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线粒体DNA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现象,不仅出现在生理情况下,更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退行性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细胞凋亡过程中许多重要事件与线粒体有关,例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激活剂的释放(如细胞色素C)、电子传递链的变化、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消失、异常的细胞氧化-还原反应及促进凋亡或抑制凋亡的bcl- 2家族的参与等。而线粒体又受核DNA( n DNA)和线粒体DNA( mt DNA)的双重控制,其中mt DNA控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等基本特征。因此,近年来mt DNA与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将其研究进展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讨心肌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 (mt DNA)获得性损伤对衰竭心肌线粒体酶活性改变的影响 ,确立 mt DNA损伤在衰竭心肌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对 2 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检心肌 ,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及生化方法 ,观察衰竭心肌中常发缺失型突变 mt DNA4977和 mt DNA7436 缺失率与线粒体呼吸酶活性和心脏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  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检心肌中的 mt DNA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突变损伤 ,两种缺失类型合计的缺失率在0 .10 2 %~ 1.745 %之间 ;mt DNA缺失率与心肌生化水平上的线粒体呼吸酶活性改变相关性良好 ;同时与整体水平上的心脏泵功能受损呈一致性关系。  结论 :心肌 mt DNA损伤与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下降和心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 ,提示 mt DNA损伤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线粒体是机体内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承担着机体合成糖、脂、蛋白代谢至少120多种重要酶类的功能,同时也参与钙离子稳定性,细胞凋亡,产生自由基等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每个细胞中线粒体DNA拷贝数目可多达数千,mt DNA导致的遗传病,具备4个特征:(1)呈进行性加重:突变的mt DNA随年龄增长在细胞中逐渐积累,故在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并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4.
钱杰  张丽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2):160-160,F003,F004
随着增龄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变化 ,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衰老时各组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OXPHOS)功能下降。关于衰老已有很多学说 ,包括氧自由基、凋亡、基因等学说。氧自由基学说认为衰老是自由基引起的组织随机毒害的结果 〔1〕。而有人认为细胞程序死亡对衰老起主动作用并引起特征性形态改变及衰老性生长停滞 ,衰老细胞的死亡实质上就是细胞凋亡〔2〕。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 ,动物体 95 %的能量产生于此。线粒体受核 DNA(n DNA)和线粒体 DNA(mt DNA)双重控制 ,其中 mt DNA控制…  相似文献   

5.
王丽霞 《山东医药》2002,42(15):11-12
为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者心肌细胞线粒体 DNA(mt NDA)缺失突变情况及意义 ,用定量 PCR法检测 2 0例 VMC患者心肌细胞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 mt DNA4 977碱基对 (mt DNA4 977)和 mt DNA74 36 碱基对 (mt D-NA74 36 )缺失率。取 10例健康意外死亡者心肌和 2 0例献血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作正常对照。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者和 VMC患者心肌细胞均存在 m t DNA4 977及 mt DNA74 36缺失 ,合计缺失率分别为 0 .176 %、0 .384 % ,二者差异显著 ,P<0 .0 5 ;VMC患者外周淋巴细胞 mt DNA缺失程度与心肌细胞呈一致性改变 ,且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92 0 ,P<0 .0 0 1)。提示 mt DNA缺失可能是 VMC发病过程中重要的心肌损伤机制 ;外周淋巴细胞在研究心肌细胞 mt DNA缺失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中心,是真核细胞的一个重要细胞器。线粒体DNA(mt DNA)或核DNA基因缺陷导致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统称为线粒体病。机体含有真核细胞和组织均可受累,特别是高能量消耗的组织和器官:脑、骨骼肌、胰腺等常表达的病理改变更明显。1线粒体肌病的识别最早于1959年Ernster首先报导一  相似文献   

7.
增龄对大鼠心肌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增龄对大鼠心肌线粒体 DNA(mt 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 ATP合成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分为 3组 :幼年组 (1月龄 )、青年组 (6月龄 )各 1 2只和老年组 (2 4月龄 ) 1 0只。心肌线粒体 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腺苷三磷酸 (ATP)合成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酶动力学和生物发光技术进行测定。结果  3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 mt DNA缺失。老年组 mt DNA缺失 (2 .0 9± 1 .62 )较幼年组 mt DNA缺失 (0 .77± 1 .1 6)明显增高 (P<0 .0 5) ;较青年组 mt DNA缺失 (1 .54± 1 .1 7)也有升高的趋势 (P>0 .0 5)。老年组心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 活力 (2 347.2 1± 62 3.33)均较青年组 (3 859.1 2± 70 3.53)、幼年组 (4776.90± 548.63)明显降低 (P<0 .0 1 )。老年组心线粒体 ATP合成量 (1 96.95± 33.2 6)较青年组 (337.53± 62 .1 8)明显降低 (P<0 .0 1 )。心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 活力 3组间无明显性差异 (P>0 .0 5)。结论 大鼠线粒体 DNA氧化损伤与衰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喻陆  史春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438-5441
目的 通过研究松花粉对衰老细胞线粒体(mt) DNA4977缺失突变的影响,探讨松花粉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胞分为青年组、衰老细胞组、含240 mg/dl松花粉的衰老细胞处理组,三组细胞分别用不同培养基培养后,抽提线粒体DNA,进行PCR检测mtDNA4977缺失突变,以线粒体DNA中保守序列PCR扩增结果作为内参,比较各组mtDNA4977缺失突变在总线粒体DNA中的比例;同时对各组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并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松花粉能够改善衰老成纤维细胞的衰老变化,并能降低衰老细胞mtDNA4977的缺失突变,提高细胞SOD活性及降低其MDA含量(P<0.05).结论 松花粉可能通过减轻成纤维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保护细胞mtDNA延缓成纤维细胞的衰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索GRP78对肝癌细胞中线粒体生成相关蛋白分子的调控,为建立肝癌防治的新策略提供基础。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54例患者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GRP78、Lon、TFAM、COXⅣ的表达;用siRNA干涉肝癌细胞中GRP78的表达,检测细胞中GRP78、Lon、TFAM、COXⅣ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临床标本和干涉GRP78表达后肝癌细胞中线粒体DNA(mt DNA)的水平;对临床资料和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患者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GRP78及Lon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值分别为9.135、5.523,P值均0.001),而线粒体生成相关蛋白TFAM、COXⅣ的表达及mt DNA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t值分别为2.765、4.260、12.280,P值分别为0.011、0.001、0.001)。干涉肝癌细胞中GRP78的表达,可显著提高线粒体生成相关蛋白TFAM、COXⅣ的表达及mt DNA水平(P值均0.05)。GRP78在不同肿瘤数量、门静脉癌栓以及肿瘤分期的病例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6、0.003、0.045);GRP78低表达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优于GRP78高表达的患者(χ2值分别为5.006、4.995,P值分别为0.025、0.026)。结论 GRP78对线粒体维持与生成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对建立潜在的肝癌防治新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Alpers综合征(Alpers Syndrome)系线粒体DNA(mt DNA)多聚酶r活性降低和或mt DNA减少等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的肝脑综合征。是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ltomyopathy)的一个亚型,归属于伴糖代谢异常的线粒体遗传综合征。1 Alpers综合征的认识于1931年Alpers首次报道1例生长发育正常的3个月女婴,出现难治性癫痫,进展迅速,1个月内出现深度昏迷,直至死亡。尸检发现大脑灰质广泛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DNA是位于线粒体基质内线粒体自有的遗传物质,参与细胞代谢和能量供给。线粒体DNA的损伤通过增加活性氧的释放加剧氧化应激,线粒体DNA释放亦可引发细胞凋亡及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激活免疫炎症反应。线粒体自噬则通过负反馈机制调控线粒体DNA损伤和释放,维持细胞内稳态。近年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与线粒体DN...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提取钉螺线粒体基因组DNA(mt DNA)的方法。方法应用高温裂解、蛋白酶K变温消化和醋酸钾纯化对传统的高盐沉淀法进行优化,并将优化的高盐沉淀法与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传统的高盐沉淀法进行比较。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线粒体COX1基因PCR扩增产物鉴定提取的mt DNA,并用核ITS基因PCR扩增产物检测有无核DNA污染。结果优化的高盐沉淀法获得的mt DNA浓度和产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032.65、10185.00,P均0.01)。用凝胶电泳检测后未发现核DNA与蛋白质污染,质量可满足于PCR、测序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结论优化的高盐沉淀法简易高效,成本低,获得的mt DNA能满足相关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Kearns-Sayre综合征(NSS)是线粒体DNA(mt DNA)遗传缺陷导致的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ephalo-myopathy)的又一亚型,归属于线粒体遗传病,也归属于伴糖代谢异常的遗传综合征。1 Kearns-Sayre综合征的认识于1958年由Kearns和Sayre首先报道[1]的一组征群,以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 mt CO 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 ,抽提 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 (mt CO )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 ,经PHYL IP软件包处理 ,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 97.4 4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99.16 %。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 ,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15.
Ad-p27mt转染重组腺病毒治疗裸鼠内人胃癌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d-p27mt转染重组腺病毒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Ad-p27mt转染重组腺病毒导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内;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染色体亚二倍体峰值,了解Ad-p27mt对人胃癌组织凋亡的作用;TUNEL法检测DNA片断,在Ad-p27mt组和Ad-LacZ组中分析细胞的凋亡.结果:Ad-p27mt成功转入人胃癌细胞SGC-7901内,转化率达100%.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感染后18h出现G1-S相前出现凋亡染色体亚二倍体峰值,并且DNA电泳出现凋亡特征性的条带;TUNEL法检测Ad-p27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是92.3%±3.76%和2.01%±0.15%,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转染的人p27突变基因能诱导裸鼠体内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细胞核外的唯一的遗传物质,属于细胞质遗传。与核DNA相比,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分子小、结构简单、母体遗传等特点。线粒体病是由线粒体DNA异常所致,好发于肌肉、心脏和大脑,听觉器官、胰腺、肝脏及消化道也常有累及,此文就线粒体DNA异常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Alzheimer病 (AD)患者多种组织中存在线粒体缺陷〔1 3〕,由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 (ETC)是由核DNA与线粒体DNA共同编码的 ,所以当功能检测中发现ETC缺陷时 ,很难确定是核DNA缺陷所致 ,还是线粒体DNA缺陷所致 ,给深入研究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造成障碍。为解决这一困扰 ,人们提出了转线粒体DNA的设想 ,将来自患者的线粒体DNA转入一种正常核DNA ,但缺乏线粒体DNA的细胞中 (ρ0 cells) ,形成转线粒体DNA细胞系 (mtDNA transferredcells) ,或称作细胞浆线粒体融合细胞(cytoplasmichybrids ,cybrids) 〔4〕,在这一细胞模型中…  相似文献   

18.
一些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由于抑制了γ多聚酶,可引起肝脏线粒体(mt)DNA的缺失,后者可造成乳酸酸中毒、脂肪肝和肝衰竭。作者研究旨在评估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疗法的持续性线粒体毒性。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致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殿春 《胃肠病学》2007,12(10):581-584
摘要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特别是CagA^+株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对H.pylori致胃黏膜癌变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胃黏膜H.pylori感染可增加胃癌的易感性,导致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mtMSI)和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使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X)Ⅰ、COXⅡ、COXIImRNA表达下调,Bid和Bax表达上调。提示H.pylori通过线粒体途径影响细胞凋亡,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H.pvlori诱导胃癌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细胞核外的唯一的遗传物质,属于细胞质遗传。与核DNA相比,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分子小、结构简单、母体遗传等特点。线粒体病是由线粒体DNA异常所致,好发于肌肉、心脏和大脑,听觉器官、胰腺、肝脏及消化道也常有累及,此文就线粒体DNA异常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