采用联合胰岛素方案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双"C"强化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糖达标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联合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7%(58/60)比80%(48/60),P0.05],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3.46±0.95)d比(6.50±1.82)d,(31.55±4.61)U/d比(40.12±5.94)U/d,P0.05],治疗后血糖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5±0.51)mmol/L比(7.37±0.91)mmol/L,(5.48±1.55)mmol/L比(8.20±2.04)mmol/L,(5.33±1.48)mmol/L比(7.96±2.20)mmol/L,(4.90±1.46)mmol/L比(7.70±2.07)mmol/L,(4.75±1.22)mmol/L比(6.70±1.98)mmol/L,P0.05]。联合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60)比12%(7/60),P0.05]。结论:双"C"强化辅助联合胰岛素方案治疗老年脆性糖尿病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且有助于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胰岛素泵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69.4±6.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应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记录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第3 d和第15 d各时段血糖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3 d时,治疗组的各时段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分别为空腹血糖[(6.3±1.2)mmol/L vs.(8.6±2.0)mmol/L],早餐后2 h血糖[(8.0±2.0)mmol/L vs.(9.5±2.2)mmol/L],晚餐前0.5 h血糖[(6.2±1.6)mmol/L vs.(8.3±2.1)mmol/L],睡前血糖[(6.9±1.4)mmol/L vs.(9.0±2.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第15 d时两组各时段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胰岛素泵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血糖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且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住院的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按照电脑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5.2±0.5)mmol/L,餐后2 h血糖(7.0±1.0)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6.8±0.7),(9.2±2.1)mmol/L(P0.05),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使用量(30.2±5.2)U/d,低于对照组的(47.9±5.1)U/d(P0.05);实验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84%,低于对照组的14.28%,(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能够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保持血糖水平稳定,避免发生低血糖,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56例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30例)、对照组(实施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26例)。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2.46±0.56) d]、治疗后空腹血糖[(5.52±1.23) mmol/L]、餐后2h血糖[(8.26±1.32) mmol/L]低于对照组[(4.12±0.78) d、(6.65±1.36) mmol/L、(10.02±1.36) mmol/L],(P 0.05);实验组低血糖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38.46%),(P 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双波疗法在妊娠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妊娠期糖尿病的一般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常规波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的是胰岛素泵的双波治疗,观察血糖波动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漂移幅度(2.85±1.0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72±1.18)mmol/L;观察组患者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4.89±1.47)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7.58±2.01)mmol/L,以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几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双波疗法在妊娠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实时动态胰岛素泵(3C)与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2C)方案对脆性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61例脆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C组(31)和2C组(30)连续治疗6 d至血糖达标。3C组实时监测血糖,开启高低血糖报警功能。2C组除据指末测血糖过高或过低调整胰岛素剂量后,常规每天导出数据1次,据血糖图谱回顾式调整胰岛素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C组MBG(P0.01)、FBG(P0.01)、MAGE(P0.01)及AUC10、AUC3.9(P0.01)均显著低于2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2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2C治疗方案相比,使用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脆性糖尿病治疗时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并能减少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7.
将24例脆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应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12例、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甘舒霖R治疗(治疗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两周内低血糖相关指标和其他血糖波动参数,包括低血糖发生率(PT3.9,即血糖低于3.9 mmol/L的时间比)、低血糖发生次数、高血糖发生率(PT7.8、PT11.1,即血糖高于7.8 mmol/L或11.1mmol/L的时间比)、血糖波动系数(即连续测定的血糖值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参数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结果对照组PT7.8[(21.85±11.43)%]、PT11.1[(35.54±12.1)%]、SDBG(4.34±0.94)、LAGE[(13.21±1.82)mmol/L]、MAGE[(10.5±1.37)mmol/L]和HbA_(1C)(%)[(8.5.±2.1)%]等指标均高于治疗组(54.56±12.56)%、(19.45±10.5)%、(2.81±1.12)、(10.13±2.31)mmol/L、(7.4±1.45)mmol/L]、[(6.4±1.1)%]的糖尿病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PT3.9[(10.13±2.4)%]和治疗组的[(12.57±3.5)%]结果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难以平稳控制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甘舒霖R可以有效控制全天血糖。  相似文献   

8.
控制更佳[(8.0±0.9)mmol/L vs (8.5±0.8)mmol/L,P<0.05],胰岛素泵餐前量比重更小[(54.9±10.2)% vs (60.0±8.5)%,P<0.01],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更小,即治疗前4天血糖标准差更小[(3.0±1.0) vs (3.8±1.3),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泵治疗中,输注门冬胰岛素较人胰岛素餐后血糖控制更佳,胰岛素泵餐前量比重更低,血糖达标时间更短,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地特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疗效. 方法 选取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32例,采用地特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方案,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血糖漂移水平、血糖曲线下面积(AUCPG)和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治疗后BMI[(27.25±2.32)vs(26.50±2.30)kg/m2]、SBP[(137.22±17.42)vs (126.55±10.08) mmHg]、DBP[(85.00±9.54)vs(78.22±6.45) mmHg]、FPG[(10.19±2.99)vs(6.52±1.24)mmol/L]、2 hPG[(15.61±4.37)vs(10.51±1.36) mmol/L]、HbA1c[(8.57±1.64)%vs(7.26±1.11)%]、TC[(5.11±1.51)vs(4.19±0.48) mmol/L]、LDL-C[(3.13±0.73)vs(2.55±0.64)mmol/L]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3.79±1.98)vs(2.60±1.63)]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FC-P[(2.72±1.57)vs(4.73±2.39) ng/ml]、2 hC-P[(6.93±2.20) vs(13.33±3.39) ng/ml]和HDL-C[(1.00±0.27)vs(1.21±0.19) mmol/L]较治疗前上升(P<0.01).CGMS结果显示,治疗后血糖平均值[(7.90±0.33)vs(6.90±0.10) mmol/L]、血糖漂移系数[(1.87±0.25)vs(1.07±0.11)]、血糖漂移最大幅度[(8.22±1.69)vs(1.22±0.69)mmol/L]、血糖>7.8 mmol/L AUCpG[(27.46±6.20)vs (17.46±2.30)]及血糖>11.1 mmol/L AUCPG[(6.20±3.52)vs(2.02±0.25)]、低血糖发生率(45.45%vs3.12%)较治疗前降低(P<0.01). 结论 地特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可有效降低患者BMI、血压、血糖、血脂、HOMA-IR和血糖漂移水平,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1月该院收治妊娠糖尿病患者共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实验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为(5.45±0.32)mmol/L,餐后2 h血糖为(7.65±0.46)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3.15±0.69)d,发生低血糖共3例,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对妊娠糖尿病患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临床指标的特点。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1次低血糖的25例为试验组,未发生低血糖的2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hild-Pugh分级进行评估,并分析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段及可能原因。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6.10(3.45~8.96)mmol/L vs 8.12(6.18±12.59)mmol/L, Z=-2.687, P=0.007],ChE明显低于对照组[3009.00(1788.50~4493.50)U/L vs 4936.00(4051.00~6740.50)U/L, Z=-3.095, P=0.002],Alb明显低于对照组[(32.02±7.07)g/L vs (35.89±5.49)g/L, t=2.161,P=0.036],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6.97±1.64)mmol/L vs (8.04±1.78)mmol/L,t=2.047,P=0.047]。试验组Child-Pugh分级以B级(36%)及C级(36%)为主,对照组以A级(56%)及B级(40%)为主,两组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6,P=0.012)。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低血糖发生在晨起空腹及白天,原因以胰岛素过多(44%)及进食或热量补充不足(40%)为主,部分患者有空腹无症状性低血糖(16%)。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及管理,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的患者116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P 0.05)。治疗后,观察组FBG(6.15±1.41)、PBG(8.48±1.07) mmol/L、Hb A1c(5.02±1.34)%,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CT(2.42±1.00) ng/ml、CRP(23.55±7.98) mg/L、WBC(8.08±1.13)×10~9/L,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感染的情况,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更有效的降低血糖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该院100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则采取胰岛素泵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时间、空腹血糖达到标准范围时间、餐后血糖达到标准范围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糖的相关指标;低血糖事件。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100.00%、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时间(4.11±1.21)d、空腹血糖达到标准范围时间(4.17±1.41)d、餐后血糖达到标准范围的时间(5.13±0.24)d、治疗后观察组FBG(7.27±1.82)mmol/L、2 hPBG(9.18±2.21)mmol/L、HbA1c(6.21±2.11)%等血糖的相关指标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健康教育效果的中期影响.方法 老年T2DM患者88例,随机分为CGMS组和对照组(多点血糖监测组)各44例,CGMS组应用CGMS监测血糖72 h,之后采用快速血糖仪常规测量指尖多点血糖7 d,对照组常规测量指尖多点血糖10 d.结果 CGMS组、对照组空腹血糖(FPG)[(5.89±0.97)vs(6.76±0.18)mmol/L]、早餐后2 h血糖[(8.27±0.29)vs(9.36±0.41)mmol/L]、晚餐后2 h血糖[(8.74±1.75) vs (9.98±2.56)mmol/L]、睡前血糖[(7.65±1.26) vs (9.04±2.07) mmol/L]、凌晨3点血糖[(6.20±0.71) vs (8.90±0.57) mmol/L],血糖达标时间[(4.62±1.32) vs (7.51±1.28)d],低血糖发生次数[(5.20±1.21) vs (8.52±2.34)次],平均住院天数[(19.25±20.34) vs (25.66±21.60) d],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41±2.13) vs (8.02±2.04)%],糖尿病知识问卷得分[(22.13±1.94) vs (16.90±2.93)]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CGMS能更准确地提供血糖波动情况,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期的血糖控制和健康教育效果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患者参与管理模式对接受"3C"治疗的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并接受"3C"治疗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患者参与管理模式组65例和常规模式组60例。结果出院时,患者参与管理模式组FPG[(7.69±1.05)vs(7.13±1.13)mmol/L]、2 hPG[(9.85±1.29)vs(9.10±1.11)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1.90±0.35)vs(1.44±0.2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1.36±0.27)vs(1.21±0.21)]与常规模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门诊随访,两组Vm[(8.14±1.25)vs(7.59±1.33)mmol/L]、2 hPG[(10.55±1.49)vs(9.79±1.51)mmol/L]、HbA_1c[(7.74±0.67)%vs(7.42±0.8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门诊随访,两组FPG[(8.20±1.36)vs(7.79±1.32)mmol/L]、2 hPG[(10.98±1.69)vs(9.95±1.61)mmol/L]和HbA_1c[(7.84±1.02)%vs(7.40±0.95)%]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参与管理模式不仅可在住院期间提高"3C"治疗对血糖控制的效果,且在院外也能改善患者血糖状况。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病人持续输注Aspart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输注Aspart对2型糖尿病病人全天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成普通胰岛素组与Aspart组,两组同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两周,比较两组全天血糖情况,控制血糖完全达标胰岛素用量情况等.结果普通胰岛素组、Aspart组空腹血糖完全达达标所需的时间为(120.3±24.3) h vs (91.7±23.7) h,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5);普通胰岛素组、Aspart组空腹血糖完全达标胰岛素用量为(55.8±9.7) U vs (45.7±10.2)U,有统计学意义(P<0.005);普通胰岛素组、Aspart组空腹血糖完全达标后的3餐后2 h血糖为(10.32±1.73) mmol/L v s (8.79±1.92) mmol/L (P<0.01). 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Aspart可较快地控制血糖,尤其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内分泌科收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A组采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B组单一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血糖的波动情况。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A组40例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23±1.41)mmol/L;B组40例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26±1.18)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两小时血糖,A组为(7.64±1.88)mmol/L,B组为(8.86±1.75)mmol/L,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分别为(9.04±2.15)d、(14.85±4.36)U,均明显少于B组的(12.14±2.55)d、(20.32±4.68)U,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的低血糖、消化道不适的不良反应率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减少患者的降低血糖时间及胰岛素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云智能系统对T2DM患者院外血糖管理的应用效果,为社区血糖管理提供新模式。方法选取T2DM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云智能组和对照(Con)组,每组各60例。云智能组首次接受云智能终端使用的培训,并全程使用云智能系统。Con组每月到糖尿病中心进行门诊常规诊疗;并于第25~48周接受云智能终端使用的培训和干预。分别于第24、48周血糖控制指标比较。结果两组第24周、48周时上述指标与初始血糖比较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云智能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G(9.6±2.7)vs(5.4±0.9)vs(4.7±0.8)mmol/L,2hPG(15.4±3.1)vs(7.8±1.2)vs(7.1±0.9)mmol/L,HbA_1c(9.7±2.6)%vs(6.4±1.1)%vs(5.3±0.9)%,P0.05];第24周时,云智能组FPG、2hPG、HbA_1c均优于Con组[(5.4±0.9)vs(7.6±1.8)mmol/L,(7.8±1.2)vs(10.5±2.1)mmol/L,(6.4±1.1)%vs(8.3±1.7)%,P0.05];第48周时,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0.8)vs(5.0±1.4)mmol/L,(7.1±0.9)vs(7.4±1.1)mmol/L,P0.05],而云智能组HbA_1c低于Con组[(5.3±0.9)%vs(6.5±1.2)%,P0.05];云智能组第1和第2阶段平均每月血糖监测次数均高于Con组[(45.3±3.7)vs(35.7±2.8)次/月,(25.4±3.3)vs(18.5±2.5)次/月,P0.05)]。BMI云智能组第1阶段BMI低于Con组[(24.6±2.7)vs(27.8±3.4)kg/m~2,P0.05]。结论基于云智能系统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有助于对T2DM患者血糖水平进行即时掌握和管理,可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纯使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联合利拉鲁肽及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单纯使用二甲双胍超过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 A1c)7%]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1.5±7.3)岁。所有患者在继续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1500 mg/d)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利拉鲁肽组和甘精胰岛素组,每组各20例。分别联合应用利拉鲁肽及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 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及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利拉鲁肽组治疗后BMI[(28.32±0.35)kg/m2 vs.(26.75±1.10)kg/m2]、空腹血糖[(10.23±2.14)mmol/L vs.(7.06±1.0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68±4.43)mmol/L vs.(9.35±1.8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6±0.97)mmol/L vs.(2.05±0.97)mmol/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 A1c[(8.84±1.15)%vs.(7.34±0.66)%]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甘精胰岛素组治疗后空腹血糖[(9.78±1.06)mmol/L vs.(6.72±1.58)mmol/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 A1c也[(8.34±0.48)%vs.(7.44±0.28)%]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甘精胰岛素组治疗后比较,利拉鲁肽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低血糖,利拉鲁肽组有3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甘精胰岛素组无胃肠道反应。结论单纯使用二甲双胍3个月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利拉鲁肽及甘精胰岛素治疗安全有效,利拉鲁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血糖水平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那格列奈后胰岛素分泌及动态血糖变化,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在佛山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44±3)岁.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A组(空腹血糖5.0~6.9 mmol/L)、B组(空腹血糖7.0~8.9 mmo/L)、C组(空腹血糖9.0~11.1 mmol/L),每组各12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后3 d内开始持续血糖监测,24 h后行那格列奈-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NAT-OGTF-IRT),NAT-OGTY-IRT及之后每餐前10 min 口服那格列奈120 mg.监测服用那格列奈前后胰岛素分泌及动态血糖变化.计算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和葡萄糖增加的比值(ΔI30/ΔG30)、24 h血糖波动幅度、24 h血糖达标时间.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口服那格列奈后,与C组相比,A组、B组糖负荷后ΔI30/ΔG30的增量显著增加[分别为(9.6±2.1)、(5.2±1.7)vs(0.6±0.4)U/mol,F=7.431,P<0.01].与持续血糖监测第1天比较,服用那格列奈第3天A组、B组、C组24h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下降[分别为(4.9±1.5)mmol/L vs(10.5±2.1)mmol/L、(4.9±1.6)mmol/L vs(10.2±1.9)mmol/L、(8.6±1.6)mmol/L vs(10.4±2.2)mmol/L,t值分别为10.827、10.307、5.377,P<0.01];与C组比较,A组、B组血糖波动幅度下降更为明显(F=24.950,P<0.01).A组、B组患者24 h血糖达标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16.5±1.2)h vs(21.3±0.4)h、(11.3±1.6)h vs(17.7±1.2)h,t值分别为-12.782、-11.296,P<0.01],C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那格列奈通过促进早期胰岛素分泌显著减少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延长血糖达标时间,该药对空腹血糖相对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