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结果分为对照组(n=81)和观察组(n=99)。对照组PSQI总分<8分,观察组PSQI总分≥8分。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抑郁症病程、学历背景、婚姻状态等)、负性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评估,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5.00%;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的性别、学历背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的年龄、抑郁症病程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睡眠障碍组的HAMD评分、HAMA评分高于无睡眠障碍组,SSRS评分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抑郁症病程、HAMD评分、HAMA评分、SSRS评分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质水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症状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52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层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神经质的调节作用。结果回归模型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预测了抑郁的严重程度(B=0.71,t=16.08,P<0.001)。神经质(B=0.39,t=6.61,P<0.001)与负性生活事件(B=0.25,t=4.04,P<0.001)对焦虑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和神经质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B=1.12,t=2.08,P=0.038)。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加重了抑郁的严重程度;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之间起调节作用,高神经质的抑郁症患者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更易表现出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伴临床可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clinical possibl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cpRBD)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德国版RBD筛查量表(RBDSQ)及相关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调查110例中国PD患者cpRBD的发生情况及与患者人口学资料,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抑郁症状、便秘、自主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等)及主要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异动症)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36.4%)PD患者伴发cpRBD。与不伴cpRBD的PD患者相比,伴cpRBD的PD患者中男性更多,非运动症状问卷筛查量表(NMSQ)评分及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更高,嗅觉减退、慢性便秘及抑郁症状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运动亚型及主要运动并发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3.541, 95%CI 1.269~9.877,P=0.016)、抑郁症状(OR=5.365, 95%CI 1.161~11.470,P=0.027)、高SCOPA-AUT评分(OR=1.098, 95%CI 1.005~1.200,P=0.038)是PD患者伴发cpRB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伴发cpRBD的PD患者以男性多见,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严重。抑郁症状和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累与PD患者RB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采用局部一致性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伴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患者分别较健康正常人和不伴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患者基础状态下的特征性脑功能改变。方法纳入4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根据睡眠情况将抑郁障碍患者分为伴睡眠障碍组(21例)和不伴睡眠障碍组(21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评估睡眠质量。在Matlab平台上应用SPM5依次进行时间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去线性漂移、滤波平滑的预处理,应用REST 1.8分别对伴睡眠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和伴睡眠障碍组与不伴睡眠障碍组被试者脑区局部一致性进行双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伴睡眠障碍组左枕中回(t=3.828 3,P<0.01)、右颞中回(t=3.486 7,P<0.01)、右额叶运动区(t=3.844 2,P<0.01)局部一致性升高,左顶下回(t=-3.611 2,P<0.01)、右缘上回(t=-3.817 8,P<0.01)、左眶部额下回(t=-3.636 1,P<0.01)、右梭状回(t=-3.999 6,P<0.01)、左颞下回(t=-3.475 1,P<0.01)、左小脑后叶(t=-4.390 4,P<0.01)局部一致性降低。(2)与不伴睡眠障碍组相比,伴睡眠障碍组右小脑后叶(t=3.597 5,P<0.01)、右岛盖部额下回(t=3.966 8,P<0.01)、右额叶运动区(t=3.641 7,P<0.05)局部一致性升高,左顶下回(t=-3.390 9,P<0.01)、左颞中回(t=-4.819 9,P<0.01)、右颞下回(t=-4.045 5,P<0.01)、右小脑前叶(t=-4.268 8,P<0.01)局部一致性降低。结论伴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状态下存在广泛脑功能异常,如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小脑,这些脑区的异常活动可能是伴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重性抑郁症与心境恶劣障碍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观察重性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改变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选择2004-01/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精神科、神经内科门诊、第三住院部的精神科住院患者,以及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住院的重性抑郁症患者30例和心境恶劣障碍患者30例。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3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和30例心境恶劣障碍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差异有完全显著性(P=0.000);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因子分值及艾森克问卷的神经量表分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患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差异存在显著性。③重性抑郁症患者组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艾森克问卷的内外向量表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的迟缓因子分呈正相关(r=0.0411,0.426,P=0.024,0.019);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和焦虑因子分及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呈正相关(r=0.474,0.416,0.426,P=0.015,0.022,0.019);促甲状腺激素与正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呈正相关(r=0.433,P=0.017)。心境恶劣障碍组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认知障碍因子分呈负相关(r=-0.509,P=0.004);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及迟缓因子分呈正相关(r=0.396,0.420,0.367,P=0.042,0.021,0.046)。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促进了抑郁发作,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可预测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老年抑郁症表现以不典型抑郁多见,且患者很少就诊或在综合医院就诊,给老年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带来很大困难。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恢复期患者的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特点。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系。对象:收集2004-11/2005-10于北京安定医院老年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恢复期患者为抑郁症组。纳入标准:①发病年龄≥60岁;②符合DSM-Ⅳ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③处于疾病恢复期,老年抑郁量表(GDS)≤10;④受试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导致的抑郁障碍如物质滥用导致的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等;②严重或不稳定的躯体疾病患者,如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疾病、癫痫、内分泌疾病等。发放问卷104份,96份问卷有效,入组患者中男37例,女59例;年龄60~87岁,平均(68±6)岁。病程为0.3~11年,平均1.2年。选择同期北京市某普通社区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无精神障碍;③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同抑郁症组。正常老年人于社区居委会在培训员的协助下当日完成自评量表,发放问卷110份,100份问卷有效。入组受试者中男44名,女56名;年龄60~84岁,平均(67±5)岁。两组受试对象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及婚姻情况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对96名抑郁症组老年抑郁症恢复期患者及100名对照组普通社区老年人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定。主要观察指标: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评分。结果:196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没有无效问卷。抑郁组患者积极应对方式低于对照组(P<0.05),消极应对方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对象客观支持分差异无显著性。抑郁组患者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正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老年抑郁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与不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376例抑郁症患者,根据睡眠情况分为伴睡眠障碍组(258例)和不伴睡眠障碍组(118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其执行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其抑郁症状。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伴睡眠障碍组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得分[分别为(2.05±1.91)分、(57.47±17.54)分、(44.05±21.46)分]均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分别为(2.75±1.99)分、(62.42±16.20)分、(49.28±20.90)分],错误应答数和持续性应答数[分别为(68.16±21.34)分、(51.08±30.21)分]均高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分别为(61.81±20.91)分、(44.50±21.01)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不伴睡眠障碍组,受教育年限为主要影响因子,在伴睡眠障碍组,年龄与受教育年限共同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睡眠障碍因子睡眠维持困难也对执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它与完成分类数呈正相关(P=0.041)、与正确应答百分比呈负相关(P=0.045)。结论与不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相比,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更为严重,年龄、受教育年限、睡眠障碍因子可能是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Lubben社会网络量表-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青岛市6家社区592名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592名老年人中,社会隔离者176名,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74,95%CI:2.685~42.434)、医疗负担重(OR=4.254,95%CI:1.307~13.849)、运动锻炼少(OR=2.587,95%CI:1.023~6.537)、缺乏社会参与(OR=16.872,95%CI:3.851~73.921)、老城区(OR=36.271,95%CI:2.718~84.063)、抑郁(OR=2.720,95%CI:1.110~6.662)、社会支持水平低(OR=12.008,95%CI:2.175~66.299)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较高,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管理,使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维持治疗过程中抑郁症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57例坚持服用抗抑郁剂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45例复发者设为复发组,未复发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问卷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防御方式问卷评定患者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状况及防御方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维持服用抗抑郁剂治疗复发率为28.66%;复发组女性构成比高,年龄偏高,家族史明显,伴精神病性症状、躯体化症状及焦虑症状更明显(P均〈0.01)。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防御方式问卷评分复发组正性刺激量、负性刺激量和总刺激量、客观支持、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维持服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症状复发者与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度、防御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国汉族人群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人格特征、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共入组抑郁障碍患者203例(87例男性,116例女性)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调查表(CECA),生活事件量表(LES)的调查。采用SPSS AMOS 2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理想:χ~2(6)=9.98,P=0.13,CFI=0.96,RMSEA=0.06。儿童期虐待对抑郁障碍的总体效应为0.446(标准系数估计值),直接效应0.316,通过人格特征的间接效应为0.130,人格特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与抑郁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人格特征对负性生活事件的直接效应为0.437,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障碍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首次分析了中国汉族人群中儿童期虐待、人格特征、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儿童期虐待直接或间接影响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