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则在功能康复训练上应用VR进行康复治疗,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定(MW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MWS、BBS及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W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VR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老年患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偏瘫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和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4 w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Holden步行能力分级、10 m步行时间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行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测量,根据患者发病48 h内和1个月时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FDS)评价患者的近期预后。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BBS、FMA、Holden步行能力、10 m步行时间、NIHS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老年患者有显著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等速运动锻炼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运动锻炼,随访6个月后,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测平衡功能;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采用改良Ashworyh量表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结果观察组MBI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差别不大,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对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常规下肢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踝足部感觉输入训练。两组疗程均为6 w。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 w和干预6 w平衡功能、直立位静态平衡、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运动轨迹长度(WL)和外周面积(CIRCUA)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WL和CIRCU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可改善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肌张力与P300的影响。方法脑梗死下肢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机器人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康复训练为主的运动训练方法。均在干预前及干预8 w后分别采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评测(下肢髋膝关节的肌力肌张力)和事件相关电位(ERP)N100、N200、P200和P300电位变化检测。结果干预前,两组肌力肌张力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肌力肌张力参数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机器人组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N100、N200、P200和P300波幅及潜伏期数值无差异(P0.05)。干预8 w后两组N200和P300波幅及潜伏期数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进行机器人康复训练可增强脑梗死患者肌力,降低肌张力,对于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椭圆机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组(接受常规FES康复训练)与椭圆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椭圆机康复训练),两组均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SET)在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ET;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膝过伸次数、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10 m步行时间,干预前及干预2、4周后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干预后步行功能改善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前膝过伸次数、BBS评分、FMA下肢功能评分、10 m步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膝过伸次数少于对照组,BBS评分、FMA下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时间与方法在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iEM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iEMG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2、4周后患侧腓肠肌、患侧股直肌、患侧股二头肌iEMG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步行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ET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膝关节反张症状,改善患者肢体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增强患者下肢关键肌肉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Loko Help下肢机器人配合常规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1∶1)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符合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基底节区脑梗死,初次发病或既往有发作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年龄在35~75岁,意识清楚,可服从指导,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治疗组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做德国进口的Loko Help下肢机器人的训练,对照组只应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训练,训练4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训练4周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4.65±6.58 vs.10.26±2.47)、Berg平衡量表评分(35.16±8.67 vs.7.26±3.46)、Barthel指数评分(74.85±8.65 vs.23.16±7.3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训练后对照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15.68±4.79 vs.9.56±2.08)、Berg平衡量表评分(21.78±10.43 vs.8.07±3.75)、Barthel指数评分(60.34±13.78 vs.20.36±9.2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oko Help下肢机器人的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影响。方法将4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康复治疗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照组采用患侧下肢PT训练为主的神经发育技术(NDT),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测量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移动平衡能力。结果治疗组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UGT评分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速度,改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依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加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综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 w对两组进行改良Ashworth评级(MAS)、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分。结果治疗后4 w,两组MAS、FMA、10 m MWS、BBS、IEMG、PC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综合训练可改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能力,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Lokohelp机器人阶梯减重下肢康复训练对步行功能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分传统组28例、常规组31例、阶梯组45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传统康复训练,常规组加Lokohelp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凭康复师经验和患者感觉判断减重量,阶梯组加Lokohelp机器人阶梯减重下肢康复训练,疗程均8 w;观察3组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步频、步速、步行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的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3组治疗后的步长、步宽、步速、步频及步行功能分级比较,阶梯组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Lokohelp机器人阶梯减重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其效果优于传统和机器人常规经验式减重康复训练,Lokohelp机器人增加减重称功能,可直观显示减重系数,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PSNB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步态、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分及尿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MCC)、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Qmax)及排尿压力(Pvoi)],两组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频、步速、患侧步长及FMA下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步频和步速快于对照组,患侧步长长于对照组,FMA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CC、残余尿量、Qmax、Pv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CC和Pvoi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Qmax快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65岁患者治疗前MCC、残余尿量、Qmax、Pvoi及治疗2个月后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65岁患者MCC和Pvoi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65岁患者治疗前MCC、残余尿量、Qmax、Pv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65岁患者MCC和Pvoi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Qmax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PSNB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膀胱功能,减轻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态、步行能力及踝、膝关节角度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80例(病程<6个月).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均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L)、步频、步长和步速及踝膝关节角度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干预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干预疗法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病人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7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4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施以Bobath康复疗法,治疗组予温针灸结合Bobath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周结束后评价病人踝关节内翻角度、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足内翻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erg平衡量表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足内翻角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erg平衡量表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能更好地改善病人步行稳定性,较单纯Bobath康复技术疗效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病程<3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干预组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0周分析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10 m步行速度和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测。结果治疗后10周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和步行能力、步行速度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脑损伤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步态与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以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两组共观察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时观察评价威斯康辛步态量表(WGS)、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中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在治疗3周、6周时分别较治疗前WGS评分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3周时,WGS评分改善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治疗6周时,治疗组WG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周、6周时分别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BBS评分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3周和6周时,BBS及FM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相比单纯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步行及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肢体训练方案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干预组(75例),分别给予正常肢体训练方案和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反馈性介入训练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及10 m步行时间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干预后FMA评分、BBS评分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干预组干预后6 MWT和10 m步行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早期应用强化肢体训练方案可提高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肢体运动能力,并增加运动耐力等。  相似文献   

18.
背景现代康复理论及实践已经证明,提高核心稳定性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关键之一,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前提。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ITP)系统所具有的全方位、综合性、多功能性、安全等特点将为脑卒中患者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提供新的支持。目的观察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神经内科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优化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ITP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ITP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给予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和躯体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步行步态[三维步态参数,包括步态时空参数(步幅、步速以及步频)、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步态时间参数(患侧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双支撑相)]。结果 ITP组治疗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步幅大于对照组,步速、步频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步幅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步速、步频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双支撑相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患侧支撑相、双支撑相分别短于本组治疗前,患侧摆动相分别长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核心稳定性训练,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更能促进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躯体平衡功能以及步行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制性塑性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躯体平衡功能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再学习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强制性塑性训练模式,应用简易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量表分别评估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后两组病人的躯体功能恢复效果;并比较两组训练早期、远期的依从性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1周时,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依从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2周、1个月时,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1个月时,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塑性训练模式不仅有助于恢复脑卒中偏瘫病人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躯干平衡能力,还能够缓解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连续治疗60天。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与10米步行评定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进行测评,且需在护理前、护理30天和60天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评。结果观察组的FMA、BBS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米步行所需时间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以及平衡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