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簇集蛋白(clusterin, CLU),又称为载脂蛋白J,是一种新型脂肪因子。可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如心脏、胰腺、肾脏、脑、睾丸、前列腺等,并参与机体的脂质转运、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过程。与心血管疾病、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相关,并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提示CLU可能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CLU有可能成为上述疾病潜在的预测因子。本文就CLU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心血管疾病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各种新药、新技术、新疗法相继开发应用,心血管流行病学、影像学和基因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都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和循证医学的兴起,更开创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纪元。但是,由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高质量生存环境的依赖,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脂代谢紊乱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某些新技术在发展和普及的同时又带来一些更为棘手的新问题,如血管再狭… 相似文献
3.
肥胖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引言肥胖是指由于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目前,肥胖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的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人群中肥胖人数也逐年上升。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7000万肥胖病人。肥胖与多种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对临床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肥胖并发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肥胖并发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包括∶①肥胖和高血压均为带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一些病人可能同时具有肥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CK)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75例)和B组(75例).A组在出现心绞痛症状后实施药物治疗,B组在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5.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查阅1992~2006年有关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论著和综述,就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方面加以综述.结果 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具有相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等,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未来几十年是防治血栓疾病,减少心血管死亡的关键时期。简单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减少50%的致死率或致残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早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就已论及,如“心之官则思”等,而20世纪初国外经典精神病学教科书也有关于惊恐发作与二尖瓣脱垂的关系的论述。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而抑郁也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精神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2)
微小核糖核酸(mi RNAs)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RNA,通过和靶基因m RNA碱基配对引导沉默复合体(RISC)降解m RNA或阻碍其翻译,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增殖、分化等多个生命过程。mi RNA-126是一种内皮特异性mi RNA,在人类的心脏和内皮系统中高度表达。研究表明,mi RNA-126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多个过程,对诊断疾病和评价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mi RNA-126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较特异的存在于在心肌细胞质内。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H-FABP。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到血中。由于H-FABP目前在心血管疾病中,尤其在AMI的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近年来对其研究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11.
骨保护素(OPG)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无跨膜结构的可溶性糖蛋白,是由Simonst等首次发现的一个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OPG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诱导受体,OPG通过与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竞争性结合来阻断RANKL与RANK的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OC)的分化成熟并诱导OC的凋亡,OPG在骨形成和骨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OPG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现将OPG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做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病是我国女性首位的死亡原因;每5个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是心血管病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准确掌握女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趋势和发病特点将为心血管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刘慧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6):81-84
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数据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相关。许多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试验显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但是,即使经过强化的降脂治疗,很多患者仍有显著的复发风险,这说明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还存在其他的残留风险。学者们用载脂蛋白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估算这种残留风险。本文讨论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冠心病及卒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代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1(4):4-6
1 冠状动脉介入 1.1 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进展 1.1.1 无创性成像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然而冠脉造影结果表明,高达80%的患者冠脉造影正常.因此寻找新的可靠的无创筛选方法,用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情况,以降低冠脉造影的应用率,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CT和MRI的冠状动脉成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