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2)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治疗中老年连续双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CDF组18例,ACCF组20例。比较两组失血量、手术时间、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善、融合率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JOA评分及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颈椎曲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手术对中老年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ACDF的优势在于更利于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同时植入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更优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1)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接受单节段与双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单节段ACDF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的75例老年CSM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收集同期完成双节段ACDF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93例老年CSM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仔细阅览所有患者病历资料与随访资料,记录并对比两组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并发症(切口感染、吞咽障碍、植骨移位及硬膜撕裂等)发生率、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评分标准(JOA)评价]。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及椎体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较单节段更利于改善患者椎体功能、提高椎体融合率,且双节段并不会增加患者疼痛感及术后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08 ~ 2011年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对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生理弯曲与椎间高度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5年(2~5年),所有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术前平均8.5±1.4分,术后JOA评分12.5±1.3分,末次JOA评分14.5±1.3分.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改善率优良率83.72%,患者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患者术前术后颈椎生理弯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颈椎生理弯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患者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稳定颈椎,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度及椎间高度,而且中远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多节段减压原位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的颈前路多节段减压原位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术后随访40例.疗效满意。该术式的优点为:①脊髓减压充分彻底.植骨融合率高.颈椎稳定性好;②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少;③无需自体另行取骨,避免了供骨区反应及后遗症;④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稳定。认为该术式对有颈前路手术指征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一种理想的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与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12月1日,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CBM、万方、Google学术、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CCF和ACDF治疗CSM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3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分析,涉及1 012例CSM患者,其中446例接受ACCF手术治疗,566例接受ACDF手术治疗。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组患者融合率、手术前后JOA评分相比P均〉0.05。ACDF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CCF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CCF组(P〈0.05)。结论 ACCF与ACDF治疗CSM的疗效相似,但ACDF的安全性明显优于ACCF。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变引起脊髓受压和(或)脊髓供血障碍所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0%~15%,是各型颈椎病中的最严重的类型,也是55岁以上人群中脊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1〕。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老年患者具有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的特点,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本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不同入路手术的疗效,以期提高老年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老年CSM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n=80)与后路组(n=80)。前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的变化。结果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后路组明显缩短(P〈0.05);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后路组(P〈0.01)。2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JOA评分改善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CSM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可提高老年CS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手术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的91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间盘组,同期完成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89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体组,术后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两组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C2-7Cobb角、C2-7SVA、T1倾斜角);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程度;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椎间盘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椎体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椎体组,手术费用少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C2-7Cobb角较术前增大,C2-7SVA、T1倾斜角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C2-7Cobb角大于椎体组,C2-7SVA、T1倾斜角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术后6个月,两组VAS、N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均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更利于改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减轻疼痛程度,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颈椎功能迅速恢复,更利于缩减治疗费用,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2007年2月~2007年8月,我们对6例(6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hybrid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11-04~2013-05对该科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7例行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相结合的hybrid术式(A组),记录手术前后JOA、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及手术节段的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术后随访2.5年,通过与单纯融合组(B组)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5年A、B两组患者JOA评分及改良率、NDI评分、轴性症状的构成比、颈椎总活动度、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ybrid术式能够保留一定节段的活动度,避免邻近节段的过度代偿导致的应力负荷增加,是治疗多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高龄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访统计113例CSM患者,其中96例完成随访,采用不同的前路(84例)及后路手术(12例)治疗,分高、低龄两组,高龄组,男16例,女36例;低龄组,男14例,女30例;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高、低年龄组在身高、体重、性别、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有差异(P<0.05);高、低龄组术后终末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5.14±21.40)%,(62.63±21.69)%,优良率分别为67.3%,63.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随访期间改善率恢复达到50%以上的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8,P=0.23)。结论高龄患者术中出血风险较低龄略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差异,手术并不对高龄CSM患者造成威胁,低风险的高龄患者可获得与低龄组患者类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钛质钛板、网笼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钛质钢板、网笼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 58例 ,获得随访 37例 ,平均随访时间为 7个月 ,观察病人的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内植物的并发症及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37例均获得骨性愈合 ,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 ,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功能评定优 30例 ,良 5例 ,可 2例 ,优良率为 95%。结论 采用钛质钢板与网笼内固定可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 ,促进植骨愈合 ,并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以颈脊髓前方受压为主,因此颈椎前路减压被公认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锁钉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2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
目的探讨经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三节段及以上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 w、术后12个月时的JOA分值以及手术前后的颈椎X光片、CT和MRI。分析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JOA改善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颈椎标准矢状位侧位片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结果该组病例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5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50450 ml,平均325.5 ml。平均随访15.1个月,术后2 w内均感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除3例术前已颈髓损伤严重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他47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0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片提示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三节段及以上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1994~ 1 999年 ,我们采用颈前入路、显微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50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 31~68岁 ,平均 51 .2岁 ;病程 4个月~ 5年 ,平均 1 .5年。50例中 ,脊髓横贯损害综合征 38例 ,脊髓半侧损害1 2例 ;伴有神经根症状者 2 0例 ,排尿困难者 2 6例。根据上、下肢功能障碍及括约肌障碍程度 :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提出的计分法 ,本组中 ,轻型 8例 ,中型32例 ,重型者 9例。所有患者 X线颈椎平片均显示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和椎间隙变窄等。有 2 1例患者进行了脊髓碘水造影 ,1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