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分别对400例60岁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入院时及出院时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对8名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个别访谈.结果 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知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临床医务工作者因不同原因缺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文化程度、年龄及月收入是影响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点加强教育程度低、月收入低的老年人及高龄老人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力度;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加强对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可以定义为"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微结构损伤为特征,并最终导致骨脆性增加及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疾病".由于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造成的主要公共健康危害,因此诊断指标应该是那些可以预测骨折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病理变化,这种病变最终将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的发生。骨密度测定是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指标。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样还受到年龄及衰老、脆性骨折史及骨折家族史、皮质激素应用、低体重指数、跌倒、饮食异常、吸烟、过量饮酒和某些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依赖或独立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亚洲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及其所致的骨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亚洲人口众多,这也使之拥有老龄人口最多,因此在亚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很高。1990年全世界约26%的髋骨骨折发生在亚洲,预计至2025年,该比例会升至37%,2050年则可高达45%。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预防措施。考虑到亚洲地域、经济及政治、宗教等差异,骨质疏松的大规模筛查不仅花费巨大,其效果也有待确定[1],故可以考虑采取一些简单、经济且有效的方法。本文将首先分析亚洲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然后提出一些方便可行的措施,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骨科住院治疗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60岁)107例,男12例,女95例,并对性别、骨折原因、骨折时间、骨折部位、药物治疗、运动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年内再骨折13例(12.2%);15年再骨折67例(62.6%);5年及以上再骨折27例(25.2%)。107例患者中脊柱骨折84例(78.5%),髋部骨折19例(17.8%),其他部位骨折4例(3.7%);遵医嘱药物治疗11例(10.3%);每周运动≥3次13例(12.1%)。结论 60岁以上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以椎体骨折为主,5年内再骨折发生率为74.8%,绝大部分患者未能遵医嘱药物治疗或适当运动,应加强防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骨折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一、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亿。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Morgan报道,妇女每10年平均骨量丢失10%,男性每10年骨量丢失5~7%。全球大约有2亿人口罹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后果是导致骨折。美国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妇女每增龄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加一倍。欧洲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髋部骨折达48万5千余人。美国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治疗者40万人,另有250万人需接受门…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是一个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系统性骨疾病,骨质疏松是世界性的疾病,其患病率因种族及地区不同而不同.罹患骨质疏松的危险因子较多,增龄和绝经是重要的危险因子.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骨折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和种族明显不同.文中就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危险因子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率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愈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恢复、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对于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对骨折愈合有影响在临床上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提高骨密度、缓解骨折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积极作用,但也有学者则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但对骨折愈合无影响,甚至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本文对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并分析石河子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概率值。方法选择6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64例,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计算出该患者未来10年主要部位(脊柱、前臂和肱骨近端)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概率和髋部骨折(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的概率。结果石河子地区老年人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分别为:5.8±2.7和2.7±1.8;其中,不同年龄组老年人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整体比较,6个年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比较,女性均大于男性(P<0.05);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髋部骨折概率值比较,7074岁和8074岁和8084岁的女性大于男性(P<0.05);6084岁的女性大于男性(P<0.05);6064岁年龄组平均风险因子个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558和0.645,P<0.01,两者存在着正相关,7064岁年龄组平均风险因子个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558和0.645,P<0.01,两者存在着正相关,7074岁年龄组体质指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385和-0.597,P<0.01,两者存在负相关。结论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能够有效地预测本地区老年人未来10年骨折发生的概率,石河子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风险概率值与国外老年人群相比,主要部位骨折的概率值和髋部骨折的概率值都偏低。风险因子个数与体质指数和骨折概率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中老年人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骨碱性磷酸酶(β-ALP)、骨钙素(BGP)、血清Ⅰ型胶原蛋白末端(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为骨质疏松骨折提供准确的预警值。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患者85例,其中骨质疏松非骨折患者20例纳入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65例纳入骨折组。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27例纳入正常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水平观测指标水平差异确定各检测指标在骨质疏松发生中的特异性。同时将骨折组各项指标值80%中间截断区的中点设定为各部位发生骨折的预警阈值。结果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腰椎(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股骨大转子(TROCH)、桡骨远端(RADIUS)的BMD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BG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BMD预警值:桡骨为(0.267±0.111)g/cm~2;股骨颈为(0.570±0.119)g/cm~2;腰椎为(0.714±0.107)g/cm~2。其他骨生化指标预警值:BGP为(5.75±5.43)ng/ml、CTX为(0.47±0.39)ng/ml、B-ALP为(34.05±13.33)U/L。结论检测中老年人BMD及ALP、BGP、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反映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状况,预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症及其所致的脆性骨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预期寿命,而且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重点介绍了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是以骨矿质含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骨矿物量与年龄呈负相关[1].骨脆性增加致使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有报道50%妇女和20%男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OPF.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骨质疏松与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相似文献   

14.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椎体骨折的正确诊断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至关重要。但目前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本文就不同诊断方法及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脊柱相关参数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7月-2020年7月于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36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脊柱电子测量仪,分别测量患者直立位、前屈位、后仰位、负重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曲度及脊柱椎间夹角(包括胸段脊柱T7/8夹角),并使用双能X线骨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幼年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相的动态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方法通过建立老年SD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动物模型,将体外培养幼年SD雄性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部位,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相的移植标本bFGF、bFGF mRNA的表达,并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作图像分析. 结果实验组bFGF在7 d左右可见阳性细胞,14 d有分泌高峰,其阳性单位值达384.65±8.60,其中以软骨细胞中阳性表达最强,21 d分泌量开始下降为286.24±2.30,56 d后完全消失;对照组未见明显分泌高峰,21 d时分泌值最高,仅达到125.33±4.50. 结论 bF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促进骨折部位建立良好的血液循环具有积极意义,可促进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OVCFs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腰椎骨密度、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代谢指标、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入路、麻醉方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情况。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得出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7例老年OVCFs患者中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4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吸烟史、术中骨水泥使用剂量、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病程、手术入路、麻醉方式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OP)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福州市374名社区中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应用修订中文版<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问卷>、<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膳食钙饮食行为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体力活动问卷>进行资料收集.结果 调查对象OP知识得分指标50.4%;食钙行动的主要障碍是"含钙食物贵"、"没办法做到总是吃含钙量高的饮食"和"改变饮食习惯难".锻炼行动的主要障碍是"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合进行锻炼"、"锻炼占用时间";29.7%调查对象达到合理锻炼量;27%居民每天食用至少1标准量乳类食品.结论 社区中老年人的OP防病意识、卫生保健知识及预防保健行为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方法以社区50-69岁绝经1年以上妇女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危险因素,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胸腰椎侧位X摄片分析椎体骨折,结合病史问询调查骨折发生。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和绝经年限的延长而上升,尤其是绝经后的15-2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至少有一处以上骨折的绝经后妇女较无骨折妇女的年龄大、绝经年龄早、绝经年限长、生育次数多、哺乳月份长(P<0.01)。结论绝经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骨折高危人群的筛选指标以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当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较常用的方法,其具有迅速缓解疼痛、改变脊柱畸形和损伤小等特点,但邻近椎体骨折是常见合并症之一,发生率较高。本文就其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