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行肝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扫描,采用三维VR、MIP、MPR技术重建血管三维图像,并与介入治疗术中DSA图像做对比研究。结果:本组55例患者,对肝动脉2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肝动脉3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CTA发现肝动脉变异13例(23.6%),与DSA完全符合。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走行、分布、变异情况,提高TACE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对肝癌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在肋间后动脉显示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肋间后动脉显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胸部正常者的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结合横断面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组图像,测量观察各支肋间后动脉的起点及走行规律。结果肋间后动脉总显示率为93.38%(437/468支),左、右两侧显示率分别为92.31%(216/234支)和94.44%(221/234支)。77.31%(167/216支)左侧肋间后动脉起于胸主动脉后壁,右侧肋间后动脉起点分别位于胸主动脉后壁、右后壁和右壁,且自上而下渐由右壁向后壁移行。各肋间后动脉起点处内径自上而下略有增粗(0.162~0.208cm),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后动脉进入肋沟处与棘突连线及同侧横突的平均垂直距离分别为(7.43±1.18)cm和(4.41±1.15)cm。结论应用MS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肋间后动脉的起始及走行等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因其成像质量高,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但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于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血管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对53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血管成像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碘化油CT对肝内富血管肝细胞肝癌结节的检出率.方法 收集诊断明确的结节型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所有患者均先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然后行肝动脉灌注碘化油栓塞术,术前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于术后3~4周内行多层螺旋CT平扫(碘化油CT).采用盲法对3种影像学方法对肝内富血管肝细胞癌结节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并对3种方法对不同大小的肝癌结节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对>2 cm的肝癌结节,3种方法具有相同的检出率;对>1 cm、<2 cm的结节,3种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1 cm的结节,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47个,碘化油CT检出27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只检出16个<1 cm的结节,与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碘化油CT检出率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1 cm的肝内富血管肝细胞肝癌结节,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碘化油CT 2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 (PE)中的价值。方法 对 16例临床怀疑有PE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其中 8例发现有肺动脉栓塞 ,5例在溶栓治疗 2 0~ 3 0d后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8例PE患者中发现肺段以上肺动脉 43支发生肺动脉栓塞 ,CT影像表现为肺动脉的完全堵塞、不规则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轨道征等 ;肺动脉主干的扩张 ;肺段和肺叶的缺血性改变或表现为“马塞克”征。 5例在溶栓治疗后跟踪CT复查 ,4例肺动脉栓塞基本消失 ,1例明显缩小好转。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直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4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层CT容积扫描,15例1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下肢血管分成8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将DSA与CTA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共对198个动脉段进行研究,对其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91个,被CTA高估6个,低估1个.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53,P=0.017<0.05,两者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结论 64层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及影像资料确诊为烟雾病患者的脑血管CTA资料,分别用减影法及非减影法CTA对原始扫描数据行后处理,运用X~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内动脉(ICA)终末段、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中动脉(MCA)起始段狭窄或者闭塞的检出率,以及颅底异常血管网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性扩张的显示情况等有无差异,同时评价DSCTA重组图像质量.采用t检验比较DSCTA与常规CTA在后处理时间上是否有差异.结果 DSCTA重组图像的质量均能满足颅内血管病变的显示.DSCTA和常规CTA分别显示46例和32例ICA终末段病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5,P<0.01).DSCTA分别显示48例ACA起始段病变、52例MCA起始段病变、38例颅底异常血管网和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性扩张,常规CTA则分别显示41、47、34和13例,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A和常规CTA后处理平均时间分别为(8.5±2.5)和(14.5±2.0)min,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7,P<0.01).结论 DSCTA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CTA技术,有利于烟雾病患者ICA终末端病变的检出,为该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ulti 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 raphy,MSCTA)在冠状动脉支架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 28例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行冠状动脉M SCTA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及有无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结果:在28 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2例由于患者有严重的窦性心率不齐,多层螺旋CT检查重建图像质量欠佳,其余患者多层螺旋CT冠状造影检查均成功的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 (左主支、回旋支、前降支右支冠状动脉),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9例患者的10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所有患者行MSC T冠脉造影检查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征,所有MSCT冠脉造影检查怀疑支架再狭窄的患者均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其中8例患者的8个支架诊断与MSCT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相一致,其符合率为88.89%.结论:冠状MSCTA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有无再狭窄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高18F-FDG摄取的原发性HCC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且18F-FDG代谢增高的原发性HCC,经TACE治疗后行PET/CT复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0~75(平均58.1)岁.患者均在治疗后1~2个月行肝脏局部18F-FDG PET/CT复查,观察病灶治疗后18F-FDG的代谢变化.将病灶区的FDG SUVmax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者定义为病理性的FDG代谢.以PET/CT复查后随访(临床症状、AFP、PET/CT检查结果)3个月结果为标准,计算复查对残留肿瘤组织的诊断效能,并采用x2检验分析PET/CT与AFP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 24例中有9例呈FDG代谢减低区(相对于正常肝实质而言),提示无残留肿瘤组织;11例仍呈FDG代谢增高,但代谢活性较治疗前降低,提示残留肿瘤组织;2例FDG代谢等同于正常肝组织,但随访证实为肿瘤残留;1例病灶FDG代谢活性较治疗前增高,提示病情进展;1例由于高密度碘油的过度衰减校正导致假阳性.18F-FDG PET/CT评价原发性HCC TACE治疗后残留病灶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分别为100% (14/14)、95.8% (23/24),与单独以血清AFP为评价指标的灵敏度(71.4%,10/14)及准确性(70.8%,17/2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和4.18,均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摄取18 F-FDG的原发性HCC患者的TACE治疗疗效评价有较大价值,可提供残留病灶的准确位置,为临床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分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自愿到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83例为研究组,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穿刺病理证实。TACE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多期增强检查;TACE术后1个月,用MS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复查,观察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并将治疗前后的MSCT图像进行对比,比较肿块的大小、血供及有无新生病灶。根据MSCT图像,对TACE治疗的疗效进行分型、评估。结果本组183例肝癌患者中,肿块型131例,结节型52例。131例肿块型中,疗效为完全缓解型(CR)37例;部分缓解型(PR)69例;暂时稳定型(TS)18例;进展型(PD)7例。52例结节型中,疗效为CR型40例;PR型9例;TS型3例。肿块型与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CR型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TACE治疗后疗效的分型和评估,从而客观地评价患者TACE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并对下一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8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15d。其中,巨块型37例,结节型102例,弥漫型29例。以DSA诊断近端APS为标准,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能力及近端APS的CT表现特征。近端APS的诊断不包括肝段或亚段的外周APS。结果 168例HCC患者,42例(25.0%)DSA证实为合并近端APS,此42例均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近端APS相关的阳性征象;另外,CT还发现6例假阳性患者,其中2例门静脉显影密度低于主动脉增强密度。CT诊断近端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5.2%、96.4%、87.5%和100.0%.42例近端APS患者中,CT与DSA显示APS范围(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显影)相符的患者有35例(83.3%),对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的符合率达90.5%。CT上近端APS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支提早显影,其门静脉显影密度接近于主动脉增强密度,有3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有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经血管路径为HCC形成近端APS的主要发生机制。螺旋CT近端APS的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动脉早期扫描CT血管造影 (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 ,用TriggerBolus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 (一次屏气完成 )和门脉期扫描 ,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MSCTA表现 ,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表现。结果 :动脉早期扫描MSCTA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 ,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 :动脉早期扫描MSCTA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对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病灶复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均行常规肝脏平扫及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其中动脉期图像由双能量扫描方式获得.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常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B法观察虚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评价2种方法对栓塞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肝组织内强化信息的判断.以DSA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A、B2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27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中共检出63个病变,DSA明确其中39个病变有强化,24个病变无强化.B法的敏感性为94.9%( 37/39),高于A法的74.4%( 29/39;x2=6.303,P<0.05);B法的特异性为95.8%( 23/24),与A法的83.3% (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09,P>0.05).结论 以动脉期双能量扫描代替常规CT平扫与动脉期增强扫描,与常规CT动态增强相比,对TACE术后肝癌病灶的评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疗效的价值。方法:22例肝肿瘤患者(男19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52岁)TACE术后4周~1.5年行^18F-FDGPET/CT检查,22例均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结果:22例患者40个肝内病灶。①平扫CT:碘油全瘤均匀致密型沉积11个病灶,碘油不均匀型沉积29个病灶;②^18F-FDGP田显像:放射性分布缺损或稀疏8个病灶,放射性浓聚20个病灶,放射性分布与邻近正常肝实质相近12个病灶(2个病灶SUVratio〈0.6,10个病灶SUVratio〉0.6);③^18F--FDGPET/CT显像:全瘤均匀致密碘油沉积并放射性分布缺损或稀疏8个病灶,全瘤均匀致密碘油沉积并瘤灶放射性分布与邻近肝实质相近3个病灶(2个病灶SU Vratio〈0.6,1个病灶SUVratio〉0.6),碘油不均匀沉积并放射性浓聚20个病灶,碘油不均匀沉积并瘤灶放射性分布与邻近正常肝实质相近9个病灶,SUVratio〉0.6。放射性分布缺损或稀疏的8个病灶和SUVratio〈0.6的2个病灶,随访未见复发;其余30个病灶经随访证实复发或残留。^18F-FDGPET/CT显像发现全部肝外病灶。结论:^18F-FDGPET/CT显像可有效监测疗效,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VA)软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完成64层螺旋CT减影CTA增强扫描后,选取50段病变或可疑病变脑动脉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减影CTA图像和减影CTA图像+VA图像作诊断,诊断结果以DSA为准,比较2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减影CTA结合VA对颅脑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单独的减影CTA。VA对脑动脉瘤瘤颈显示效果优于减影CTA。结论:VA软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减影CTA结合VA的合理应用能更好的显示动脉瘤,提高动脉瘤的检查率,可作为筛查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