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3种典型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下老年群体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养老方式中的306名城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1);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2家庭、社区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希望、韧性、乐观等因子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得分除韧性外均高于其他两种养老方式。3在社会支持上,社区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5),而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又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001)。结论老年人最幸福的养老方式应该首推社区养老,其次是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家庭环境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203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人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和娱乐性因子显著低于中国常模(z=-2.01~-6.38),矛盾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因子显著高于中国常模(z=2.04~5.95);家庭环境良好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家庭环境不良组和中等组(F=42.671,P<0.001);老年人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等9个正性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r=0.184~0.637,均P<0.05),而矛盾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r=-0.419,P<0.05);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β=0.503,P=0.001)、高情感表达(β=0.377,P=0.001)和高组织性(β=0.261,P=0.001)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47.8)。结论温情融洽有组织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分别从养老机构和社区家庭中各选取11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入组老年人分为居家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老年人发生抑郁和焦虑的比例及心理健康状况评分。结果居家组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居家组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认知能力方面评分无显著差异(P>0. 05);居家组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居家组心理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相较于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起到更加有利作用,不仅能够降低老年人发生焦虑和抑郁概率,还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研究与优化,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与养老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地震前后绵阳灾区老年人的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评价、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方法 对比震前4个月四川绵阳77名老年人和震后6个月绵阳77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地震后绵阳灾区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地震前(t总=2.39,P<0.05),其情绪体验、适应能力维度得分皆低于震前(t情绪体验=3.22,P<0.01;t适应能力=2.57,P<0.05).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情绪体验和适应能力维度得分低于震前(t总=3.49,P<0.05;t情绪体验=3.87,P<0.05;t适应能力=4.15,P<0.05 );60~69岁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震前(t总=3.02,P<0.01);除人际交往一项外,其余维度低于震前(t认知效能=2.69,P<0.01;t情绪体验=3.53,P<0.01;t自我评价=2.22,P<0.05;t适应能力=2.67,P<0.01).结论 震后6个月,老年灾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感受较多负性情绪.女性老年人、60~69岁的老年灾民心理更容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老年人娱乐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区老年人娱乐方式的现状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区60岁以上老年人61人,对其娱乐方式及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老年人从事消遣类娱乐活动的人数最多(26人);选择较高层次娱乐方式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选择较低层次娱乐方式的老年人(P<0.05);北京市区老年人满足体验与从事娱乐活动的数量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不同娱乐方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从事发展和创造类娱乐活动有助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和死亡态度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孤独量表和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枣庄市320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组和机构养老组各16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居家养老组孤独感明显高于机构养老组(t=13.054,P<0.001);2在死亡态度的五个维度中,两组死亡焦虑恐惧、趋近死亡接受和自然死亡接受上有显著差异(t=10.605,-7.017,-18.150,均P<0.001);3两组孤独感与死亡焦虑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死亡接受和自然死亡接受4个维度呈显著相关(r=0.526,0.356,-0.455,-0.371;均P<0.001)。结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孤独感更低,对死亡态度更乐观;孤独感可以预测老年人的死亡态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5·12地震灾区老年人的抑郁情绪、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5·12地震后8个月,采用Scl-90抑郁分量表、躯体化分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心理韧性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灾区的70名老年组被试和139名青年对照组被试进行施测.结果 灾区老年人的抑郁得分略高于青年人(t=1.68,P=0.09),躯体化得分显著高于青年人(t=3.198,P<0.01),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青年人(t=6.20,P<0.001),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得分也显著高于青年人(t=3.11,P<0.01),而社会支持得分显著低于青年人(t=-3.29,P<0.01);心理韧性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0.34,P<0.001),而与抑郁、躯体化无关,社会支持负向预测抑郁情绪(β=-0.33,P<0.001),同时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 (β=0.19,P<0.001)和韧性(β=0.22,P<0.001).结论 与灾区青年人相比,灾区老年人同时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情绪、躯体化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这与老年人拥有较低的社会支持和较高的心理韧性有关,但心理韧性并不能帮助他们缓解抑郁情绪和躯体化,甚至还受到社会支持减少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与正常老年人在情绪调节和解释偏差上的差异。方法以《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情绪调节量表》中的认知重评分量表、《沉思反应问卷》和自编的《表情知觉问卷》为研究工具,对61名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与61名正常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抑郁情绪问题组认知重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t=-2.22,P<0.05),而沉思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t=5.57,P<0.01);抑郁情绪问题组和正常组在积极解释偏差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F=0.83,P>0.05),并且两组被试的积极解释偏差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消极解释偏差得分(F=66.50,P<0.001),但抑郁情绪问题组的消极解释偏差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F=5.09,P<0.05)。结论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更少使用认知重评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更多使用沉思的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且存在更多的消极解释偏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我价值感和抑郁在老年人主观年龄和主观幸福感(SWB)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主观年龄量表(ADS)、自我价值感量表(GSWS)、老年人抑郁量表(GDS-11)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219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人的实际年龄显著高于主观年龄的感觉年龄、外表年龄、行为年龄和兴趣年龄4个因子(P<0.01);受教育年限≤9年的老年人主观年龄4个因子显著高于受教育年限>9年(P<0.05);经常参加休闲活动的老年人主观年龄4个因子显著低于偶尔参加休闲活动者(P<0.05);主观年龄年轻组SWB显著高于主观年龄中等组和年老组(F=44.63,P<0.01);老年人主观年龄、自我价值感与SWB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抑郁与SWB呈显著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主观年龄(β=0.19,P<0.01)、自我价值感(β=0.21,P<0.01)和抑郁(β=-0.38,P<0.01)对SWB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抑郁在主观年龄对SWB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β=0.31,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0.62%。结论降低主观年龄、提高自我价值感有助于推进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的SWB。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处于机构养老的三种运营方式(民办、民办公助、公办)下老年人心理状态的比较,以判断何种运营方式的养老院是老年人最佳的养老场所。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运营方式下的174名城市养老院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民办公助型和公办型养老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SWB)得分显著高于民办型(P0.01);2在心理资本总分及韧性因子上,民办公助型养老院老年人的得分显著高于民办型(P0.05)。3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上,民办公助型、公办型养老院老年人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民办型养老院(P0.05)。结论在机构养老中,老年人感受到最幸福的运营方式应该首推民办公助型,其次是公办型,最后为民办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公寓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工具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253名公寓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公寓老年人SWB处于中等水平;SWB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8,P=0.392),在是否有子女在身边和身体状况自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6,P=0.007;F=18.245,P0.001);心理健康在公寓老年人的情绪调节对SWB起中介作用。结论公寓老年人SWB水平较高,子女的支持、积极的自我评价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其SWB。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三种常见的居家养老方式(独立生活、与保姆生活和与子女生活)下老年群体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居家养老方式中的184名城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①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与子女一起生活和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P<0.05),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虽高于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得分,但无显著差异(P>0.05)。②独立生活下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最高,其次是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最低。③在社会支持上,与子女一起生活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P<0.05),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得分虽高于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老年人最幸福的居家养老方式应该首推独立生活养老方式,其次是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养老方式,与保姆一起生活的养老方式实属老年人的一种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潍坊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差异。方法采用自编基本信息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潍坊市城市老年人200名和农村250名进行调查。结果 1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总体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4%和58.4%,城市老年人症状表现存在性别差异(P<0.05);2农村老年人的强迫症状明显高于城市(t=-2.106,P<0.05);3预测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是劳动状态和主观支持,而农村是人均月收入、劳动状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结论潍坊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总体阳性检出率较接近,但农村老年人强迫症状突出;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应实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生命意义、心理弹性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方便取样与入户访问方式选取25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用中文生命意义问卷(C-MLQ)、心理弹性量表(PRS-25)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调查。结果 SCCS得分在性别、学历和经济状况的不同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小学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上和本科以下文化水平者均高于本科及其以上水平者,月退休金1 000元以下者高于2 000元以上者(均P<0.05)。但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其以上本科以下文化的老年人SCCS得分与小学文化水平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P>0.05);月退休金为1 000~2 000的老年人SCCS得分与月退休金为1 000以下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SCCS平均得分与C-MLQ、RS-25平均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26、-0.31,均P<0.05),C-MLQ平均得分与RS-25平均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5);C-MLQ得分能正向预测RS-25得分(β=0.453,P<0.05),且RS-25负向预测SCCS得分(β=-0.197,P<0.05),C-MLQ得分对SCCS得分具有直接预测作用,RS-25得分在C-MLQ得分和SCCS得分之间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0.68)。结论老年人生命意义对自我和谐有直接预测作用,且完全通过心理弹性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相关结果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改善与和谐心理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同伴关系问卷及主观幸福感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对40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老年人同伴关系在性别、年龄、是否丧偶、婚姻自评、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结构、健康自评、子女个数、是否有退休金和经济收入上呈显著差异(P<0.05);2老年人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孤独感呈显著相关(P<0.05),并且对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有良好的预测功能。回归分析表明,接受性、拒斥性、密切性及和谐性共解释了主观幸福感总变异的81.9%;接受性、拒斥性及密切性共解释了孤独感总变异的22.1%。结论老年人同伴关系能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可以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同伴关系,来对其孤独感消极情绪体验进行积极干预,并促使老年人社会适应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人乐观人格与抑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57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居住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老年人乐观人格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观人格得分与抑郁总分显著负相关(r=-0.533,P=0.000)、与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正相关(r=0.510,P=0.000)。老年人乐观人格总分能显著预测抑郁、主观幸福感得分(P<0.05)。结论培养和发展老年人的乐观人格,能减轻其抑郁情绪,增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老年人自我报告的健康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死亡焦虑在健康状况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量表、死亡焦虑量表及幸福感量表对随机抽样的老年样本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幸福感总体上偏低,但是死亡焦虑水平偏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38,P<0.01),死亡焦虑在健康水平与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β=-0.20,P<0.01)。结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死亡焦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离退休老年人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132名离退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离退休老年人的焦虑程度在年龄和家庭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F=7.276,P<0.01;t=3.816,P<0.05),在文化程度和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3.943,P>0.05;t=1.145,P>0.05);离退休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8.641,P<0.001等);正常与焦虑离退休老年人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解决问题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24,P<0.01),自责、退避、幻想与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r=0.418、0.363、0.196,P=0.012、0.027、0.044)。结论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老年人危机意识状况及其对情绪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对北京、济宁、沈阳3所城市共1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危机意识状况、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及最近1 w内的心境状态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危机意识的总体状况良好,为(61.39±10.69)分,女性老年人的危机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08);危机意识越高的老年人心境情绪状况越差(P=0.001),但在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社区工作人员应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引导其拥有恰当水平的危机意识,在防范危机的同时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5·12地震后4个月安县板房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自编受灾情况调查问卷、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CMHI-E)、幸福感量表(MUNSH)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调查绵阳市两个安置板房区290位老年人.结果 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水平均低于对照样本(P<0.001);抑郁水平高于对照样本(P<0.001);心理健康得分和幸福感正相关(r=0.61,P<0.01);心理健康得分和抑郁得分负相关(r=-0.59,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属遇难人数、财产损失状况和年龄.结论 重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幸福感水平较低,抑郁程度较高.遇难的亲属越多、年龄越大、财产损失越严重,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