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4只新西兰白兔,于两侧桡骨干制成长1.5 cm骨膜骨缺损,左侧(A组)植入由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10 mg BMP与0.2 ml胶原的复合物;右侧(B组)植入复合0.2 ml胶原的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行骨密度检测;术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 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即C组).结果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比较彻底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说明A组的抗压刚度优于B组;扭转实验结果指出A组的抗扭转刚度和最大扭矩分别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证实了两组成骨情况的差异,这与新生骨的成熟程度不同有关.复合了BMP的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令人满意,复合BMP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以找到一种新的促进骨愈合的方法。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H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H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4、8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压缩试验,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具有优良的修复骨缺损(包括因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皮质空洞)的能力,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实验将探讨同种松质骨作为 BMP的载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方法 将 rh BMP- 2复合同种松质骨载体 (其中含 rh BMP- 2 0 .4 mg)植入兔桡骨 15 m m人工缺损处 ,以新鲜自体松质骨植入 ,单纯同种松质骨植入作为对照 ,通过放射学骨缺损修复 L ane评分 ,Nilsson骨愈合组织学评分 ,扫描电镜观察 ,比较术后 4、8、12周各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rh BMP- 2复合同种骨载体组术后 4、8、12周各项评分与同期自体骨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明显优于单纯同种骨组 (P<0 .0 5 )。结论  rh BMP- 2具有高效的骨诱导能力。同种骨是一种较理想的 BMP载体 ,rh BMP- 2复合同种松质骨载体的骨修复效果与自体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其作用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方法 在42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植入组(A1组:20侧),单纯牛脱蛋白松质骨植入组(A2组,20例),自体骨植入组(B1组:20侧),空白对照(B2组:20侧)。在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2周时,A1组,B1组骨缺损均已完全修复,而A2组,B2组骨缺损未修复;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A1组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均高于B1组,而术后8周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修复骨缺损,并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合成的骨形成蛋白2(BMP2)活性多肽与Ⅰ型胶原复合煅烧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3组.A组:单纯煅烧骨组;B组:含Ⅰ型胶原的煅烧骨组;C组:BMP2活性多肽与Ⅰ型胶原复合煅烧骨组.3组材料植入前分别电镜扫描观察.取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3组,建立桡骨中段10 mm骨缺损模型,分别将材料植入兔桡骨缺损处,术后4、8、12周行X线评分,8、12周行组织形态学观察与评分,比较各组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以及取材后抗折强度.结果 36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1)复合材料电镜扫描结果:孔隙率高,复合结构紧密;(2)术后不同时间X线评分示C组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观察,8周时评分为:A组4.67±0.52、B组5.33±0.52、C组6.83±0.41.12周评分为:A组评分为6.17±0.41、B组为7.33±0.52、C组为8.67±0.52;(4)各组植入材料抗折强度的测定:术后12周,C组材料抗折强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 单纯煅烧骨及复合材料组均有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但以复合BMP2活性多肽的含I型胶原的煅烧骨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其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方法在42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植入组(A1组20侧)、单纯牛脱蛋白松质骨植入组(A2组20侧)、自体骨植入组(B1组20侧)、空白对照(B2组20侧).在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2周时,A1组、B1组骨缺损均已完全修复,而A2组、B2组骨缺损未修复;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A1组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均高于B1组,而术后8周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修复骨缺损,并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纤维蛋白的复合物修复骨缺损。方法 抽取兔自体骨髓并分离和大量培养MSCs。在12只MSCs供体兔的两侧桡骨中段造成1.5cm缺损,一侧植入自体MSCs、15mgBMP和纤维蛋白的复合物(B M F),另一侧植入自体MSCs与纤维蛋白的复合物(M F)。另一组等数量实验兔造成相同缺损后,一侧植入15mgBMP与纤维蛋白的复合物(B M),另一侧留作空白对照。术后第2,4,8周做放射学、组织学和ECT检查。结果 B M F组在术后2周即产生填满缺损区的骨痂影,8周时骨缺损得到良好修复。B M组所产生骨痂量和修复效果均不如B M F组,但优于M F组。结论 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纤维蛋白修复骨缺损是一种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石晓兵  梁克玉 《中国骨伤》2002,15(5):278-279
目的 研究理想的、能较快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将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多孔复合陶瓷(PCC)结合研制成BMP/PCC人工骨,并将BMP/PCC和PCC人工骨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取材,分别作大体、组织形态学、新骨形成定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BMP/PCC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CC人工骨。术后12周时,BMP/PCC侧植入部位的抗折强度明显高于PCC侧。结论 BMP/PCC人工骨能更快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10.
矿化蚕丝基骨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仿生制备矿化蚕丝基骨材料在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骨缺损模型的设计为:在兔双侧桡骨上各做一个大约1.5 cm的骨缺损,在一侧植入矿化蚕丝基骨材料,另一侧作为对照,未植入任何材料.观察时间阶段为术后4、8、12周.[结果]在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观察、放射线,组织学切片观察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术后12周植入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的一侧兔桡骨缺损完全愈合.对照组缺损处未见骨愈合.[结论]矿化蚕丝基骨材料是比较理想的骨缺损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1.
可降解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硫酸钙(CS)/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人工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分别制备CS、BMG,按一定比例复合,植入兔尺骨15mm骨缺损,并随机分为3组,CS/BMG组植入复合人工骨、CS组单纯植入硫酸钙、空白对照组缺损区旷置。标本于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经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示踪检测,观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植入区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CS/BMG组植入4周,缺损区两端及中央均可见岛状新骨生长,8周时材料已完全降解,新骨生长活跃,并逐渐由编织骨重塑为板层骨,12周缺损区被新生骨替代,骨结构逐渐成熟,与宿主骨间形成骨性桥接,髓腔再通,完成骨性修复。CS组4周两端也见新骨生长,但较CS/BMG组成骨量少,中央部位新骨出现时间晚。8周时材料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区可见大量骨痂生长,两端出现板层样新骨,12周缺损区得到基本修复,但骨髓腔轮廓不清。空白组术后形成骨不连。[结论]。CS/BMG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有效地修复兔尺骨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2.
骨形成蛋白增强自体骨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对比评价应用骨形成蛋白 (BMP)增强自体骨与单纯自体骨重建股骨头的不同能力。方法 用健康成年杂种犬 9只 ,以环钻钻入股骨头造成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实验犬分为 A、B、C三组。A组为骨缺损模型组 ,B组取自体同侧大转子骨植入 ,C组取自体大转子骨加 BMP植入。术后 3、6和 9周行 X线片、CT、光镜及电镜观察 ,了解股骨头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A组术后 3周可见股骨头骨缺损内血肿机化 ,编织骨形成 ,但骨小梁改建慢 ,9周时编织骨小梁仍未被板层骨小梁取代。B组植入的自体骨坏死 ,9周时仍可见到大量的坏死骨 ,坏死骨主要起到成骨支架的作用。C组术后 3周可见股骨头骨缺损内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活跃 ,9周时骨缺损已完全由致密的新生板层骨修复。结论 应用单纯自体骨修复股骨头骨缺损仅能发挥成骨支架的作用 ,而自体骨加BMP复合移植能在术后早期 (9周 )有效地重建股骨头内结构 ,是修复重建股骨头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自体尺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手术造成30 mm绵羊桡骨骨缺损,A组置入PLGA-TCP-BMP-2人工骨及带血运的长段尺骨,B组仅置入PLGA-TCPBMP-2人工骨,C组不置人任何材料.3组均以钢板固定骨缺损区.术后24周拍摄X线片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评价.[结果]X线检查示A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的轮廓清晰;B组亦能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均不如A组;C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A、B组骨痂外层形成为板层骨,C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填充.[结论]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长段尺骨移植能够很好的修复绵羊桡骨30 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从放射学方面评价其修复自体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术前1周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 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4、8、12周时摄前臂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A、B两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4、8、12周均优于C组(P<0.05),A、B两组之间在放射影像学评分上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新生骨痂密度上,A>B>C(P<0.05)。空白组术后16周骨缺损无愈合。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材料与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和纤维蛋白的复合物修复骨缺损。方法 抽取兔自体骨髓并分离和大量培养MSCs。在 12只MSCs供体兔的两侧桡骨中段造成 1 5cm缺损 ,一侧植入自体MSCs、 15mgBMP和纤维蛋白的复合物 (B +M +F) ,另一侧植入自体MSCs与纤维蛋白的复合物 (M +F)。另一组等数量实验兔造成相同缺损后 ,一侧植入 15mgBMP与纤维蛋白的复合物 (B +M ) ,另一侧留作空白对照。术后第 2 ,4 ,8周做放射学、组织学和ECT检查。结果 B +M +F组在术后 2周即产生填满缺损区的骨痂影 ,8周时骨缺损得到良好修复。B +M组所产生骨痂量和修复效果均不如B +M +F组 ,但优于M +F组。结论 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纤维蛋白修复骨缺损是一种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方法保存生物衍生骨修复节段性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保存的生物衍生骨修复节段性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冻干生物衍生骨用两种不同保存液保存 3个月 ,以保存相同时间的冻干生物衍生骨为对照。选择 6 0只新西兰大白兔 ,制作 15 mm长的双侧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 ,实验根据植入不同方法保存的材料分为 A、 B和 C组。A组植入 1号保存液处理材料 ,B组植入2号保存液处理材料 ,A、B组再根据材料是否复合成骨细胞培养分为 A1 和 A2 、B1 和 B2 组 ,A1 和 B1 组于动物左侧桡骨缺损区植入组织工程生物衍生骨 ,A2 和 B2 组于右侧植入单纯材料。C组分为 C1 和 C2 组 ,于动物左侧桡骨缺损区植入冻干材料 ,右侧为空白对照。术后 4、8和 16周取材 ,摄 X线片、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定。 结果 术后 4、8和 16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 ,成骨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经 X线片、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 ,各组的成骨能力依次为 :A1 >A2 >C1 >B1 >B2 >C2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 1,P<0 .0 5 ) ,其中 A1 组成骨能力最强 ,术后 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 ,骨髓腔再通 ,生物力学性能接近正常骨。 结论 选择适宜的保存液对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的骨修复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壳聚糖复合同种异体颗粒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材料。方法按不同质量比(1∶5、1∶10、1∶25、1∶50、1∶100)制备壳聚糖/兔源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骨棒,对其物理性状进行初步检测,选择物理性状较好的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进行动物实验。5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 kg,于双侧桡骨中段制备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植入1∶50、1∶25两种比例的复合骨棒。术后1、2、4、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处死动物前行X线片检查,并行血清钙、ALP浓度检测;于术后12周每组取5根完整桡骨进行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观察两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组织学观察示A组成骨时间早于B组,成骨质量优于B组;术后4、8周A组成骨面积大于B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术后4、8周两组细胞质均可见VEGF和IGF受体Ⅱ阳性表达,且A组表达均高于B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血清钙浓度变化表现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A组ALP浓度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12周,A、B组桡骨的抗弯负荷分别为(299.75±27.69)N和(278.54±17.09)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5,P=0.002)。结论壳聚糖/同种异体颗粒骨复合后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是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材料,质量比为1∶50的复合骨棒在成骨速度及质量上优于质量比为1∶25的复合骨棒。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长骨干缺损的成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仿生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长骨干缺损的成骨性能、修复效果及可能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用人工合成双相羟基磷灰石(HA/β-TCP)为支架材料,与聚-DL-乳酸(PDLLA)复合后再复合Ⅰ型胶原及重组合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与兔骨膜成骨细胞及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将仿生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到日本大耳白兔桡骨完全骨膜-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观察、HE染色及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扫描电镜、X线能谱分析,研究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第4周可见新生板层骨;第8周植入物与自体骨呈皮质骨融合,有新骨髓长入;第12周植入物外周被新生皮质骨完全替代,组织学新生骨呈数个连续过渡的条带样分布区。新生骨定量4周组与8周组及12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8周组与12周组差异无显著性。随植入时间延长,植入体中钙/磷比值趋向于自体皮质骨。结论 仿生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植入体内修复长骨干缺损,修复效果好,其骨再生机制为软骨内化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 方法 12只家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12只成年健康家犬右侧桡骨中上段造成2.0 cm缺损,制成犬桡骨2.0 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经切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FS和FS bFGF bBMP到骨缺损处,术后4、8、16、24周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周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 结果 ①影像学: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区有密度较低的骨痂形成;术后24周,皮质完全连接,髓腔再通.对照组术后24周内缺损区均无骨痂生长,骨缺损未得到修复.②骨密度测定:术后24周时实验组的骨密度(456.33±13.74)mg/cm2显著高于健侧(433.33±6.77)mg/cm2(t=2.57,P=0.00)及对照组(0mg/cm2)的骨密度.③组织形态学:术后24周实验组新生皮质骨十分致密,骨皮质连接完整,髓腔完全再通;对照组无新生骨形成,缺损处完全为结缔组织修复. 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BMP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家犬的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支架,负载不同浓度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构建成新型的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体内成骨的量效关系。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植入不同含量BMP的组织工程骨。24只兔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植入同时负载5.0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10只);第二组:植入同时负载2.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7只);第三组:植入同时负载1.0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7只)。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缺损区域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取第12周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4周三组动物的桡骨缺损区域均有明显骨痂生成;12周时三组的骨缺损完全愈合率分别为7/8、3/5、3/5;各时相局部X线阻射密度值与新生骨小梁百分比计量显示第一组的新生骨痂及骨小梁最多,并可见髓腔再通现象。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压缩刚度、扭转刚度、三点弯曲断裂载荷均大于其他两组。结论含5.0mg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15mm骨缺损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