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脾胃同处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是后天之本,属多气多血之府。脾胃气血调和,升降相因,则脾气健运,胃气顺畅,人体安和。气血不和,可致血脉瘀滞,从而影响胃之和降、脾之健运。脾病多涉及胃,而胃病也可累及脾,二者往往同病,出现脘闷纳呆、嗳腐吞酸、胃痛胃胀、腹痛腹胀、大便不调,甚至面色无华,或面色萎黄等多种脾胃病症状。脾胃病日久易入络而影响血脉的通畅,清代医  相似文献   

2.
脾有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为后天之本。脾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脾失健运则百病由生。《内经》有“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的论点。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许多医学文献都记载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治疗上多从脾论治,脾宜健,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百病不起。医学流派中易水派和温补派对脾胃的论治阐述颇多。临床常用的健脾法有:健脾补气,健脾祛湿,补中升阳,补脾摄血,温脾散寒,滋补脾阴等。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因脾失健运而引起的,腹满作胀或疼痛,食少便溏,黄疸,肢倦乏力,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便血,崩…  相似文献   

3.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证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而湿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脾病与湿盛之间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因此健脾祛湿为其主要治则。由于脾主升清 ,主运化水湿 ,故祛湿又不离乎脾脏 ,所以治疗泄泻脾之健运与否尤为重要。临床上健运之法多宗“脾健在运 ,不在补”之说。而吴康衡主任医师集几十年临床经验 ,进一步提出“健脾贵运 ,运脾贵温”的观点 ,认为运化必赖于阳气 ,中焦气机得温则运。告诫小儿泄泻证治中慎用凉药 ,推红参、附片、肉桂、炮姜、灶心土等温阳药为治泄圣药 ,选方常用理中辈或仿理中法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取得…  相似文献   

4.
吴寿善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肝病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寿善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 30余年 ,对治疗慢性乙性肝炎具有独到的见解 ,现介绍如下。1 重脾胃 ,调升降吴教授十分推崇《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疗原则的论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认为 :乙型肝炎虽起病于邪毒郁结 ,肝失疏泄 ,而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病体的恢复 ;脾居中州 ,是运…  相似文献   

5.
导师劳绍贤教授,潜心临床研究35载,尤善辨治脾胃疾病,提倡辨症与辨病相结合论治。现将其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胃痞之症,通降为顺胃癌癌前病变是指胃粘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上皮化生而言,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癌癌前状态发展而来。老师认为,其属中医“胃痞”之范畴,病程绵长,以胃院痞塞满闷、疼痛、嘈杂食少、大便或干或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联。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若脾失健运,胃失和…  相似文献   

6.
<正>脾在五行属土,为中州之脏。脾胃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脾胃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于中医学"重道轻器"的特点,导致对五脏的认识上,中西医之间出现了很多分歧。这一点,在脾的脏象理论上尤为明显。不过,随着中西医学的深入发展和融通,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在脾的认识上,中西医学达成了很多共识。中医的脾,从解剖实体上来说,主要指现代医学中的胰腺和脾脏~([1]),也有专家认  相似文献   

7.
东垣时代前后,中医学术上展开了“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研究,李东垣认为“后天之本在脾”,突出了补脾的重要,之后,出现了张景岳、赵献可等人的补肾派,强调了补肾的重要,李中梓从而作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并重的结论。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脾胃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后来,温病学家叶天士从温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见。笔者认为脾胃学说是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现将其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如下。1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生…  相似文献   

8.
胆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相当于中医“胁痛”、“腹痛”、“黄疽”的范畴。李乾构教授临证治疗此类疾病时,从治脾着手,强调先固牌上,每获良效。现就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与胆病的关系及胆病治脾的临床运用等探讨如下。回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损伤为诸病之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称为“后天之本”。饮食人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转输散精,上归于肺,由肺贯注心脉,灌溉四旁。同时通过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将多余的水液由肺肾从汗液、尿液中及时排出,防止水液停…  相似文献   

9.
邓铁涛教授 ,学说渊博 ,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 ,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肝硬变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 ,邓老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 ,疗效显著。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 ,将邓老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1 治肝先治脾 ,自创软肝煎肝病治脾之法 ,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精辟论述。于是后世遂有“脾为后天之本”说。尤其以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 ,论病最为注重脾胃 ,创“…  相似文献   

10.
胃主纳 ,喜润恶燥 ,以降为顺 ;脾主运 ,喜燥恶湿 ,宜升。其纳、运、升、降、润、燥六字概括了脾胃生理特性和喜恶。当脾胃纳、运、燥、湿失常时 ,最终都可出现升降失常的症状 ,故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脾胃病的治疗 ,补偏救弊 ,最终需恢复脾胃升降之常度。《吴医汇讲》曰 :“……治脾胃之法 ,莫精于升降。”本文拟以脾胃升降为纲对用药进行试析 ,以期能有助于临床。1 具有升降属性的药物  “辛散行 ,苦燥泻” ,药味辛苦药物常具有升降功能。常用药有 :升麻、柴胡、葛根、木香、槟榔、青皮、陈皮、沉香、檀香、旋复花、香橼皮、佛手、郁金…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各家学说相继崛起,本文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略陈管窥之见。一、几种基本治则的指导思想1.毒邪学说:认为乙型肝炎的基本病因是湿热毒邪为患,壅滞于肝则肝失疏泄,留阻于脾则脾失健运。陈氏说慢肝是“湿热余邪未清,湿邪留滞于脾胃,热邪蕴郁于肝胆,导致运化失司,疏泄不利,湿为阴邪,伤人阳气,热为阳邪,伤人阴血,肝藏血,郁热与血相结成淤,因此致残余湿热之邪终于导致机体阳气发生衰退性变化和失调变化。”若“湿热较盛,余  相似文献   

12.
1老年病特点1.1精血不足,功能衰减老年时期,精气衰少,气血化源不足,各脏器功能衰减。脾气虚无以运化;肾气虚无以气化;肝虚无以藏血;肺弱无以制节;心虚无以赤化,终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气化、温煦、推动作用减弱,血液津精等精微物质相互化生减少,表现为合成减少。1.2多虚多瘀,相互兼杂老年虽有气、血、阴、阳、精、津不足,但多有侧重或兼杂。气血不足,失于濡养,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更加不足。气虚则精微物质不能化生,气化失常,转化为痰浊废物,体内废物蓄积。包括脂肪转运,脂代谢异常,脂质过氧化物的停聚,血液黏稠,血小板活化聚积,以及其他糖…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现状 1.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头痛""失眠"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肝、肾、心、脾正气虚为本,风、痰、气、火邪气盛为病之标,标本互为因果,风、痰、气、火相兼为害,在一定条件下致本病,从本虚方面看,以肝阴不足、心脾两虚及肾虚为常见,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使人肝风内动,风阳上扰;心脾两虚,则血不上荣,气血不能上奉于脑;肾虚,髓海不足,则可使人脑转耳鸣,头晕目眩;脾虚则致痰浊上犯,前人有"无痰不作眩"的经验.从标实方面看,以情志失调、肝阳过亢、心肝火盛、暴饮暴食为常见.情志失调(过喜、过怒)等皆可伤及心肝脾肾致化火生风,挟痰上扰,或肝阳过亢,心火暴甚,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中运不健,成为生痰之源.一般来说病初或青壮年病人,常表现为邪盛,阳旺,以标实为主,老年人、病后以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4.
西医学谓之“胃病”,一般可以归人中医学之脾胃病证进行辨证论治。而脾胃共处中焦,为升降之枢轴。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而主升;胃为阳土,得阴自安而喜降。因此,脾胃病证之治疗,当以调理升降为重心。本文之标题“胃病理血”,看似标新立异,实则新瓶陈酿,何哉?《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言脾胃之生理也,有生理必有病理。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均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为探讨李时珍临床医学的特色和经验 ,笔者仅就李时珍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作一初步探讨。1 承洁古东垣之学 ,倡脾为元气之母李东垣认为健康之本 ,取决于元气 ,而元气的根本在脾胃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华之一,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的“脾”具有多方面功能,如主运化、化生气血、统血、主肌肉四肢、主思、为之卫、主涎、开窍于口等。已知,胃肠道是全身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内分泌细胞,散在地分布于非内分泌细胞之间,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们与神经系统和  相似文献   

17.
初发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由"脾瘅"发展而来,病位在脾,病机是气虚有热,治疗应从健脾益气清热为基础。湿、热、痰、瘀皆可兼夹,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权衡"虚""湿""痰""瘀""热"之轻重,临证加减。健运脾气阻断初发新诊断的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脾胃论》论述了“脾胃与元气”、“脾胃为升降枢纽”等生理观点;提出“火与元气誓不两立”、“升降失常”等病理概念;在调理脾胃方面,应遵循“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升阳益胃”等治疗原则,特别强调“升阳”的重要性。我们在临床治疗杂病中,用“升阳益胃”法收到显著疗效。1 升阳益胃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多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人体的营养主要来源于脾胃,而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  相似文献   

19.
<正>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金元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在脾胃学说上皆有建树,脾胃学说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脾胃为本1.1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脾胃论》中提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脾胃对元气有滋养的作用,人体元气充盛,则诸病无所生。脾胃元气论是东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或情志失调,或禀赋不足,从而致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以大便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论其治法,《黄帝内经》虽无专篇论述泄泻,但提出了从“肝、心、脾、肺、肾”五脏治泄泻的泄泻五脏论思想.此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专门论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易导致水谷不化,内生水湿,升降失调,清浊夹杂而下,而为泄泻,故泄泻与脾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中,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实是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内稳态维持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功能,当该稳态遭到破坏,则导致菌群失调,胃肠道功能紊乱,多表现为泄泻,故而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泄泻从脾论治的源起、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对泄泻从脾论治的理法方药与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