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老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OCP)心肌损伤患者血清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传统的心肌受损标志物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c Tn 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变化及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低,探讨H-FABP在老年AOCP心肌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老年AOCP患者为观察组,另选8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每位患者的静脉血,取血清进行H-FABP、Myo、CK-MB及c Tn I的检测,随后对两组H-FABP、Myo、CK-MB及c Tn I四项指标情况、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AOCP患者血清中HFABP、Myo、CK-MB以及c Tn I四项指标的水平在不同时间段(3 h,3~8 h,8且≤12 h及12 h以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老年AOCP患者在中毒后的早期(3 h和3~8 h),H-FABP和Myo对AOCP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均高于CK-MB和c Tn I(P0.05),H-FABP对老年AOCP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度略高于Myo(P0.05)。H-FABP和c Tn I对AOCP患者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均高于CK-MB和Myo(P0.05)。结论 HFABP作为一种新型心肌损伤生化指标,在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迅速明确的诊断及及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1〕。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心肌坏死情况下早期迅速释放,已有研究表明,HFABP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3 h即达到最高峰〔2〕,与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相比,升高时间更早〔3〕,表明H-FABP对诊断AMI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含量丰富。具有组织特异性,心肌损伤后血浆中H-FABP水平变化有时间规律性,且血浆H-FABP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成正相关,故H-FABP可作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现就H-FABP的生理化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种小分子胞内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细胞生长、基因表达、离子通道的功能有关。细胞缺血损伤时,可发生胞内FABP渗漏。业已证实,脑梗死超早期可出现血清FABP水平增高。文章综述了FABP的生物学功能和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5.
6.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指标,受骨骼肌损害的影响极小,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有显著的特异性;敏感性高,能灵敏的反映心肌损伤;分子量小,是目前常用心肌标志物中最小,心肌损伤后入血早;血中浓度与梗死面积相关性好,可用以估测梗死面积;发病后血中清除快(24h),比其他标志物更适合用于再梗死的诊断。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3h)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对再灌注的判定也有肯定的意义,是一个优秀的心肌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7.
心肌损伤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磊  何奔 《心脏杂志》2007,19(1):107-110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作为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否成功(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术等)的检测指标。本文就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二尖瓣峰最大流速值(E)/A峰最大流速(A)将研究组患者分组,比较各组血清H-FAB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FAB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患者H-FABP水平明显升高(P0.05);E/A≤1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E/A1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H-FABP水平与LVEF和E/A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FABP水平明显增加,且早期显著升高;H-FABP水平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而明显升高,与E/A也有关。  相似文献   

9.
周彬  魏庆民 《心脏杂志》2012,24(6):763-766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新型心脏生化标志物,其心肌特异性强,在心肌细胞受损后可早期快速大量释放入外周血中,对于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均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K.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随访平均(12.3±3.4)(6~18)个月,观察CK-MB、H-FABP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间的差异。结果血清CK—MB、H—FABP对照组分别为(14.1±5.6)u/L、(3.8±2.1)μg/L,AMI组为(85.2±12.3)、(16.1±6.3)μg/L(均P〈0.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为(126.3±23.4)、(21.58±6.2)μg/L,未发生组为(65.7±10.8)、(13.6±4.8)μg/L(均P〈0.001)。结论CK-MB、H—FABP可预测AMI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80例稳定型心绞痛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液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心肌标记物( H-FABP、 CK-MB、 MYO等)检测水平,研究组患者不同心痛出现时间(>3h、≤3h),心肌标记物阳性检出率以及不同病变支数(单支、双支、多支) H-FABP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心肌标记物检测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研究组不同胸痛出现时间H-FABP指标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心肌标记物,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研究组多支病变患者H-FABP检测水平比单支和双支高,而双支又高于单支,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检测指标中,更有积极时效性,是客观判断患者病情的理想指标,检测其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评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胸痛6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并于入院1h内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入院即刻和术后3h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H-FABP,再灌注治疗后3h以心电图ST段回落≥50%为血流再通的评价指标。结果 65例AMI患者入院即刻H-FABP阳性率(87.69%)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h后H-FABP在ST段回降≥50%组与ST段回降<50%组中,酶峰值分别为(24.03±9.12)ng/ml与(32.57±1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测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心肌再灌注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较特异存在于心胍细胞胞质内的小分子蛋白,研究发现 H-FABP 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本文就 H-FABP 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对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病人心肌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28例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检测接诊后0 h、8 h、1 d、3 d、7 d及10 d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电图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清cTnI水平在接诊后1 d、7 d及10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CK及CK-MB在接诊后3 d及7 d时显著降低(P<0.05),而在10 d时此3项指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律异常/ST-T异常天数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能有效减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心肌损伤的程度,减少心电图异常的发生,但并不能缩短心肌损伤的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性修饰蛋白(IM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因急性胸痛6 h内入院、并最终明确诊断的患者92例,其中AMI患者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7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20例作为对照。于入院第一时间采集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T(cTnT)、H-FABP及IMA。测定结果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获得区分AMI与非AMI的最适界值点(Cut-off)值。结果 AMI组血清H-FABP和IMA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UAP组、SAP组血清H-FABP和IMA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和IM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和0.904,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2.6%和96.3%,显著高于cTnT的83.3 %和CK-MB的79.6%。H-FABP和IMA血清水平在Gensini积分≥40积分组明显高于20~40积分组和0~20积分组(P<0.05),H-FABP和IMA血清水平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H-FABP和IMA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H-FABP和IMA在AMI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 h以内(PCI术前),发病后9 h、12 h、24 h、48 h血浆H-FABP、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将AMI患者分为死亡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血浆H-FABP浓度为(35.13±5.7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6±1.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发病后4~6 h达高峰,12~24 h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并发症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各个时间点都高于无并发症组,而且峰值延迟、持续不降并有增高趋势.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是AMI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化标记物,对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AMI患者血浆H-FABP峰值延长甚至持续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后各种并发症对心肌细胞的持续损伤有关,H-FABP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其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肌的损害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5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分析其血清心肌酶值差异和心电图改变。结果血清心肌酶异常率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心电图改变者以ST-T改变为主,中毒越重,心电图改变越明显。结论中度、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有较高的心肌损害发生率,中毒越重,心肌损害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致死病因,它的早期预测及预防其进展,对它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心肌特异性,对于诊断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更适合于临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对于心肌损伤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