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采用1995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记分评定。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两者正相关(r=0.682,P<0.01)。结论hs-CRP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程,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李花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76-2877
急性脑梗死(ACI)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表现轻微时容易导致患者忽略病情[1].ACI早期治疗,与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时治疗,预后差异显著[2].因而AC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3,4].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当细胞发生损伤、缺血、缺氧时,FABP从受损脑细胞中释放出,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其血清浓度,以反映脑细胞受损的情况[5].本研究评估FABP用于老年ACI早期诊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以检测其作为AMI早期诊断指标的有效性,为早期诊断AMI提供特异而敏感的生化指标。方法:(1)从心脏组织中利用RT-PCR方法克隆h-FABP基因,并转入E.coli中表达。(2)制备抗h-FABP的单抗和多抗;(3)利用ELISA方法,测定不同血清中h-FABP的浓度,结果:(1)h-FABP在E.coli中高水平表达,并经纯化得到了人的h-FABP;(2)制备了抗h-FBAP的单抗及多抗,并通过纯化得到了特异于h-FABP的IgG;(3)AMI患者血清中的h-FABP浓度明显高于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并且在发病后2h开始升高,在5-6h内达到最高值,在12-24h内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h-FABP对于早期诊断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早期诊断AMI的理想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种小分子胞内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细胞生长、基因表达、离子通道的功能有关。细胞缺血损伤时,可发生胞内FABP渗漏。业已证实,脑梗死超早期可出现血清FABP水平增高。文章综述了FABP的生物学功能和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5.
姜玉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3):2335-2337
目前临床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指标主要有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异构酶(CK-MB)、肌钙蛋白I(TroponinI)、肌钙蛋白T(Troponin T)和肌红蛋白(Myoglobin)等。但CK-MB、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缺乏敏感性,它们在胸痛后6~8h浓度才上升;肌红蛋白则缺乏特异性,虽然在胸痛后2~3h浓度上升,但其不能区分骨骼肌和心肌损伤。近来Alhadi等〔1,2〕报道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胸痛后2~3h后浓度开始上升,在4~8h内达到最高值,在12~24h内恢复到正常水平,且h-FABP的免疫性不同于其他类型的FABP,具有特异性,不会发生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急性期60例,稳定期55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游离钴比色法检测IMA水平,双抗夹心法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标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期与对照组(P0.05),稳定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稳定期与对照组(P0.05),且稳定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21,0.541,P0.05)。结论血清IMA、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显著增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紧密的关系,两者可作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监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和门诊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0例,将其按照病程分为<10年组(185例)和≥10年组(75例),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FAB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2DM患者血清h-FAB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高于<1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组患者血清h-FABP阳性率高于<1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4例血清h-FABP阳性T2DM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病变发生率(35.8%)与血清h-FABP阳性率(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体内存在血清h-FABP水平的异常表达,与患者病程相关,检测血清h-FABP水平,可作为早期心肌损害的一项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定性检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88例老年急性发作胸痛患者,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H-FABP定性检测及肌钙蛋白(c 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MB)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FABP、c Tn I、MYO、CK-MB的阳性率均升高明显(P<0.001);对照组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FABP、MYO、c Tn I、CK-MB。H-FABP无论是灵敏度和特异度都高于其他指标。结论急性胸痛6 h内进行H-FABP定性检测,对于进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筛查准确性较高,可较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杨  孔岳南 《山东医药》2010,50(5):63-64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脑梗死(C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5例CI患者(CI组),依据其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I组入院24 h、第7、14天,以及对照组血清H-FABP。结果CI组入院24 h、第7天的血清H-FA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间点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间的血清H-FABP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与血清H-FABP水平有密切关系,H-FABP可能是CI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且与CI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FABP检测和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cTnI和CK-MB,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H-FAB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P<0.05)。结论 H-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段出现发热及入院后即刻测得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发病时间〈8h),于入院时和入院后8、24、48、72h及7d内出现发热时再次进行NIHSS评分,对发热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根据入院时的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结果患者发热后NIHSS评分较发热前有所升高,24、48、72h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高水平组NIHSS评分较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热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发病后24~72h发热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加严重;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积极防治早期发热及降低血清CRP水平可明显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综合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AMI患者210例,按急诊就诊时间分为0h~3h组和3h~6h组,测定患者血液中的H-FABP、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水平,统计并比较4个心肌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0h~3h,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判断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均相应的高于cTnI、CKMB和MYO(P〈0.05或P〈0.01)。3h~6h,H-FABP的敏感性均高于cTnI、CK-MB和MYO(P〈0.05),特异性高于MYO(P〈0.05),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I、CK-MB和MYO(P〈0.05)。结论 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有望取代传统的几种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清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急性脑梗死血脂正常组、急性脑梗死高血脂组、急性脑梗死血脂正常治疗组、急性脑梗死高血脂治疗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H-FABP和ox-LDL水平,生物化学法测定血脂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高血脂患者及急性脑梗死血脂正常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FABP浓度明显降低(P0.05),ox-LDL浓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清H-FABP和ox-LDL浓度,明显缓解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推测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抑制氧化应激效应这一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蛋白B(S100B),观察三者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浓度并比较三者的敏感性。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24h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H-FABP、NSE、S100B,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5);H-FABP敏感性显著高于NSE和S100B(P<0·005);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的早期血清H-FABP浓度较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H-FABP、NSE和S100B均有表达,但H-FABP最敏感,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二尖瓣峰最大流速值(E)/A峰最大流速(A)将研究组患者分组,比较各组血清H-FAB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FAB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患者H-FABP水平明显升高(P0.05);E/A≤1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E/A1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H-FABP水平与LVEF和E/A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FABP水平明显增加,且早期显著升高;H-FABP水平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而明显升高,与E/A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判断血管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进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186例,根据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再通标准分为再通组140例、非再通组46例。分别检测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1、2、3、6、9、12 h 血浆H-FABP、cTnI,并根据ROC曲线确定血浆H-FABP评估血管再通的Cut-off值。结果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水平迅速升高,3 h达高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 P均<0.01);血浆cTnI水平平稳上升,9 h达高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P均<0.01)。非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cTnI水平平稳上升,分别在6、9 h达高峰。两组3 h血浆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溶栓后3 h 再通组血浆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4.6%,其判断血管再通的Cut-off值为58.42 ng/mL,特异度100%,灵敏度96%。结论血管再通STEMI患者溶栓后3 h血浆H-FAB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溶栓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心肌坏死标志物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 )重要的指标,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_FABP )在心脏中含量丰富,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在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胸痈发生后较早的时间里,H_FABP就能检测到,对AMI发病早期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比较 H_FABP ,肌红蛋白(MYO )、肌钙蛋白(cT-nI )、肌酸激酶同工酶(CK_MB )在不同时间段对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峰值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入院距发病时间2h以内的AMI患者60例,于入院即刻至发病10h期间,每2h测定1次血浆H-FABP的浓度。根据H-FABP峰值水平的平均值将患者划分为H-FABP高值组和低值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1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与H-FABP低值组相比,H-FABP高值组发病后1个月、1年,MACE及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MACE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FABP酶峰水平的升高对AMI患者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77例ADHF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测量血浆hFABP水平,且平均随访(9.2±7.3)个月后,评估达到研究的复合终点(CEP)的患者数。结果:患者出院时血hFABP水平均显著低于入院时,且入院时血浆hFABP水平与左心室重塑的超声心动图参数显著相关。在达到CEP的56例患者(72.7%)中,入院和出院时血浆hFABP水平明显更高。血浆hFABP水平7.8 ng/mL的患者CEP风险较高(对数秩检验,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时血浆hFAB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独立且显著地预测了CEP(P0.05)。结论:在ADHF患者中,入院时血浆hFABP水平与左心室重塑有关,血浆hFABP水平对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可能反映了持续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脑梗死模型大鼠梗死范围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脑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48 h时统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之后分别处死做病理染色及脑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形态改变,计算梗死范围大小,分析神经功能缺损与梗死范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12、24、48 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增加,在术后12 h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大鼠梗死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的尾状核、苍白球,皮质主要包括顶区、颞区及部分的枕区和额区;随缺血时间延长梗死范围逐渐增大,术后48 h时大鼠的梗死范围最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脑梗死范围大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r=-0.196,P0.05)。结论脑梗死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但脑梗死范围随时间延长持续扩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梗死范围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