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菌群作为机体“第二基因组”,影响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人为改变肠道菌群组分可能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途径。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在机体中参与了各种代谢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偏重于高脂肪、高蛋白,导致了肥胖以及"三高"等代谢性疾病,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得广泛关注。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针对此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正逐渐成为糖尿病(DM)第一大国,2013年有关我国DM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DM患者已达到1.139亿[1],中国疾控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成年人中,DM的总体患病率估计为10.9%,而DM的前驱患病率为35.7%;保守估计中国DM人数达到1.5亿[2]。糖尿病肾脏病(DKD)是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2016年有关我国慢性肾脏病(CKD)病因统计结果显示[3],我国DKD比例(1.23%)已经高于肾小球肾炎(0.91%),  相似文献   

4.
T1DM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改变肠壁通透性及免疫功能参与了T1DM的进程.使用一些抗生素或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延缓T1DM的发展,为研究T1DM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5.
6.
<正>在人体的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万亿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即肠道菌群。在婴儿时期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有以下几种,生产方式、婴儿喂养方式、住院接受医疗的情况(包括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早熟[1]。从婴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就与宿主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宿主与肠道菌群以一种相互依赖的方式协同进化存在,宿主为肠道菌群的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独一无二的居住环境,肠道菌群为宿主提供一些宿主  相似文献   

7.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水果和蔬菜等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在诸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改善和防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是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常见的糖基配体有葡萄糖基、鼠李糖基、新橙皮糖基和芸香糖基,因此,糖基数目及其链接的位置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生物活性。与此同时,黄酮类化合物进入体内之后,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它们的代谢和生物活性。该文重点综述糖基化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内吸收、与肠道菌群互相作用、生物活性及其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与健康人不同,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干预宿主营养及能量的吸收利用,促进脂肪的合成及存储,引发慢性低度炎性反应等机制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展.多项针对肠道菌群的治疗措施在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中开展,表明饮食、运动及药物均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今后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单细胞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基因、出生方式、婴幼儿喂养模式、抗生素应用、卫生居住条件以及长期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塑造肠道菌群的组成.越来越多的动物和人体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通过宿主能量代谢、免疫系统及炎性反应等影响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干预肠道菌群有可能成为防治肥胖及糖尿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因素均有关,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启动,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进行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与1型糖尿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可通过改变肠壁通透性和宿主免疫系统影响发病.肠道菌群、宿主免疫及1型糖尿病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研究肠道菌群可为1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DM微血管病变在高血糖刺激下损伤微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累及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肠道菌群影响机体物质代谢、能量吸收等,参与DM微血管病变。补充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可能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影响DM微血管病变进展。本文综述肠道菌群与DM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最近的数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自身免疫系统和影响肠道屏障完整性,在T1DM发病中具有致病作用。对肠道菌群在T1DM发生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可能有助于制定新的干预策略,降低T1DM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生发展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及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为糖尿病合并MAFLD的防治提供了的新思路。方法 21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6只)和糖尿病合并MAFLD组(15只),分别在糖尿病组小鼠和糖尿病合并MAFLD组小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35d和63d后,对两组小鼠血糖、血脂、肝功能、胰岛素、肝脏脂蛋白脂肪酶(LP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水平以及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并观察糖尿病合并MAFLD组小鼠肝脏HE染色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变化情况。将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15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7例)和糖尿病合并MAFLD组(8例),后者又分为肥胖型(BMI>30kg/m2)4例和非肥胖型(BMI8.5~22.9kg/m2)4例,对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菌群的宏基因检测。结果 与糖尿病组小鼠相比,糖尿病合并MAFLD组小鼠的血脂、肝功能及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肝脏LPl和Fasn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l和Fasn组间比较...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被证实与多系统疾病息息相关,经调整肠道菌群体系以达到预防、缓解或治愈疾病也成为目前研究热点。随着中药活性成分的明确及对其药理作用的不断研究,肠道菌群被发现与中药药效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肠道菌群与中药的相互作用进行阐述,总结肠道菌群对中药化合物的转化、中药化合物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及二者间作用模式,为临床经中药改变肠道菌群从而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炎症反应等。肠道细菌可以影响机体糖类及能量的吸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为细菌内毒素的入侵提供了“通道”,诱发低度炎症及胰岛素抵抗;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能够调节肠道渗透性和血浆脂多糖的水平;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及影响胆汁酸的代谢。  相似文献   

16.
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两者共同进化,以维持肠道健康.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平衡的破坏,导致肠黏膜免疫相关疾病发生.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影响人体免疫系统.该文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人体肠道免疫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不良的母婴结局,且发病机制目前暂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肠道内某些特殊菌群的异常变化及肠道菌群失调,使宿主体内代谢发生紊乱可能促使疾病的发生.本文从妊娠期糖尿病的肠道菌群改变、可能潜在的机制等方面进行回顾及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希望对妊娠期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数据显示,GDM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容易导致妊娠不良结局,同时对于肠道菌群在妊娠期改变是否相关具有多种研究,因此,本次研究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及其后代肠道菌群的改变进行分析,同时对孕早期益生菌的补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率,致使国家的医疗成本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全身性疾病之间存在关联.众所周知,生活方式、脂肪和高糖食物摄入的增加以及宿主基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T2DM).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肥胖、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证据表明,在宿主的营养、免疫和代谢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肠道菌群不仅可以通过调节宿主脂肪吸收存储相关的基因,影响后者的能量平衡,更重要的是其结构失调导致宿主循环系统中内毒素增加,诱发慢性、低水平炎症,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已得到初步证明,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很可能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1],但是究竟是如何联系的呢?我们对此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