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基于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modified T cells,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基因修饰使T细胞表达肿瘤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的一种新型肿瘤免疫疗法,是当前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CAR作为一种分子修饰物,其结构主要由细胞外抗原识别结构域(通常是抗体单链可变片段scFv)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T 细胞受体的CD3 ζ链)相连接而成。经CAR修饰后的T细胞能够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罗恩病(CD)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策略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文在回顾和重新评估传统药物(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T细胞、黏附分子及其他细胞因子等新型生物学疗法。  相似文献   

3.
贾林  袁世珍 《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0):599-60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毒药物联用疗法[TNP-470/2',2'-二氟脱氧胞苷(Gemcitabine)]对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SOI)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单用疗法24只胰腺癌SOI模型随机分为T30组(TNP-470 30 mg/kg,皮下注射,隔日一次,疗程8周)、G100组(Gemcitabine 100mg/kg,腹腔内给药,术后第0、3、6、9天)和对照组;联用疗法32只SOI模型随机分为T15组、G50组、对照组和联用组(采用T30+G50),术后第10周处死裸鼠.结果G100侧重于抑制胰腺癌生长,T30则侧重抑制胰腺癌转移,两者均无显著的改善预后作用;T15和G50无显著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只有联用组能显著抑制胰腺癌生长、转移和改善预后,T30可使G50的抑瘤率提高2倍,并获得2/8只的肿瘤治愈率;T30组的微血管密度为7.13±2.99/高倍视野,显著低于T15组的10.53±3.22/高倍视野和对照组的14.50±5.93/高倍视野(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毒药物联用疗法(TNP470 30 mg/kg和Gemcitabine 50 mg/kg)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助于减少细胞毒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为安全有效的抗肿瘤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 ,肿瘤的生物疗法亦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已开始用于临床 ,并取得一定疗效。现就生物疗法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情况作一介绍。1 脑胶质瘤的细胞因子疗法IL- 2是已知抗肿瘤细胞因子中最有效的细胞因子之一 ,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如刺激细胞毒性 T细胞、辅助 T细胞和 L AK细胞扩增。 Merchant等将重组白细胞介素 2 (r IL -2 )用于 期临床试验 ,共治疗 9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 ,均取得一定的疗效。近 10年来 ,随着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c DNA相继克隆成功 ,目前已进入 、 期临床试验 ,并取得了…  相似文献   

5.
自1996年HIV蛋白酶抑制剂(PIs)用于治疗HIV感染以来,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等HIV相关机会性感染率显著下降。使肺孢子虫肺炎减少的原因是由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使T细胞克隆重建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HAART在传统抗反转录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了PIs。因而人们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具有起病隐匿以及早期诊断困难等特点,治疗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经基因编辑修饰的T淋巴细胞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并活化T淋巴细胞,发挥肿瘤杀伤作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血液肿瘤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在实体瘤领域也有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尽管CAR-T细胞治疗技术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但在实体瘤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将对CAR-T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包括目前CAR-T细胞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的靶点GPC3、AFP、MUC1、NKG2D等,CAR-T细胞治疗与溶瘤病毒,逐渐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合治疗,以及对以上靶点以及治疗方式的生物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回顾,并对CAR-T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进行汇总。为未来CAR-T细胞疗法在肝癌领域的临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免疫疗法,其主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T细胞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进而治疗疾病。该疗法在急性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中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尚处于临床前研究的初步阶段。本文主要就CAR-T治疗的免疫机制、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自身免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将具免疫原性的瘤细胞植入同系动物可诱发抗瘤反应,在人体内也观察到类似结果。已知,引起肿瘤排斥主要为T细胞。激活T细胞并使其发挥特异性抗瘤效应的基本物质是瘤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肿瘤抗原,是肿瘤免疫的研究中心。 1 肿瘤抗原识别与T细胞受体肿瘤免疫依懒抗原的识别。这种识别通过T细胞特异性受体来完成。T细胞受体(TCR)由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绝大多数为α和β,5%为γ和δ。每一亚单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modified T cells,CART cells)在B细胞系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突破,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选方案。其中以CD19为靶点的CART疗法由于效果显著、研究广泛,已成为多数临床研究机构开展基因修饰T细  相似文献   

10.
近来几种免疫治疗被批准正式用于临床治疗肿瘤,如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治疗前列腺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的单抗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2011年2篇报道采用基因工程组装的T细胞(CAR-T细胞)治疗晚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获得突破性进展,使肿瘤免疫治疗又进入新高潮.  相似文献   

11.
<正>免疫调节疗法极大地改善了晚期肿瘤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已经成为最具前景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由于其疗效卓越和方法创新,在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较成功的领域和研究的热点,并摘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  相似文献   

12.
<正>Th17细胞是新型CD4+辅助性T细胞亚群,以产生白细胞介素(IL)-17为主要特征,有别于传统Th1、Th2、Treg细胞分化途径,具有独特的分化和调节机制。Th17细胞参与机体防御胞外菌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个重要生理或病理进程。近年来Th17细胞在2型糖尿病肾病(T2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Th17细胞的分化调节及其在T2DN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1 Th17细胞的分化初始CD4+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不同条件下分化成不同亚型T细胞,执行不同的功能。当转化生长因子(TGF)-β单  相似文献   

13.
克罗恩病(CD)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策略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文在回顾和重新评估传统药物(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T细胞、黏附分子及其他细胞因子等新型生物学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LK1过表达对3T3细胞成瘤性的影响。方法:病毒感染法建立3T3-GFP及3T3-DLK1细胞系,集落形成实验检测DLK1过表达对3T3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将2×106 3T3、3T3-GFP和3T3-DLK1细胞分别注入裸鼠肩部皮下,测量所形成肿瘤大小以检测DLK1对成瘤性的影响。结果:DLK1过表达使3T3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受到抑制;3T3细胞形成集落数为(87.67±6.51)个/孔,3T3-GFP细胞形成集落数为(83.00±6.08)个/孔,3T3-DL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24.00±2.65)个/孔;3T3-DLK1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的瘤块显著小于对照组,3T3细胞、3T3-GFP细胞和3T3-DLK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瘤块大小分别为(1 111.0±327.4)mm3、(705.9±415.3)mm3和(79.91±19.32)mm3(P<0.05)。结论:DLK1过表达抑制3T3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DLK1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在调节性T(Treg)细胞组成性高表达.自身免疫炎症过程中GITR的表达增加,参与调节Treg细胞活性并进一步诱导效应T细胞活化.GITR配体(GITRL)使GITR活化后导致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下降.另外,GITR与多种细胞的凋亡相关,但GITR信...  相似文献   

16.
CD4 T细胞按照分化和功能特征分为辅助性T细胞1(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Treg)。Th1细胞主要分泌γ干扰素(IFN-γ)、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在抗细胞内感染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h2型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10和IL-13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I、III期直肠癌单纯新辅助化疗对肿瘤标记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分析我院31例II、III期直肠癌单纯新辅助化疗患者数据,并在化疗前后给予监测肿瘤标记物及免疫功能。 结果本组31例患者前后对比肿瘤标志物CEA(P=0.049)、CA242(P=0.048)有显著性差异;而CA199未见显著性差异(P=0.252)。免疫功能中仅B细胞有显著性差异(P=0.044),其余总T细胞、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4/CD8、自然杀伤细胞、调节性T细胞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显著降低II、III期直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242;而对细胞免疫功能无影响,仅降低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胃癌移植瘤免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能否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并预防其发生。方法 联合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及白介素 4(IL 4)直接从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出DC ;以SGC -790 1细胞的肿瘤抗原粗提物刺激DC使其激活同源的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建立裸鼠SGC -790 1细胞移植瘤模型 ;DC诱导的CTL治疗裸鼠SGC -790 1细胞移植瘤 ,观察移植瘤生长 ;DC诱导的CTL预防性治疗裸鼠 ,观察随后接种的SGC -790 1细胞移植瘤发生情况。结果 DC诱导的CTL不仅能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并能预防其发生。结论 经肿瘤抗原激活的DC作为一新概念上的抗肿瘤疫苗有可能在治疗肿瘤及预防其术后复发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C)与NC I-H460细胞融合体诱导的抗肿瘤作用。方法(1)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并与NC I-H460细胞融合。设融合细胞(FC)组、冲击细胞(PC)组及T细胞(TC)组,分别以融合细胞活化的T细胞、抗原冲击DC活化的T细胞及未活化T细胞为效应细胞,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3种效应细胞对NC I-H460细胞的杀伤作用。(2)皮下注射NC I-H460细胞制备荷瘤裸鼠,将1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FC组、PC组及TC组,每组6只,接种上述3种T细胞,比较3组裸鼠肿瘤体积和重量。结果(1)对NC I-H460细胞的杀伤率,FC组为43.54%,PC组26.57%,TC组3.25%,3组杀伤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7,P<0.05)。(2)FC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PC组和TC组。FC组肿瘤重量为(1 129±123)mg,PC组为(1 709±160)mg,TC组为(3 344±288)mg,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5,P<0.01)。结论DC与NC I-H460细胞融合体可有效诱导抗肿瘤免疫,作用优于细胞抗原冲击的DC。  相似文献   

20.
王新乐  袁飞  吴显宁  徐美青 《临床肺科杂志》2020,25(7):1021-1026,1036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各免疫细胞比率,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69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reg、TIL、MDSC等免疫细胞比率,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CD~+_4 T细胞、CD~+_8 T细胞比率、Treg占总T细胞及Treg细胞占总CD~+_4 T细胞比率、TIL细胞比率、M-MDSC细胞比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 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G-MDSC占总细胞比值与癌旁组织结果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占总T细胞的比率、TIL细胞、G-MDSC细胞、M-MDSC细胞、Macrophages细胞、CD163+Macrophages(M2)细胞比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肿瘤大小以及肿瘤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占总CD~+_4 T细胞的比值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肿瘤大小以及肿瘤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SLC患者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占总CD~+_4 T细胞的比值与患者性别、年龄有关,其中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大于等于60岁患者高于小于60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各免疫细胞共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促进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