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8例因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死亡两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既往冠心病史、入院时心率、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病变血管支数、发病至行IABP术时间、TIMI血流、罪犯血管14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死亡率为47.06%,所有危险因素中,罪犯血管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其余危险因素均未影响预后(P0.05)。罪犯血管组间比较显示,前降支与其他罪犯血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047,95%CI 0.004~0.547,P=0.015)。结论罪犯血管是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前降支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可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左主干、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未能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由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n=46)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随访出院患者至2018年5月,统计其生存率,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院内死亡19例,死亡率4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是应用IABP治疗的AMI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27例出院患者3年生存率62.96%,平均生存时间为(29.15±8.39)月,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院外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对于高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TIMI低级别患者应加强监护,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并应用IABP辅助急诊PCI治疗的STEMI合并CS的79例老年患者,同期选择未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STEMI合并CS的75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的变化以及随访30 d时的病死率,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组的生存情况。结果:入选的154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69.4±9.3)岁,入院平均动脉压为(58.9±13.5)mmHg。两组间术前平均动脉压、CK-MB值、cTnI值、血肌酐、氧和指数、血肌酐、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术后CK-MB和cTnI峰值、心电图ST段回落、完全血管化比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再发心肌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d时,死亡31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辅助PCI治疗老年ASTEM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CS有助于改善短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但IABP组患者基础心功能差,短期病死率高。因此需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IABP辅助治疗老年ASTEMI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血栓抽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PCI,试验组患者于PCI中予以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 h 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PCI前及PCI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PCI后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后1 h试验组患者TMPG优于对照组,c TFC少于对照组(P0.05)。PCI前两组患者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LVEDD短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PCI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血栓抽吸可有效改善老年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vs(30.26±5.48)%,(44.69±5.02)%vs(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中的疗效及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AMI合并CS急诊置入IABP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9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3例(21.6%)和存活组228例(78.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死亡患者年龄[(75.3±11.6)岁比(67.5±12.2)岁,P0.001],糖尿病(63.5%比34.6%,P0.001)、既往PCI史(4.8%比0.4%,P=0.033)、心房颤动(11.1%比0.9%,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74.6%比19.7%,P0.001)、左主干病变(15.9%比1.3%,P0.001)、血小板减少(4.8%比0.9%,P=0.017)比例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11.18±3.63)h比(4.74±1.91)h,P0.00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FMC-to-B时间(OR 2.291,95%CI 1.712~3.067,P0.001)、LVEF(OR 0.909,95%CI 0.854~0.967,P=0.003)和PCI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OR28.329,95%CI 6.752~118.864,P0.001)为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ABP是对AMI合并CS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机械循环辅助救治手段,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Ⅱ级、LVEF以及FMC-to-B时间是预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左西孟旦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合并CS的AMI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左西孟旦(左西孟旦+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0例,于用药前、用药12、24 h、3、7 d时行PICCO监测。比较两组临床生化资料、治疗前后PICCO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左西孟旦组心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心功能指数(CFI)和全心射血分数(GEF)明显升高,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显著降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时间、心内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CCU)住院日及因血流动力学恶化而增加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与治疗前比较,左西孟旦组治疗后24 h谷丙转氨酸(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清肌酐(Scr)略有升高,血压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可实时、全面、有效、准确地监测合并CS的AMI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应用左西孟旦有助于早期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脏功能,减少CCU住院时间及IABP使用时间,对肝肾功能损伤及血压影响较轻,应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因AMI并发CS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57例)、非高血压病组(4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再发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死亡、卒中及全因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组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33.3%比14.0%,P=0.027)、卒中史比例(24.6%比2.3%,P=0.002)均大于非高血压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高血压病组相比,高血压病组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卒中比例、全因死亡率及总MACCE发生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与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高血压病对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预后的影响不显著,但仍需对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监护,警惕出血事件和MAC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对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成人监护室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6例高危冠心病行CABG且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时间将其分为:术前置入组(n=48)和术中、术后置入组(n=88),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花费、住院死亡率等围术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吸烟比例、术前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比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术中搭桥的桥血管数目及是否行体外循环患者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45.3±22.1)h vs.(76.1±25.3)h]、机械通气时间[(48.8±16.2)h vs.(71.3±29.3)h]及ICU停留时间[(65.2±15.2)h vs.(98.2±19.6)h]均明显短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P0.05),且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平均住院花费[(13.2±7.8)万元vs.(18.6±9.2)万元]明显低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置入IABP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术中、术后置入IABP患者(8.3%vs.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拟行CABG,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是安全和有效的,其能够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缩短ICU停留时间,且具有相对较少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行直接PCI治疗的老年患者108例,年龄60~75岁。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行单纯PCI术;联合组40例,血栓抽吸联合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校正TIMI帧数(CTFC)以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1)两组间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联合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3级率、术后90 min ST段回落50%的比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而术后无复流率、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3)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心绞痛再次住院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有效减轻老年急性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负荷,明显改善PCI术后心肌组织微循环的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2例 AMI 合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 IABP 辅助治疗分为两组:IABP 组(42例,在 IABP 辅助下行 PCI 治疗)和常规 PCI 组(40例,仅采用常规 PCI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稳定至 PCI 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组比较,IABP 组治疗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80.3±16.2)mmHg比(88.4±12.5)mmHg,舒张压:(55.4±10.2)mmHg 比(60.0±10.5)mmHg],心率显著降低[(92.4±26.1)次/min 比(80.5±18.5)次/min],P 均<0.05;尿量显著增多[(30.2±8.3)ml/h 比(40.3±9.4)ml/h](P =0.001);IABP 组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72.5%比83.3%),死亡率显著降低(27.5%比16.7%),血流动力学稳定至 PCI 时间[(10.1±8.1)h 比(5.0±2.5)h]及住院时间[(18.4±6.2)d 比(13.5±4.2)d]均显著缩短(P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AMI 合并泵衰竭有助于提高 PCI 治疗的成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增加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时机和流程。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诊断为AMI合并CS的患者,依次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治疗,置入IABP、ECMO等治疗,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策略分组。主要终点为药物治疗和器械辅助治疗的住院死亡率和出院30 d死亡率,次要终点为组织灌注和酸中毒的变化情况,以及器械辅助的并发症。结果 10例IABP联合ECMO患者死亡率为30.0%,显著低于置入IABP后需要增加升压药物治疗的患者(30.0%比87.0%,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患者出院30 d内无死亡发生。患者置入ECMO 6 h后血压和组织灌注明显改善,血乳酸水平由术前的(15.29±4.62)mmol/L下降到(4.51±1.8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入12 h后血乳酸降至正常。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置入时机,采用IABP联合ECMO进行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可降低AMI合并CS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IABP,38例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于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收缩压、心率趋于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与非IA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住院生存时间优于非IABP组(RR=0.402,95%CI:0.175~0.921,P=0.031)。肢体缺血与出血的发生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住院生存时间,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30 d病死率。方法:纳入2011-03-2018-04在赤峰市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STEMI合并CS患者184例,其中100例患者直接行PCI治疗(对照组),84例患者应用IABP联合PCI治疗(IABP组)。观察患者预后,并分析30 d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IABP组中,78例患者PCI成功,PCI成功率为92.86%;IABP置入成功率100%,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1%∶62.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应用时机、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以上、吸烟、术前血钾异常、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是IABP辅助PCI治疗STEMI合并CS患者30 d病死的高危因素。结论:IABP可以降低STEMI合并CS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患者30 d病死率与PCI术后应用时机、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以上、吸烟、术前血钾异常、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CK-MB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IABP辅助行PCI的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97例,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62例)和死亡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住院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97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4.7)岁,入院时平均动脉压(53.3±14.6)mmHg(1 mmHg=0.133 kPa)。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酸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存活组患者年龄、2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均P0.05)。IABP置入前后,存活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的升高水平显著大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升高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罪犯血管在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完全血管化,TIMI血流Ⅲ级,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罪犯血管在左主干比例、术后24 h CK-MB值、术后24 h cTnI值显著小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T段回落50%比例显著大于死亡组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急性肾损伤、床旁血滤、有创机械通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IABP辅助PCI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死亡组患者表现为高龄、合并2型糖尿病及陈旧性心肌梗死,且存在较高的再发心肌梗死、急性肾损伤等住院不良事件,对该类患者应强化院内监护,警惕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