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可卡因曾经作为局部麻醉药在临床使用,但目前已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毒品[1]。可卡因是最常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毒品,除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猝死外,还可导致高血压[2-3]。血压的增高在上述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可卡因与急性高血压可卡因通过激动中枢兴奋和拟交感神经作用导致血压急性增高已成定论。在体大鼠实验表明,静脉注射可卡因0.62mg/kg,1min后平均动脉压可以增加  相似文献   

2.
<正>毒品成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关成瘾机制的研究较多,目前尚未有治疗毒品成瘾的有效途径。尽管世界各国努力减少非法毒品的使用,但毒品使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其核心行为特征是强迫性用药和强迫性觅药行为,与毒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造成的兴奋性有关。可卡因具有较强兴奋作用的药物,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从而抑制多巴胺的重摄取,导致大脑内多巴胺浓度增高,从而产生欣快感〔2〕。使用多巴胺能  相似文献   

3.
贾新巧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47-3248
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防止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率〔1〕。目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IC)和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PCI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1〕。研究发现AMI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与预后情况存在关联性。FPG水平越高,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大,提示预后越差。ST段抬高AMI(STE-  相似文献   

5.
<正>老年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由于急骤脑缺血、缺氧等导致的脑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的脑部病变,不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往往并发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等脑心综合征(CCS)〔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被认为是检测心肌损伤的金标准,但该酶在其他非心肌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因而缺乏特异性。有研究证实,血清肌钙蛋白(cTn-I)为心肌损伤最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且仅存在于心肌中具有高度特异性,其含量的变化可有效反映心功能变化,可为临床ACVD并发CC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ACVD患者,探讨其cTn-I和CK-MB的变化对ACVD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肥大细胞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及大鼠肥大细胞蛋白酶1(RMCP1)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心肌梗死组和曲尼司特组(400mg·kg-1·d-1),共28d。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于第4周末,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心肌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用RTPCR检测RMCP1基因的表达,用氯胺T法测定心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心肌梗死组心肌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71±26)个/mm2〕、RMCP1基因表达〔RMCP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079±019〕和心肌羟脯氨酸含量〔(5687±1356)μg/g心肌〕均较假手术组〔(29±21)个/mm2,043±012,(3385±883)μg/g心肌〕明显升高(均为P<001)。在曲尼司特组RMCP1基因的表达(058±014)和心肌羟脯氨酸含量〔(4429±873)μg/g心肌〕均较心肌梗死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肥大细胞数量〔(51±24)个/mm2〕虽较心肌梗死组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各项指标明显升高(均为P<005)。结论肥大细胞及RMCP1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并发率〔1〕,冠状动脉血流堵塞可引起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继而诱发心肌梗死(MI)。天然免疫防御系统在诱发和随后的修复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涉及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受损心肌和炎性细胞通过天然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非炎性细胞产生影响〔2〕。Toll样受体(TLRs)是一种介导天然免疫反应识别的重要信号通路受体〔3〕,是天然免疫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脉斑块的破裂、出血和血栓的形成而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的,或血液中血脂过高而影响了心脏的灌注量〔1〕,患者可有胸骨持续的疼痛感,严重者甚至会休克、乃至心力衰竭而亡〔2〕。临床科学发现,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调节血脂、阻碍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3〕,本文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迅速明确的诊断及及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1〕。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心肌坏死情况下早期迅速释放,已有研究表明,HFABP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3 h即达到最高峰〔2〕,与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相比,升高时间更早〔3〕,表明H-FABP对诊断AMI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心肌生长因子的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生长因子 (MGF)是一种含有 1 7种氨基酸的具有体内外活性的蛋白质单体 ,由苏又苏等〔1 ,2〕首次从人胚胎及乳猪心室肌中提取并纯化 ,体内外活性检测显示其能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并首次证实MGF能缩小实验性心肌梗死范围〔3〕。但MGF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尚不清楚 ,本文对其体内的急性和长期毒性进行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MGF冻干粉针剂 ,5 0 μg/(ml·支 )。按苏又苏法〔1〕制备。昆明种小鼠、Wistar大鼠均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提供 (合格证 :湘动质990 0 1 8)。1 .2   方法1 .2 .1   急性毒性实验〔4,5〕 昆明种…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通常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前者包括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1〕。由于存在冠状动脉中的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糜烂以及出血会形成血栓,甚至心肌梗死,最终导致猝死〔2〕,其中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程。ACS早期会并发诸多并发症,发病30 d内死亡发生率高,早期加强治疗方案有利于预后。他汀类药物不仅对降  相似文献   

12.
<正>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95%〔1〕。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方面,目前研究证实,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2〕。近年来,现代医学介入疗法使本病的死亡率降低到5%左右,但又受到新的困扰,如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狭窄等问题。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有关中医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1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临床证候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由于吸毒、医源性等原因造成国内可卡因使用增多,但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吸毒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报道也相对少见。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因吸毒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例。1病例简介患者,男,36岁,既往有"吸毒史"8年,主因"反复胸痛3年,加重4 h"入院。3年前反复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伴有冷汗、胸闷,休息后可好转,未检查治疗,患者入院前4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心源性猝死等〔1,2〕。有研究显示尿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甚至是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3,4〕。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的病情进展与血尿酸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肺炎衣原体 ( CP)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呼吸系统病原微生物 ,约有 5%的急性支气管炎和 1 0 %的肺炎是由 CP引起的〔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直被认为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以及糖尿病等有关。但是 ,近年来研究发现约有 50 %的冠心病 ( CHD)患者与这些因素无关 ,而 CP感染 (细胞内寄生 )可能对 CHD的发生与发展起重要作用〔2〕。  一、CP感染的免疫学反应与 CHD  近年来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CP感染与 CHD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Vergassola等〔3〕在 1年的追踪调查中发现心肌梗死患者高滴度 CP抗体 Ig G检出率高达 82 .3 % ,而对照…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溶栓和急诊冠脉介入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以及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要使心肌细胞再生乃至衰竭的心脏恢复功能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研究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参与受损心肌的重建,可以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容积、减少梗死面积并改善左室重构〔1〕。但是BMSCs在梗死心肌中的长期  相似文献   

17.
<正>资料显示,中-高危非心脏外科手术后30 d死亡率超过2%〔1〕。心脏病危险高的患者,死亡率大于5%。手术后心脏并发症是最常见的术后死亡原因〔2〕,对住院期长短和费用也有重要影响。围术期心肌梗死(PMI)日益引起关注。1 RMI诊断和定义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变化而诊断。但对PMI的诊断往往有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房纤颤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高〔2〕。一旦心房纤颤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则提示患者的预后差,死亡率更高〔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入院血糖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方法采集2008年1月—2009年6月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植入药物支架)的患者101例;分为入院高血糖组(血糖≥11mmol/L,30例)及入院血糖11mmol/L(71例)两组。除了糖尿病史外,其余临床基线资料无差异。结果入院血糖11mmol/L组的校正TIMI血流帧数显著高于入院血糖11mmol/L组〔(45.6±29.3)vs(33.6±16.9),P0.05〕,校正的TIMI帧数与入院血糖值有明显相关性(P=0.0025);心肌酶峰值(CK-MB)在入院血糖≥11mmol/L组明显高于入院血糖11mmol/L组〔(180.9±172.1)vs(326.3±260.7)〕。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入院高血糖与冠状动脉血流受损有相关性,入院高血糖是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标志性特点是:心室壁内层突起的肌小梁、深陷隐窝,外层致密化心肌变薄〔1〕,可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等临床表现。1984年该病被认为是子宫内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血窦退化异常〔2〕。1990年Chin等〔3〕认识到该病为一种"心肌病",并归因于胚胎时期心肌致密化过程停滞。因此,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WHO/ISFC)工作组将该病纳入心肌病中并归类于"未定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