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7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这些最初的认识都符合实际并不在不断深化和积累中,随着临床上认识和警惕性的提高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报道呈增多的趋势,但其术前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仍期待着人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影像学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雨霖教授肝门部胆管瘤早期临床症状多为纳差、消化不良以及右上腹胀闷不适,由于缺乏特异性,常按一般的胃病对症治疗。因此病人到外科就诊时主要症状为黄疽,临床医生围绕黄疽进行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鉴别内科黄殖与外科梗阻性黄疽有效的方法。对于胆道梗阻性病变,它能提供梗阻的部位、范围、程度和周围组织有无转移和病灶以上胆管扩张的情况。影像检查的筛选程序应该是BUS—CT—PTC(PTCD)一ERCP或MRCP一选择性血管造影。B超检查为首选,声像图的特点是:肝内胆管高度扩张,左右肝管或肝总管突然截断,肝门部出现肿瘤形成的强…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鹰  钱崧青 《普外临床》1991,6(3):170-173
  相似文献   

4.
专家座谈会: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6):365-381
  相似文献   

5.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lways presents with a mass, thickness of the bile duct wall or nodules in the bile duc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can demonstrate the above findings with high partial resolution as well as dilation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T can show the field and the involvement of adjacent vessels on 3D reconstruction images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spreading along the lumen of the bile duct. CT images can also demonstrate vessel involvement when evaluating the resectability. When combined with 3D reconstruc-tio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T imaging can reach 90.5% and 91.7% , respectively, for detecting vessel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主要指左、右肝管至肝总管的恶性肿瘤,占胆管瘤的56%一58%,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癌。我院近5年来收治胆管癌97例,肝门部癌占53.6%。90%以上的病人初期症状为梗阻性黄疽。胆管瘤的外科治疗与其解剖关系非常密切,常因技术原因而显得困难。目前最有效的治疗仍然是切除肿瘤。1手术前治疗1·1护肝治疗血清蛋白<30g/L可影响因手术期病死率[3],通过适当治疗可纠正低蛋白、贫血,增强手术耐受力。1.Zat黄治疗术前PTCD减黄可能带来引流管脱落、胆管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只引流了需要切除的一侧肝脏等问题。术…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解剖部位隐蔽,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HCCA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公认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以肝胆外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日渐成为趋势,影像诊断技术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HCCA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定进步。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就HCCA的诊治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与根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9例肝门部胆管癌,积极根治并肝切除16例取得良好效果,3~8年随访全部存活,其中8例已达5年,2例硬化性胆管癌达28年,而11例姑息手术病例均于术后30天内死亡,根治手术组与姑息手术组比较有较大差异。作者认为常规早期诊断与积极根治切除并不增加病死率,但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术后生存率,而术前根据病史、现代影象学检查如B型超声波、P T C、CT及手术探查,可以早期发现病人。  相似文献   

9.
CT技术的进步使胆管癌的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具有较大的进展.多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力有明显提高,辅助以三维重建技术,可将不规则的解剖关系简化,从而清楚显示病变征象,特别有助于观察胆管壁的全长,有利于观察包块与肝门部胆管分叉部的关系[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2001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例数、手术切除率不同,分为前15年第一阶段及后15年的第二阶段.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闷痛、胀痛、乏力、食欲减退及进行性黄疸.B超、CT、MRI和MRCP是无损伤诊断的首选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则应行PTC(27例)、MRCP(15例)或ERCP(78例).本组手术切除73例,切除率44.2%,其中根治性切除38例;非根治性切除35例.第一阶段切除15例,切除率27.3%;第二阶段切除58例,切除率52.7%.本组54例得到随访,其中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39.5%,非根治性切除术为14.3%;未切除的6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切除时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CT与磁共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术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CT和MRI对肝门部脂管癌的成像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5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磁共振与CT表现,通过和手术病理对比,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成像价值。结果 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性、定位率分别为91.56%和100%;对肿瘤可切除性判断的阳性预测值为90.69%;CT的定性、定位率、可切除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3.41%、75.61%、58.82%,和磁共振的有明显差异。结论 MRI较CT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更高,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64排CT胆道和血管三维重建(CTA)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和优缺点。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增强CT扫描并进行肝动脉、门静脉三维重建,判断肝动脉和门静脉侵犯情况。通过PTBD胆道内注入6.9%泛影葡胺,进行CT平扫和阳性法胆道三维重建,判断肝内胆管的侵犯情况。利用上述结果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和T分期。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8例病人均可成功进行CT重建肝动脉,门静脉的三维重建。2例肝动脉系统侵犯病人CTA结果与手术探查一致,5例门静脉系统侵犯病人,3例一致。6例病人肝内胆管1—4级分支在胆道三雏重建时能完全显影。2例病人部分显影。7例病人的Bismuth—Corlette分型和6例T分期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探查一致。结论64排CT下胆道和血管三维重建,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常规方法,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近端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 57例近端胆管癌患者中2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36例行非手术外引流治疗。结果21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7例存活14月以上,36例行鼻胆管引流或内置管引流术患者均在8月内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近端胆管癌疗效明显优于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内置管引流术(EHBD)胆管内外引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联合肝叶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6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联合左半肝切除23例,右半肝切除9例,尾状叶切除3例,右三叶、右前叶切除各4例,姑息性切除15例,内引流术4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外引流术5例。结果死亡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7.31%(25/67)。联合肝叶切除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1.1个月,高于姑息性切除组(15.8个月)。联合肝叶切除组的1、3、5年存活率为78.5%、48.3%和29%,姑息性切除组的1、3、5年存活率为43.5%、6.8%、0。术后随访率67.16%(45/67)。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手术切除治疗,对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行包括肿瘤切除的联合肝叶切除的扩大根治术可延长患者存活期;围手术期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BD)对拟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56例,其中PTBD组32例,对照组为24例没有实施PTBD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有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PTBD组引流前后总胆红素分别为286±134 umol/L、153±96 umol/L,引流后胆红素比引流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胆汁细菌感染率、术后并发症等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PTBD对于黄疸较严重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能有效的减轻黄疸,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办法,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增强患者体质,增加手术耐受力。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影响。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58例血清总胆红素(TB)>85μmol/L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减黄和其他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31例(53.4%,31/58),平均减黄9d,减黄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25)μmol/L,与减黄前的(292±103)μmol/L及未减黄组术前的(382±174)μ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减黄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32/58);减黄组为58.1%(18/31),未减黄组为51.9%(14/2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影响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为肝切除,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TB>340μmol/L。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的风险性较高;术前胆红素过高易引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前是否减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肝门上入路法切除高位胆管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肝门上入路在BismuthⅢ~Ⅳ型胆管癌中临床应用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5年10月采用肝门上入路手术切除的20例BismuthⅢ~Ⅳ型胆管癌患者。结果切缘阳性2例。术后近期内并发胸腔积液5例,伤口感染2例,膈下感染1例,胆肠吻合口瘘1例,肝功能衰竭1例。1年生存率为70%(P0=14/20=0.70),2年生存率为50%(P1=7/14=0.50),3年生存率为57%(P2=4/7=0.57)。结论(1)肝门上入路是BismuthⅢ~Ⅳ胆管癌的手术入肝路径。(2)肝正中裂路径由于没有主要的胆管或血管通过,出血少,操作简单,暴露清楚。肝Ⅳ段切除可以完成部分肝门部胆管肿瘤切除。(3)局部扩大的肝切除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肝组织,减少由于肝功能衰竭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尽可能的做到胆管残端病理检查时的R0切除。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附15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检查及治疗结果资料。应用χ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肝门部胆管癌CA19-9阳性率67.9%。当其大于或等于300U/ml时,行根治性手术机会较低。(2)以B-us CT/CTA MRCP/PTC/ERCP术前联合影像学检查行根治性手术率较高。结论血清CA19-9及影像学联合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神经浸润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伴神经浸润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探讨伴神经浸润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及远期存活率。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311例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组89例、无神经浸润组222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浸润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一种重要转移方式。伴神经浸润组的89例肝门部胆管癌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5.59%、22.71%、14.83%,无神经浸润组的22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0.62%、35.14%、24.98%,无神经浸润组存活率明显高于神经浸润组(P=0.037)。结论肿瘤的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治性切除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伴神经浸润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较差,远期疗效仍无显著改善,根治性切除术可望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可能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Bismuth分型,Ⅰ型26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Ⅳ型11例。手术切除39例,手术切除率为57.4%,其中根治切除29例,姑息切除10例,附加肝叶切除术32例,发生并发症9例。结论肿瘤的Bismuth分型、肿瘤近端胆管长度、肝动脉和门静脉受累情况等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主要因素。熟练的肝门部外科技术,必要的肝切除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