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描述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相关维护知识的掌握现状及院外自我维护意愿。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郑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首次PICC置管老年患者75例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PICC置管维护知识标准得分为62.30±17.02,其中日常护理知识83.50±16.82、导管维护65.00±18.03、异常症状观察34.15±10.27;患者院外自我维护意愿得分2.40±0.44,显著高于问卷平均分2.00(t=4.563,P<0.01),说明大部分研究对象有院外自我进行PICC维护的意愿。结论 PICC置管老年肿瘤患者对PICC置管维护知识掌握较差,尤其是如何判断异常症状知识非常欠缺,多数患者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院外自我护理意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在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采用PICC置管的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PICC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及总体得分、置管时间及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95.00%vs 83.33%,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导管脱落、感染、血栓以及皮肤过敏等并发生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7%vs 33.33%,P0.05);观察组患者PICC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导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等自我管理能力及总体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且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应用规范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有利于延长置管时间,提高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化疗的67例首发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分为实验组31例,经PICC导管进行化疗;对照组36例,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4个周期后,测量并比较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局部皮肤、血管等状况。结果两组化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臂围增粗、皮色改变、自觉不适症状、疼痛和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穿刺点感染和皮温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没有影响,能够降低老年患者的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60例神经内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在患者入院时、置管前、中、后,出院前5个阶段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60例置管患者对PICC概念的了解由入院时的5%上升至置管后的100%,置管成功率100%,最长置管时间286d,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对神经内科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PICC维护网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出院后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于2018年7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PICC维护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患者,其中参照组使用常规门诊PICC维护措施,研究组与之不同,建立PICC维护网进行导管维护,在实验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在导管维护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在导管维护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无较大差异,在维护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且评分之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数据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要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PICC置管患者使用PICC维护网进行护理,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下,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将与血栓发生相关联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老年患者405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股静脉组46例,颈内静脉组40例,锁骨下静脉组319例。又根据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31例,非血栓组374例。对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5.0%vs 15.0%,19.6%,P<0.05,P<0.01)。血栓组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明显高于非血栓组(19.4%vs 6.4%,P<0.05)。结论老年患者通过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最低;静脉血栓史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同样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肢体肿胀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经PICC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置管情况[术中渗血量、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ICC患者肢体肿胀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患者PICC管理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渗血量小(P0.05)、置管时间短(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VAS得分低(P0.05);(2)观察组无肿胀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PICC管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PICC并发症均有效,且能改善患者PICC置管情况及PICC管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就是经由外周静脉将导管置入患者中心静脉的操作。PICC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创伤小,便于维护,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但PICC置管后会出现部分并发症,对护理人员开展PICC专项知识培训并对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因此本文调查了100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PICC置管成功率、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观察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使用PICC置管化疗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结直肠癌化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PICC置管化疗,对照组采用浅表静脉留置针法化疗,化疗期间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置管期间出现静脉炎、药物外渗、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感觉舒适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炎(X2=9.22,P<0.01)、药物外渗(X2=8.57,P<0.05)以及感染(X2=6.98,P<0.05)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舒适度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8.01,P<0.05)。 结论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采用PICC置管化疗可明显降低静脉炎、药物外渗、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296例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后是否发生UEDVT将患者分为UEDVT组和非UEDVT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穿刺置管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UEDVT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R软件构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UEDV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该列线图模型对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UEDVT发生风险的区分能力,采用拟合优度检验评价该列线图模型对肺癌化疗患PICC置管后UEDVT发生风险的校准能力。结果 296例患者中,51例发生UEDVT,UEDVT发生率为17.2%。UEDVT组中有糖尿病、血栓史、肿瘤分期>Ⅱ期、导管末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者占比及血浆D-二聚体(D-D)高于非UEDVT组,置管时间长于非UEDVT组(P<0.05)。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精准护理在避免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于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86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不同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则针对可能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致病因素制定精准护理方案。对比2组置管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并探讨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PICC置管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HAMA评分均降低,置管时间延长,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分期(Ⅲ~Ⅳ期)和有无无菌操作是PICC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精准护理在保证肿瘤患者PICC置管时间的基础上,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PICC带管出院患者5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导管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后导管维护依从率、总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SDS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SDS评分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率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肝细胞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随机选择留置PICC和CVC导管,PICC组、CVC组各45例,观察并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1.1%,明显高于CVC组的75.6%(χ2=3.92,P=0.041);两组留置时间中位数比较,PICC组为182天,明显长于CVC组的65天(u=3.11,P=0.023);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PICC组为8.8%,明显低于CVC组的24.4%(χ2=3.92,P=0.041)。结论 PICC较CVC方法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应成为需要长期置管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国内已发表的有关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临床应用随机对照实验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进一步分析比较这两种置管方法在肿瘤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关于肿瘤患者PICC及CVC两种置管临床应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到2018年8月。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MATLAB-R2016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检索436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9篇,共纳入2 242例肿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RR=1.16,95% CI(1.03~1.31),P=0.018];PICC组置管留置时间显著大于CVC组[MD=87.98,95% CI(54.64~121.33),P<0.01];PICC组导管脱落率显著低于CVC组[RR=0.21,95% CI(0.12~0.37),P<0.01];PICC组导管感染率显著低于CVC组[RR=0.23,95% CI(0.15~0.37),P<0.01];PICC组气胸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RR=0.16,95% CI(0.06~0.46),P<0.01];PICC组误入动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RR=0.17,95% CI(0.08~0.36),P=0.001];而PICC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RR=3.53,95% CI(2.15~5.81),P<0.01];此外两组导管阻塞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ICC在肿瘤患者临床应用中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可更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肿瘤患者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肺癌患者应用过程中的并发症。方法选择肺癌患者89例分为VPA和PICC共两组,于置管过程及置管后分别统计其并发症。结果 VP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36%,PIC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78%,VPA组置管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PICC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通过对肺癌患者行VPA、PICC两者并发症的分析研究指导并制定个体化置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盲穿法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行PICC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行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78/8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80/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60/70)和92.9%(65/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5、5.91,P值分别为0.008、0.01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4/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肺结核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优于盲穿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