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98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分为栓塞组(n=40)、未栓塞组(n=58),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分析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使用左卡尼汀上对比(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使用阿司匹林、叶酸上对比(P>0.05)。两组患者在钙磷乘积、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上对比(P<0.05);两组在血磷、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上对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左卡尼汀使用情况、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栓塞与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未使用左卡尼汀、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龄53.2±15.1岁(15~87岁),透析龄6.2年(0.3~32)年。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56例(19.0%),无涤纶套导管235例(79.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占91.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占6.1%。年龄65岁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开始减少,导管使用率增加。无涤纶套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感染发生率为0.52/1 000导管日。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主要以左桡动脉-头静脉为主(75.4%),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结论:首次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以无涤纶套导管为主,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主。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且感染发生率较低。动静脉内瘘部位以左侧桡动脉-头静脉为主,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  相似文献   

5.
《内科》2017,(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已成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越来越受到关注,血管通路狭窄和栓塞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动静脉内瘘狭窄和栓塞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进行综述,旨为临床上能更好地防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使患者能顺利进行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心室形态学及舒张、收缩功能.方法 入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尿毒症组),正常人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多项指标对比分析尿毒症组左心室形态学改变、左心室重构类型;分析左心窒舒张和收缩功能变化,并对舒张功能异常进行分级;评价左心窜收缩及舒张的同步性.结果 尿毒症组的室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容积比值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构型以向心型肥厚为主(占50.0%),其次为向心型重构和偏心型肥厚(各占17.5%).尿毒症组的各项舒张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功能异常以松弛功能受损类型居多(占85.0%),其中38.2%伴有左心室充盈压升高.尿毒症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张不同步指标尿毒症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心室肥厚、心肌质量增加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是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心肌损害最突出的特征,舒张功能异常的出现早于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肾脏病血液净化科2011-2012年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38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利用超声稀释法检测内瘘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利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内瘘侧头静脉及桡动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量,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随访观察18~30个月。结果:内瘘血流量600ml/min患者34例,内瘘血流量600ml/min患者104例,不同内瘘血流量患者内瘘功能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年龄、血清胆固醇水平、内瘘侧头静脉和桡动脉直径是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性别、甲状旁腺激素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普遍存在左心室肥厚,而内瘘流量与心功能之间尚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发生变化。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是否有心力衰竭(心衰)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30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且以左心为主:心衰组左室肥厚发生率高于非心衰组。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除左室后壁厚度外,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左房内径均升高,射血分数降低(P均〈0.01);非心衰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左房内径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无论是否出现心衰,均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损害,以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变化为主要表现,应定期监测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临床护理干预结局。方法该研究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后,先给予两组患者血管通路,予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化动静脉内瘘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临床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研究组内瘘成熟时间(6.2±0.4)周,对照组内瘘成熟时间(7.8±0.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14,P=0.000)。研究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对比更少,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综合临床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发生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老年透析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结果 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有低血压14例(46.7%)、维护不当4例(13.3%)、穿刺处出血/血肿3例(10.0%)和慢性失功9例(30.0%).结论 低血压、维护不当、穿刺处出血/血肿和慢性失功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通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流量、穿刺疼痛感、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和并发症。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较为理想的穿刺法,可以有效的保护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之寿命延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半永久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71例,其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内瘘组),使用颈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导管组),并选取3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内瘘组、导管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透析期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内瘘组、导管组透析前、透析3个月、12个月的血清CRP均显著增高(P0.05)。内瘘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稍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管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随访期间导管组7例患者静脉插管局部感染,8例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4例血流不畅。内瘘组、导管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完成随访。根据随访前和12个月后的颈动脉血管彩超记录,内瘘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导管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半永久导管较自体动静脉内瘘更易加重微炎症状态,且导管长期使用会引起血管功能降低,引起颈动脉中膜增厚,斑块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其中27例采用自体动静脉瘘,9例因自身血管条件限制,不能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采用人工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静脉内瘘的功能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6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26例(7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专项预见性干预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科首次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85例,随机分为预见性干预组(43例)及对照组(42例),预见性干预组另行专项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围术期功能锻炼、采用弹力包扎预防出血、预防假性动脉瘤形成、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结果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预见性干预组的内瘘闭塞、动脉瘤样扩张、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总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专项预见性干预可以明确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各种上肢动静脉内瘘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高位组(前臂上端及肘窝处)26例,腕部标准组2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内瘘血流量差异显著(P<0.05).高位组内瘘闭塞2例,标准组内瘘闭塞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7.69%和6.67%(P>0.05).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延长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的使用寿命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为42例尿毒症患者进行了内瘘吻合术,采用精心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收集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透析前的C反应蛋白等生物化学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等,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功能及肥厚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36例患者中有24例颈动脉斑块阳性,阳性率为67%.颈动脉斑块阳性组患者年龄、透析时间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斑块阴性组(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斑块阴性组(P<0.05).斑块阳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及反映左心室肥厚的指标如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斑块阴性组.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动脉硬化的治疗有可能预防和逆转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8.
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透患者安全、有效进行血透的必备条件。临床上有很多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或经过多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而无法再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深静脉留置带有涤纶环的双腔导管,有效解决了这部分  相似文献   

19.
53例老年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53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资料。认为虽然老年是不可否认的高危因素,但血液透析疗效肯定,故早期接受血透治疗为宜。心血管疾病及感染是老年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因素。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障老年患者长期透析的必备条件,应用钛环作动静脉内瘘对老年患者较适宜。此外,合理的营养是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早期护理干预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同样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在内瘘术前3d护理,观察组在术前3个月开始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闭塞率、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4%,对照组为24.9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