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髓和椎体梗塞的解剖学及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1年DiChiro报告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诊断闭塞性血管病引起脊髓病变的价值。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已经被证实为脊髓疾病有价值的非侵袭性诊断方法。本文讨论脊髓和椎体梗塞的MRI征象及价值,并复习有关文献及相关的解剖知识。1资料与方法回顾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发症状为腰腿痛的脊髓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与术后康复干预的疗效。方法:脊髓内血管畸形6例,脊髓周动静脉瘘1例及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颗粒、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cyanoacrylate,NBCA)、螺旋圈(Coil)栓塞治疗的同时,采取神经功能康复治疗。结果:8例均进行经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供血动脉完全栓塞,占62.5%(5/8);供血动脉大部分栓塞,占37.5%(3/8),仅余细小的动脉供血。术后经过进一步康复干预治疗后,6例腰腿痛症状消失,占75%(6/8),2例明显改善,占25%(2/8),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脊髓血管病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栓塞术后的康复治疗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脊髓动脉细小,解剖复杂,临床病种多样,术前了解其解剖结构,可以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减少术中脊髓缺血性损害及术后脊髓截瘫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是了解脊髓动脉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脊髓动脉的影像显示方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脊髓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在血管造影上的表现。方法 对7 例脊髓髓内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 例病变位于颈段脊髓内,5 例在胸段脊髓内。5 例畸形血管由脊髓前动脉供血,2 例由脊髓后动脉供血。畸形血管位于脊髓内,呈团状,可见早期静脉引流。结论 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在血管造影上有特征性表现,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相似文献   

5.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分析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髓内动静脉畸形4例;髓周动静脉瘘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8例。栓塞治疗后,13例获得较满意效果,2例无变化。在2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间,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发症状为腰腿痛的脊髓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与术后康复干预的疗效。方法:脊髓内血管畸形6例,脊髓周动静脉瘘1例及硬脊膜动静脉瘘l例,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颗粒、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cyanoacrylate,NBCA)、螺旋圈((Coil)栓塞治疗的同时,采取神经功能康复治疗。结果:8例均进行经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供血动脉完全栓塞,占62.5%(5/8);供血动脉大部分栓塞,占37.5%(3/8),仅余细小的动脉供血。术后经过进一步康复干预治疗后,6例腰腿痛症状消失,占75%(6/8),2例明显改善,占25%(2/8),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脊髓血管病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栓塞术后的康复治疗是促讲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颈部脊髓血流改变与颈椎病的关系,探讨更有效诊治颈椎病的方法,通过对人体颈部脊髓血管进行解剖观察,认为脊髓颈3-颈4段前部是对缺血敏感的部位。脊髓后部由于血管吻合丰富,当根动脉受压时不易使脊髓缺血,但脊神经后根易受影响。临床在诊治颈椎病时,可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病症是否由缺血引起,从而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8.
3.0T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3.0T MR脊髓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MR平扫疑诊脊髓血管病的14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13例于3~5天内接受DSA检查,6例接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MRA与DSA及手术结果。结果 CE-MRA诊断8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5例为髓周动静脉瘘(PMAVF),1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M);与DSA检查结果对照,14例中,MRA可以准确判断11例的供血动脉及瘘口。结论 3.0T 3D-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最佳扫描参数、强化延时时间及图像重建方法.方法 125例胸、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连续性受检者,采用不同的扫描触发CT阈值、延时扫描时间和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解剖细节.结果最佳扫描参数为扫描速度0.5 s、层厚0.75 、螺距1.5;扫描触发CT阈值170 Hu;达到该阈值后再延迟18 s后自动启动扫描;原始数据按1 层厚、0.75 层距、B20f算法进行横断面图像重建;MPR、CPR和MIP在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面具有优势.结论采用优化的扫描参数和恰当的图像重建技术,MDCTA能清晰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起止关系、分支情况和走行特点,可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7例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病人,做CT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于1周内做DSA检查。CT扫描方法:Toshiba Aquilion 64 Slice CT扫描机,0.5mm层厚,0.5/r,120kV,350mA,主动脉弓层面为监测平面,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CT阈值180HU。造影剂为碘海醇(370mgI/ml),注射流率6ml/s,总量80ml。从血管畸形的分型、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CT脊髓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评价,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7例脊髓CTA均明确显示脊髓血管的异常及病变的范围,其中1例MRI及脊髓CTA诊断为动静脉瘘,并经手术证实,但DSA却未显示出病变;除1例DSA为AVM合并AVF的病例脊髓CTA只看到了AVM未诊断出AVF外,其余病例均与DSA的分型结果一致;13例做脊髓CTA并DSA阳性结果的病例共有20根供血血管,脊髓CTA 16根诊断正确,4根未显示,并出现了2根假阳性结果;6例脊髓CTA未看到瘘口;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了引流静脉并与DSA一致。结论:CT脊髓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可缩短DSA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显像对131I-治疗剂量全身显像(131I-RxWBS)阴性且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复发或转移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对72例接受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并接受大剂量131I治疗后随访中发现Tg阳性而131I-RxWBS阴性DTC术后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将显像结果与手术病理或6~3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Tg升高而131I-RxWBS阴性DTC复发或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18F-FDG PET/CT诊断Tg升高而131I-RxWBS阴性的DTC复发或转移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3%(60/72)、89.47%(34/38)、76.47%(26/34)、80.95%(34/42)和86.67%(26/30)。18F-FDG PET/CT显像改变了35例(35/72,48.61%)患者的治疗方案,其中23例(23/35,65.71%)接受手术者在临床随访中均未见甲状腺癌复发及转移,其余12例(12/35,34.29%)随访期内均显示病情进展。结论 对于131I-RxWBS阴性而Tg阳性的DTC患者,18F-FDG PET/CT有助于诊断和定位复发及转移病灶,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3D-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先天性脊髓血管病变,占脊髓占位性病变的3%~11%.对于本病的诊断以往主要依靠脊髓血管造影.近年来由于MRI多方位扫描及多参数成像,特别是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应用,提高了对本病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有助于对畸形血管的显示.本文就其初步应用和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脊髓血管畸形可以发生在脊髓的任何节段 ,累及不同的范围 ,临床表现复杂 ,预后不良。 1993年 1月~ 1996年 6月 ,我们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或手术证实的脊髓血管畸形 18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4例 ,女 4例 ;年龄 12~ 72岁 ,平均36 .8岁 ;起病慢性 15例 ,急性 3例。病程 6天~ 12年 ,平均3.8年。起病年龄 12~ 6 6岁 ,平均 32 .3岁。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 :自发性疼痛 6例 ,一侧肢体无力3例 ,双下肢无力麻木 2例 ,间歇性跛行 2例 ,走路不稳、一侧肢体麻木、双下肢麻木、发作性头痛、一侧上肢无力各 2…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查体主要见下肢肌力减退及感觉障碍。6例均行CTA和DSA检查。结果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分别为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髓周动静脉瘘(2例)、Cobb综合征(2例)。6例患者各部位畸形血管团、瘘口位置、供血动脉、增粗纡曲的引流静脉于CTA均可显示,与DSA所见基本一致。CTA在平均扫描时间15秒内即可完成检查,经各种重建方法可全面立体观察畸形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A可以快速、无创、全面显示各种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和协助制订治疗方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中,总结传统手术与介入手术顺利切换的重要环节。①术前熟悉整个手术流程,通过畸形团位置和大小,判断术中可能使用的特殊用物;②熟知各项化验结果,这是术中用药的重要依据;③做好躯体功能的评估,以便与术后做对照;④手术室所有仪器合理布局,避免反复移动;⑤患者体位摆放需同时满足手术要求和患者的功能体位;⑥根据患者术中体位给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措施;⑦通过血管鞘和造影管连接加压输液器预防血栓的形成;⑧根据患者的体型及病变部位决定血管鞘的内置和外留长度。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特异性促内皮细胞分裂原的作用,可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其受体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有待观察。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大鼠脊髓组织的表达与分布。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材料:选用10只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80~200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试验中心提供。免疫组化一抗购于SantaCruz公司,二抗三抗均购于北京中山公司。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试剂盒为Promega产品,Trizol试剂购于Invitrogen公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1∶400,Santa Cruz Biotechnolog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引物由北京奥克公司设计。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武汉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①脊髓前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检测:100g/L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大鼠,取腰4~6段脊髓入固定液中4℃固定过夜,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约5μm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分布。②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检测:取5只大鼠,各取腰4~6段脊髓组织50mg,离心,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含量,对合成得到的cDNA进行PCR扩增,取10μLPCR产物在20g/L琼脂糖凝胶上电泳,0.1mg/L溴乙锭染色,紫外灯下观察记录结果并照相。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上扫描定量,读取各条带的灰度值,以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为1,其它目的片段灰度值与其相比较,记录灰度比,分析目的片段的表达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脊髓前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的表达分布。②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结果: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两种受体蛋白在大鼠正常脊髓组织的微血管均有表达,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更主要的表达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周边白质中的神经纤维。②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扫描结果示正常脊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含量明显高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含量(0.874±0.222,0.486±0.181,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两种受体共同作用促进脊髓微血管的形成,维持神经内环境的稳定;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发挥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原则、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方法、病情观察与监护、特殊治疗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康复护理方面对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