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探讨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方法:30例下肢矫形手术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行L2-3穿刺,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的0.75%布比卡因1.5ml后硬膜外置管。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例:硬膜外不给药(A组),蛛网膜下腔注射药后15、20、25分钟经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各3ml(B组)或生理盐水各3ml(C组)。结果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复合阻滞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金孝*张鹤*唐宁*蒋昭祥*我们最近在下腹、会阴与下肢手术病人30例中试行蛛网膜下腔(SA)与硬膜外腔(EA)复合阻滞。取7cm长的16号Tuohy针,经L2以下间隙,正中入路,进入硬膜外腔。先用25号腰...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麻醉中,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而未被察觉,极易导致全脊髓麻醉严重意外,麻醉者对此始终存有戒心。本文介绍2例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由于注药量小、穿刺点较低,仅出现节段性蛛网膜下腔阻滞,而当时仍然认为是病人对硬膜外腔用药的耐药量小,竟然对蛛网膜下腔阻滞未能及时发觉。虽未酿成大祸,但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故报道以期警惕。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以及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A)麻醉,主要优点为:(1)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作用强于全身麻醉;(2)诱发轻度低血压,减少术中出血;(3)用于术后镇痛效果较全身用药更确切,全身副作用较轻;(4)胸段硬膜外腔麻醉通过阻滞胸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并减轻左心后负荷,从而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5)腰段椎管内麻醉后下肢血流速度加快,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同时促进肠蠕动,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PPH术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将行PPH治疗的重度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2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感觉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法的近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常用于分娩镇痛的区域阻滞方法有:宫颈旁阻滞、硬膜外阻滞、骶管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及阴部神经阻滞等。目前公认以椎管内(IT)阻滞,即蛛网膜下腔(SAS)和硬膜外腔(EPS)用药的镇痛效果最好,两者中又以硬膜外腔阻滞(EPB)的效果较为理想[1]。对EP...  相似文献   

7.
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CSEA)行子宫切除术,24例麻醉10~15min后发生低血压(BP〈90/60mmHg)。分析主要原因为CSEA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后小动脉扩张或长期患病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而出现失血性贫血,患者术前过度禁食、禁饮所致。提出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按医嘱禁食、禁饮,及时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行扩容升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防止CSEA后低血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全脊髓麻醉(total spinal anesthesia,TSA)一般指椎管内麻醉时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系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时因阻滞平面过高使整个脊髓甚至脑干也被阻滞的临床综合症。随人们认识的深入,TSA也被人类用于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对妊娠肝炎剖腹产病人肝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陈家华,华云晖为了解蛛网膜下腔阻滞(SA)和硬膜外腔阻滞(EA)对妊娠合并肝炎剖腹产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本文在剖腹产的前1d及术后1、4、7d,对常规肝功能的5项指标进行检测,现将60例结...  相似文献   

10.
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快,且小剂量分次给药可达到预期的麻醉平面,麻醉效果满意,能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而且避免了全脊髓麻醉、局麻药入血、中毒等风险。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穿刺技术的改进,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如腰麻后头痛、马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促使其应用日渐增多。国内少有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报道。本研究拟选择妇科盆腔  相似文献   

11.
腰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恶心呕吐和头痛等并发症较多,因此在较长时间以来已被临床基本弃用。但自Lischte发明“特殊的具有双重功能的联合穿刺针”(由蛛网膜下腔“笔尖式”25号穿刺针及前端带有背孔用为硬膜外腔置管的硬膜外腔穿刺针,两者配套组成),开创了“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2.
腹部大、中型手术的麻醉平面要求比较广,而且肌松效果要求高。以往单纯硬膜外麻醉,或多或少都有阻滞不够全面,麻醉效果不甚满意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穿刺技术的改进,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促使其应用日渐增多。笔者观察和比较了采用腰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腹部大、中型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应用吗啡在肛周手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将300例肛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各100例,均采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正常麻醉的基础上,A组在硬膜外腔和蛛网膜腔均不给予吗啡,B组在硬膜外腔加入吗啡lmg,C组在蛛网膜下腔加入吗啡0.1mg。结果显示,B、C组术后镇痛效果均优于A组,并发症C组高于A、B两组。结果表明,硬膜外给予1mg吗啡用于肛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接受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其中接受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临床各项指标以及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5min及麻醉后30min的HR、SBP与DBP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延长(P<0.05),术后6h及12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与蛛网膜下腔麻醉相比,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慢但持续时间更长,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局麻药辅用肾上腺素与周围神经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阻滞麻醉抗伤害性刺激反应效果确切、完全,若复合神经安定镇痛或静脉、吸入全麻,其优势更为显著,因而欧、美各国应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比例现亦逐年上升。国内近年应用硬膜外腔一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的数量增加,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亦处于推广阶段,且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原有数量上进一步增多。因此,局麻药(LA)周围神经毒性成为麻醉学与疼痛治疗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传统观念认为,LA辅佐肾上腺素可产生4类效应:①降低LA血浆浓度,减少其中毒的发生;②延长LA神经阻滞持续时间;③减少手术创面出血;④强化LA的神经阻滞与镇痛效能。由于此4类效应在临床思维中的作用,将在LA中加入肾上腺素视为常规,由来以久。但晚近的研究对此观念提出质疑,尤其应重新评价LA辅用肾上腺素的利弊。本文简明阐述此类问题,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布比卡因10 mg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感觉、运动神经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择期行下肢、下腹或肛肠手术病人48例,ASAⅠ~Ⅱ级,分为布比卡因组(BP组)和罗哌卡因组(RP组),于L2~3、L3~4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于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0.5%的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10 mg,之后于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4 cm以备蛛网膜下腔阻滞不能满足手术需要时追加局麻药。观查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平面均能满足手术要求。BP组感觉平面高于RP组,RP组术后下肢运动恢复快于BP组。结论0.5%罗哌卡因、布比卡因10 mg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可作为肛肠、部分下腹、下肢手术的麻醉选择;其中罗哌卡因术后下肢运动恢复快,较快恢复自主排尿为其优点。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偶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麻醉医生按常规操作,可以尽量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一旦误入,可及时发现而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误入蛛网膜下腔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快速涌出,应该立即拔针?头痛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在老年人低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ASAⅡ~Ⅲ级老年手术患者接受低位手术,年龄65~80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观察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效果更确切。结论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老年低位手术患者不失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中使用重比重罗哌卡因联合轻比重罗哌卡因的蛛网膜下腔麻醉与单一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 选择142例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麻醉下拟行择期剖宫产术患者.根据标准纳入的患者(132例)按计算机编码被随机分配到单一重比重罗哌卡因组(A组)或重比重和轻比重罗哌卡因联合组(B组),每组66例.主要观察指标是低血压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感觉阻滞水平. 结果 两组均表现出相似的麻醉效果.A组低血压发生率比B组显著增高(74%比45%)(P<0.05),A组恶心发生率比B组显著增加(23%比8%)(P<0.05). 结论 重比重联合轻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相比单一的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可提供相似的麻醉效果及更加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将局麻药注入到椎管内的不同间隙,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暂时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又称脊麻或腰麻)和硬膜外隙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阻滞是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