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共80例,根据血管病变的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管病变组(PVD组)和无血管病变组(DM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等。结论:将糖尿病患者维持在正常水平,减少总胆固醇的增加,减少较大的情绪波动等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C肽、血脂水平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LOG-IQ700型超声诊断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下肢动脉进行检测,将下肢血管病变组74例与非下肢血管病变组54例进行对照,记录患者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空腹及餐后C肽。结果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LDL-C明显升高、空腹及餐后C肽明显降低。结论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脂、低C肽水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大血管病变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VersalabSE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进行检查,同时观察患者年龄、病程和血压,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其病程较长,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较不伴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明显增高。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血压、血糖、血脂和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等因素有关,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280例进行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病变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显示下肢血管病变者占62.2%(174/280).PVD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餐后2h血糖(OR分别为1.164、1.066、5.693、1.214).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扫描结果将其分为伴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比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C肽、餐后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24 h尿白蛋白。结果:12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下肢血管病变的为73例,约占58.4%,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及24时尿白蛋白等均显著升高。结论: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无创性检查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玲  金晖  葛祖恺 《现代医学》2005,33(1):31-3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GE公司LOGIQ5 0 0型彩色双功能超声仪对 10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进行检测 ,同时观察年龄、性别、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基化终产物及血脂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大 ,病程长 ,糖基化终产物水平明显升高 ,血脂代谢紊乱。结论 糖基化终产物水平升高、血脂代谢紊乱、年龄和病程增加是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何小燕 《北京医学》2015,37(10):944-94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按下肢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分成无病变、轻度病变、中度病变、重度病变四组,找出具有组间差异的因素,分析它们与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28例患者中有下肢血管病变者246例(75.0%),其中轻度92例(28.0%),中度111例(33.8%),重度43例(13.1%).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糖尿病肾病病史、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呈正相关(P<0.01),与BMI呈负相关(P<0.01).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餐后2h血糖(优势比为1.28,P<0.01)、年龄(优势比为1.11,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可调控危险因素是餐后2h血糖,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避免或延缓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与病程、SBP、DBP及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LDL—C明显相关。结论:为防止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应尽早诊断,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73例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肌电图检测其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统计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并对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腓总神经MCV改变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病程、收缩压明显相关(P0.05),且危险程度为糖化血红蛋白病程收缩压;胫神经MCV与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相关(P0.05),且危险程度为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腓浅神经SCV的改变与收缩压、年龄、病程相关(P0.05),且危险程度为收缩压年龄病程。结论:病程、年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莹 《医学综述》2009,15(4):632-634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65例(年龄≥50岁,病程≥7年),全部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无血管病变组及不同程度动脉硬化病变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CRP)、血压。评价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采用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T2DM患者中有80%伴发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病变的发生与空腹血糖、收缩压、HDL-C、LDL-C及脂蛋白a水平相关。②无血管病变组与不同程度动脉硬化病变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TG、CRP、脂蛋白a、HDL-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年龄的增大,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人数逐渐增加。病程>10年的患病人数最多。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密切相关,血糖水平持续增高患者下肢动脉损伤明显加重,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应该严格、有效地控制血糖并纠正血脂代谢紊乱,这样有利于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踝肱收缩压在诊断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利用多普勒彩色血流探测器对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ABI测定,将ABI0.9作为异常条件分为PAD(病变组)和非PAD(正常组)两个对照实验小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肌酐。结果两组CHOL、Cr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ABI指数对于诊断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能起到帮助,高龄、长病程、高TG、高血糖、LDL-C等是影响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5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腰臀比、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B细胞功能等临床资料。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将患者分为DPN组(144例)和非DPN组(110例)。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PN的危险因素。结果DPN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PN组(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51,95%CI为1.018~1.085,P=0.002)、糖尿病病程(OR=1.059,95%CI为1.008~1.113,P=0.022)和糖化血红蛋白(OR=1.183,95%CI为1.060~1.319,P=0.003)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DPN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有关,代谢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患者年龄、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多种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临床上预防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仪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并结合患者年龄、病程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患者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相关,而与血糖、尿微量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不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最常见,发病亦较早于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超声多普勒检查能较早地发现病变。其发病与病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压等有关,提示防治血管病变应尽早控制血糖、血压的同时也应进行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其中80例伴有视网膜病变为观察组,80例不伴有视网膜病变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其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总胆固醇(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载脂蛋白α(LP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病程、空腹血糖、血清脂蛋白α、载脂蛋白A1、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载脂蛋白B等均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对于存在有高危因素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给予定期眼底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_2DM)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的原因,为早期从源头上切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从而预防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方法:选取151例T_2DM患者,按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分别为T_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PAD组)和T_2DM无下肢血管病变组(NPAD组),从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腰臀比、体质指数、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素、肌酐、尿酸、血清胱抑素C、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血清25羟维生素D等方面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病程、吸烟史、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饮酒史、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程、吸烟史、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血清25羟维生素D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居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获取密切相关文献,探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的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文献检索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共纳入文献15篇,采用RevMan 4.2.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PVD的重要因素有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体质指数(BMI)、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 h血糖(P2BG)则对PVD是否发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确定年龄、病程、HbA1c、TC、收缩压、LDL-C、TG、FPG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PVD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VD的早检测、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济宁市2型糖尿病住院及门诊患者中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济宁市三所医院的住院及门诊糖尿病患者330例,对患者慢性并发症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建立慢性并发症相关因素的数学模型。结果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脑血管病变24.85%、心血管病变23.71%、下肢血管病变3.97%、眼病变30.51%、肾脏病变12.43%、神经病变58.75%,总患病率为7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①年龄、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24 h尿白蛋白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舒张压为大血管并发症独立保护因素;②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24 h尿白蛋白、收缩压、性别为糖尿病眼病独立危险因素;③糖尿病病程、年龄、血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为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腰股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肾脏病变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例较高,腰股比是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必须严格控制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薛雪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39-304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0例无颈动脉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血压、病程、吸烟、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C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年龄、血压、病程、吸烟、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空腹与餐后C肽有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病程、吸烟、高血压、低C肽等都是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避免诱发动脉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踝肱动脉血压指数(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PAD)的意义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对10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ABI检测,按照ABI值分为两组,ABI﹤0.9为PAD组,ABI≧0.9为非PAD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ABI异常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PAD组与非PAD组比较,年龄、病程、收缩压、脉压差、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吸烟率以及合并溃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HbAIC、餐后血糖、高TG、收缩压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因素.结论 ABI检测是临床方便、无创的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指标.年龄、病程、高TG、血搪及血压控制差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以来在内分泌科就诊的433例6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散瞳检查眼底和荧光素血管造影,同期检测患者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肌酐和尿蛋白含量等21个指标。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无病变组NDR)、无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无增殖期组DR)及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组PDR),比较无增殖期DR组(非PDR组)和PDR组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指标。结果:NDR组281例,非PDR组132例,PDR组20例。PDR的患病率为4.62%,占所有DR患者的13.16%。PDR组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尿酸和尿白蛋白含量等指标均较非PDR组高(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PDR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Ⅱ型糖尿病并发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含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