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方半脱位(AALSD)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及齿突侧块间距和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17例寰枢椎受检者中62例AALSD的CT资料,按性别、年龄、齿突侧块间距和进行分组,观察AALSD发生率与性别、年龄、齿突侧块间距的关系。结果 517例受检者中寰枢椎半脱位(AALSD)62例,发生率为12.0%,男性和女性AALSD发生率分别为12.1%(31/257)、11.9%(31/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961)。<15岁、15~30岁、31~45岁、46~60岁、>60岁年龄组AALSD的发生率分别为3.5%(2/57)、6.0%(5/83)、19.5%(25/128)、14.5%(24/165)、7.1%(6/84),各年龄组中AALS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6,P=0.011)。1.0~3.0 mm、3.1~5.0 mm、5.1~7.0 mm、7.1~9.0 mm、>9.0 mm齿突侧块间距和各分组AALSD发生率分别为0(0/40)、5.5%(11/199)、11.7%(21/180)、23.4%(18/77)、57.0%(12/21),在各齿突侧块间距和分组中AALS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58,P=0.000)。结论 AALSD发生率随年龄增大呈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AALSD发生率随齿突间距和增大而增高,但AALSD发生率在男女性别上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65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结果。分析比较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特点。结果①脑干梗死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83. 03%)、吸烟(55. 76%)、糖尿病(50. 91%)、高脂血症(50. 30%)和饮酒史(47. 88%)。各项危险因素在不同梗死部位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②脑干梗死常见症状和体征依次为肢体无力(69. 70%)、头晕/眩晕(58. 79%)、感觉障碍(41. 82%)、共济失调(35. 15%)和构音障碍(34. 55%)。③脑干梗死多发于脑桥(73. 94%),其次为延髓(10. 91%)、中脑(4. 85%);合并脑干外多病灶患者占10. 91%。④头颈部CTA结果显示,165例患者中,椎动脉狭窄患者79例,占47. 88%;基底动脉狭窄患者13例,占7. 88%;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30例,占18. 18%。不同梗死部位患者椎动脉狭窄及椎动脉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在不同梗死部位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干梗死最易发生于脑桥,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脑干不同部位梗死的患者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部位及面积与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1例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X线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记录异常表现。通过磁共振软件测DWI序列脑梗死的面积及部位;按照VFSS吞咽困难严重程度评分分轻、中、重3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6.3%(120/181),其中单侧半球为67.7%(86/127),脑干为79.1%(34/43),小脑梗死未发现吞咽障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关系密切,重度吞咽障碍多见于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P<0.001和0.05);而大脑半球梗死侧别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有关,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内住院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939例,根据患者的DWI及MRA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判断TOAST分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病灶表现与病因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939例患者中单发梗死组和多发梗死组患者例数分别为437例和502例,与单发梗死组相比,多发梗死组患者平均年龄稍大且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房颤的比例更多。患者TOAST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LAA 49.6%、SVO 38.9%、CE 6.3%、SUE 5.2%,未有患者判定为SO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WI表现形态与TOAST分型关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398.470,P=0.000):其中75例大穿通支梗死(χ~2=47.199,P=0.000)、175例单侧前循环梗死(χ~2=39.772,P=0.000)和91例前-后循环梗死(χ~2=23.967,P=0.000)主要与LAA型有关;239例小穿通支梗死主要与SVO型有关(χ~2=332.102,P=0.00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WI表现与TOAST病因分型有关,可帮助临床判断病因。  相似文献   

5.
自 1 997年 1月~ 1 999年 1 2月 ,我科共进行普通胸外科手术 1 0 0 4例 ,术后发生各类心律失常59例 ,发生率为 5 9%。现就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9例中 ,男 37例 ,女 2 2例 ,年龄 2 7~79岁 ,平均 57 3岁。年龄 >65岁者 ,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2 8 4% ( 1 9/67)。按手术类型划分 :全肺切除术后发生率 2 4 6% ( 1 5/61 ) ,局部或肺叶切除术后发生率 6 3% ( 1 9/30 1 ) ,食管贲门癌术后发生率 3 8% ( 1 8/472 ) ,纵隔肿瘤术后发生率5 6% ( 5/89) ,其它手术术后发生率 2 5% ( 2 /81 )。心律失常包括室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2例,行头颅DWI检查后,记录其DWI影像学分型;年龄、高血压等临床资料;糖尿病、血脂等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TOAST分型,对DWI表现与TOAST、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占比最高(49.04%),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39.49%)、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6.16%)、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5.20%)、其他原因型(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OC)(0.11%)。DWI影像学特点与TOAST分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χ~2=397.785,P=0.000)。皮质-皮质下梗死、单侧前循环梗死、大的穿通支梗死、前-后循环梗死多与LAA型有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小的穿通支梗死多与SAO型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梗死、双侧前循环梗死及后循环梗死与TOAST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942例急性脑梗死DWI分型中,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房颤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434例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为(20.75±19.8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8例多发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33.39±26.92)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最小直径为(5.20±3.27)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 DWI影像学特点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TOAST分型有关,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房颤等传统危险因素对DWI影像学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行DWI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传统危险因素,可以指导临床选择较优治疗方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致下颌第二磨牙龋坏的近中阻生牙的拔除时机。方法选择538例下颌近中阻生牙患者,观察性别、年龄[20~30岁组(n=214),31~40岁组(n=160),41~50岁组(n=119),51~60岁组(n=45)]与第二磨牙龋坏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538例患者下颌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龋坏的患病率为52.4%(282/538),其中男女患病率分别为54.6%(149/273)、50.2%(133/2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8 0)。20~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患病率分别为38.3%、56.3%、68.1%和64.4%,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龋坏的患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建议20~30岁对于临床检查已萌出的近中阻生牙进行预防性拔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28例(ALL4例,AML(非M3型)16例,NHL1例,MM2例,HL1例,MDS4例),出血发生率为29.2%;≥55岁组出血发生率为44.2%(23/52),明显高于55岁组(11.4%,5/44)(χ~2=12.462,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为15.21%;未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2.0%,较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χ~2=8.318,P0.05)。出血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1-2级出血组和3-4级出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患者3-4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6,P0.05)。结论年龄≥55岁、恶性血液病未缓解可能为出血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50×109/L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患者3-4级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相关,血小板20×109/L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WI对Trousseau综合征(TS)和心源性栓塞急性多发脑梗死(CE-AMB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28例TS-AMBI和37例CE-AMB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由同1名影像科医师对DWI上的扩散受限病灶进行分析,记录DWI上急性梗死灶的数目、最大梗死灶的直径、梗死灶分布区域及特点。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及DWI梗死灶表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既往卒中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S组梗死灶的数目大于等于10个的患者较CE-AMBI组多(23∶15,P=0.001);急性梗死灶的最大直径2组间无明显的差异(15∶13,P=0.137)。关于DWI梗死灶的分布区域,TS-AMBI组以双侧前循环加后循环分布最多见,共16例(57.14%),病例明显多于CE-AMBI组(P0.001);而CE-AMBI组的梗死灶分布区域以单侧前循环多见(43.24%),病例明显多于TS-AMBI组(P0.001);其他梗死灶分布区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S-AMBI组的梗死病灶较CE-AMBI组更易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和后循环区域(P=0.019、P0.001)。结论研究表明TS与CE-AMBI所致的急性梗死灶的数目及分布区域、特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别,可利用DWI序列对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两者病因进行初步鉴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再梗死)是临床上一类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与初发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肌梗死)比较,再梗死的并发症、病死率明显高于初梗死。因此,应加强初梗死的预防,减少再梗死的发生。1资料和方法我院近10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48例,其中再梗死组25例,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4±5)岁。初梗死组123例,男性73例,女性51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60±8)岁。本文主要从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病死率等方面与初梗死进行对比分析。2结果再梗死组与初梗死组比较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别。两组比较,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