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背景:经临床诊断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H NPCC或Lynch综合征)家族仅约半数发生了生殖细胞的错配修复基因(M M R)突变。对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早期识别,对于减少癌症发病率、降低总体死亡率很有必要。目的:近来研究发现,hedgehog信号通路(动物生长过程中一个重要信号通路,可被多种癌症激活)的活化引起皮脂腺大小及数量的增加。本研究旨在分析Fordyce granules(FG,发生在口腔黏膜的异位皮脂腺)与H N PCC的关联。方法:研究了5种类型共计15例家族不相关H NPCC(M LH1基因突变8例,免疫化学法检测不出M LH1蛋白的4例,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引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 NPCC)综合征,也可使结肠直肠癌(CR C)和子宫内膜癌(EC)的患病风险增加。目前,对于个体患H N PCC的风险评估主要基于临床确诊的家族资料。本研究目的是采用地理限定区域的完整资料对H NPCC的外显率进行重新评估。方法:使用了70个H N PCC家族资料,病例均经过传统的高危标准确定和分子标志物筛选,共包括88位先证者和373位基因突变阳性家族成员。统计方法采用改良的生存率分析技术。结果:在突变阳性的亲属中(不包括先证者),诊断为CRC时年龄中值为61.2岁(95%CI56.3~68…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特征,评估该病在北京地区住院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94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均采集自2012年3~9月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肿瘤组织内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至少有一种错配修复基因表达为阴性的共有13例,其中MLH1表达为阴性的有3例,MSH2表达为阴性的有11例,MSH6表达为阴性的有2例,PMS2表达为阴性的仅有1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13.83%,MSH2基因突变所占比例达84.62%,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国际合作组织提供的数据(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的水平,且MSH2基因突变致病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及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结直肠癌已成为主要致死性病因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展,近来人们在分子水平及遗传学角度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病因、临床特点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尤其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使利用HNPCC分子病理学特征前瞻性地筛选HNPCC家系成为可能,该病的临床处理模式也因此发生了较大改观[1].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约50%,临床上约占大肠癌的5%~15%.我们收集了9个家系40例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还没有关于移码突变和时限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中致癌作用的研究。该研究旨在验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患移码突变和结肠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中选取31例不同临床病理学分期的患,分析18个基因的移码突变。结果:在所有病理分期中发现了高表达的(94%-100%)ACVR2和PTHLH移码突变基因,突变基因MARCKS在DukesB和C期癌症中高表达(94%)。该频率高于TGF—β RII基因失活频率(64%-88%)。在癌症各期中,hMSH3、TCF4、CASP5、RIZ、RAD50和MBD4基因突变率较高(〉35%)。失活基因MARCKS、BAX、IGF IIR和PTEN的突变率在DukesB和C期较A期高(P〈0.05)。累积的移码突变数量在DukesB和C期比A期高(9.4vs6.8;P=0.003)。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结直肠癌在所有结直肠癌患者中大约占5%~10%,其中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也称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1%~5%。HNPCC在我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漏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结直肠癌专家们也开始注意到HNPCC,正确认识HNPCC的发病特点、遗传学特征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对有效防治结直肠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一家系孟津,蔡望伟(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海口570102先证者(Ⅲ1)男,30岁。因间歇性腹痛、腹泻伴消瘦2月余于1994年10月27日人院。体检:发育正常,营养稍差,贫血貌,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阴性。腹稍胀,腹肌软,左上...  相似文献   

9.
每年全世界大肠癌的发病数估计在94万左右,约有10%为遗传性,其中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遗传性大肠癌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占总的大肠癌(CRC)发生率的2%-7%。1913年Aldred Warthin首次对HNPCC综合征进行了描述。该病多发于近段结肠,常并发肠外肿瘤,如子宫内膜、胃、小肠、肾、输尿管及卵巢肿瘤等,并且会提高与HNPCC有血缘关系的人群肺、乳腺和前列腺癌症的发生率,又被称为Lynch综合征,根据有无肠外肿瘤分为无肠外肿瘤型(LynchⅠ型)和有肠外肿瘤型(LynchⅡ型)。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通过联用临床选择(患者发生癌的年龄<50岁或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肿瘤家族史)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型加免疫组化检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 N PCC),行成错配修复(M M R)种系突变分析。方法:对肿瘤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 SI)及hmlh1和hm lh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筛选。在M SI高和M SI低的肿瘤患者中进行种系突变分析以寻找M LH1和M SH2突变。结果:本研究包含197例腺癌患者:164例患者≤50岁,33例患者>50岁,但有H NPCC肿瘤家族史。50例患者(25.4%)肿瘤为高频M SI,10例(5.1%)为低频M SI,130例(66%)为稳定型M S…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因"下腹部逐渐增大1个月,加重伴纳差1周"于2010年8月15日收住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激素等特殊用药史,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体质量明显增加(约30kg)。患者父母体健,但有3位亲属(爷爷及2位姑母)分别患直肠癌、乳腺癌并直肠癌、卵巢癌,且均病故。入院后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已知的结肠直肠癌综合征,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在有家族史的病例中所占比例很小。为了确定新的致病基因位点,作者收集了瑞典Karolinska医院临床遗传学科室18个结肠直肠癌家系,并进行基因连锁分析。方法:利用两套标准,严格性和非严格性标准进行多极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析。根据基因座同质性和异质性的不同假设分析变量。结果:利用非严格性标准进行初步筛查发现了11号染色体的“兴趣区”(D11S1314标记:HLOD评分1.96,NPL评分1.28;D11S908标记:HLOD评分2.10,NPL评分2.16)和14号染色体的“兴趣区”(D14S258标记:HLOD评分2.61,NPL评分2.88)。利用严格性标准在参数分析中发现22号染色体的一个基因位点(D22S315标记:HLOD评分1.26)。通过对11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进行基因图谱对照后,HLOD和NPL评分均有所降低但仍在提示的连锁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 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中占所有癌症的第二位,并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西方人群终生患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约为5%~6%,因结直肠癌死亡的累积风险为2.5%[2]。近年中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也有明显增加趋势,据肿瘤流行病学家估计,中国大城市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3]。结直肠癌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人统计大约20%~30%的CR C患者可找到遗传因素[4]。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主要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cancer,H N-PCC)、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 收集 2 2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族 ,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发病率为 2 .6 %,2 2个家族有恶性肿瘤患者 10 1例 ,结直肠癌患者 84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妇女有40%~60%发展为结肠癌、40%~60%发展为子宫内膜癌、12%发展为卵巢癌的终生风险。许多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在妇女一生中将发展为一种以上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由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发展成两种原发癌的妇女,能否将妇科或结肠癌作为“前哨癌”。方法:按照阿姆斯特丹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诊断标准,从5大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登记处,选取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发展成两两种原发性结肠/妇科癌症妇女为研究对象。获取相关信息,如癌症诊断时的年龄,首先发展的癌症…  相似文献   

16.
一,家系报告 先证者A,男,1949年1月出生,于1996年4月(47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便血诊断为直肠癌,行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式)。术后病理提示直肠中分化腺癌。于1998年5月(49岁)因腹痛,腹胀诊断为胃贲门癌,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胃贲门低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17.
错配修复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在我国是第五位导致肿瘤死亡的原因,在消化道肿瘤中占第三位导致死亡的原因,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王珍珍 《医学综述》2011,17(7):1001-100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不同于散发的结直肠癌,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研究透彻。它的发病基础主要是DNA错配修复基因系统的缺陷,如hMLH1、hMSH2等,不能把复制过程中出现的DNA序列的错误纠正过来,从而引起了肿瘤的发生。另外,它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如CpG岛的甲基化。转化生长因子β/Smad、Wntβ/-catenin信息通路参与了HNPCC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8例HNPCC家系资料,绘制家系图谱。结果HNPCC发病率为1.59%,8个HNPCC家系总发病人数为31例,其中结直肠癌患者为25例,肠外相关肿瘤6例,8例先证者中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4例发病年龄小于40岁,发病部位位于右半结肠为2例,左半结肠3例,直肠3例,组织学分型以中至低分化腺癌为主;均未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8例先证者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异常的为5例。结论HNPCC先证者发病年龄轻,组织学分型较好,家系成员发病率高,对其家族成员进行定期检查和及时治疗将能有效地预防其发生并降低死亡率;MMR基因突变检测对提高HNPCC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综合征 ,又称Lynch综合征。其诊断标准为 :(1)家族中至少有 2代至少 3人发生结直肠癌 (CRC) ,其中 1人为其他 2人的一级亲属 ,除外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 ;(2 )家族中至少 1人发病年龄小于 5 0岁。该病的错配修复基因 (hMSH2、hMLH1、hMSH6、hMSH3、hPMS1及hPMS2 )突变是致病基础。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占HNPCC家系突变的 71%~ 90 % [1 2 ] 。Lyn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