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采集正常健康者(26名)及肝郁脾虚证(35例)、脾胃湿热证(34例)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按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Aglient表达谱芯片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利用随机方差模型筛选差异基因,通过GO、Pathway、Genbank、NCBI、Geneontology等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两证型间获得差异基因125个(其中66个为上调基因,59个为下调基因),主要表现的功能为跨膜运输、硒反应离子、钙离子依赖的胞吐作用等。参与的通路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影响细胞黏附分子、钙离子信号通路、白细胞穿上皮迁移等。通过动态网络构建,寻找出共表达能力差异最显著的9个基因(即LOC340508、HIST2H2BE、MPL、FLJ22536、TUBA8、NT5M、EGFL7、PTPRF、TSPAN33),其主要涉及免疫反应、细胞生长、DNA损伤、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生命过程。结论慢乙肝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两个证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有望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microRNAs角度揭示HBe Ag(-)轻度慢乙型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HBe Ag(-)轻度慢乙肝脾胃湿热证组与HBe Ag(-)轻度慢乙肝无症状组,借助Agilent Human miRNA 8×60k微阵列芯片检测血浆中microRNAs表达谱,求得两组间的差异表达microRNAs谱(P0.05),借助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其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pathway分析。结果:两组间的差异表达microRNAs共86条(P0.05),37条上调,49条下调;GO分级及Pathway分析得到其功能主要涉及细胞黏附、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负调控、蛋白质定位、Wnt信号通路、RNA的代谢过程正/负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负调控、蛋白氨基酸的磷酸化、Notch信号传导途径、细胞凋亡、Hedgehog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HBe Ag(-)轻度慢乙肝脾胃湿热证受特异性差异microRNAs调控,并涉及多个生命过程,其中Wnt信号通路可能是HBe Ag(-)轻度慢乙肝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关键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病因学,病理学,免疫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近年来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从病因学、病理学、免疫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对近年来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之间的microRNA差异表达谱。方法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采集的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组(3例)、肝郁脾虚证组(3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正常组,3名)的血液标本进行microRNA检测,运用SAS系统对microRNA进行筛选及功能分析。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和正常组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有77条,60条上调,17条下调;其靶基因功能主要与转录因子、气体交换、逆境刺激、酶活性调节、免疫系统的发展、肌动蛋白丝化进程等有关。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组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41条,32条上调,9条下调;靶基因的功能主要与核苷酸或染色质的结合、转录的抑制与激活、生物的合成过程、代谢过程的调控、酶活性的调节、肌动蛋白丝化进程、调节免疫系统发展与进程、IL-12等有关。脾胃湿热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共筛选出6条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其中上调1条,下调5条;其靶基因功能主要与跨膜转运、转录的调节、激素代谢、免疫系统的发育、肌动蛋白丝化进程、代谢过程的调节、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等有关。结论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患者血浆中存在差异表达microRNA(谱)。  相似文献   

6.
林敏 《光明中医》2011,26(12):2587-2591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中医脾胃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模型研究及现代医学(炎症、Hp感染、胃肠动力学、细胞凋亡、基因调控、蛋白表达、免疫学、微生态学、胃肠激素、能量代谢等)和舌苔变化、诊断标准的量化、中药现代研究及用药规律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多方面、多层次地探清其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证是脾胃病最为常见的证型,病因多为外感湿热之邪、酗酒嗜烟、饮食肥甘厚腻等.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日益增多.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从循证医学角度讲,必须从证的研究入手,确立湿热证的辨证依据及相关的客观化指标,借以明确湿热证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笔者现就近5年的文献概述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方法: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钡条法观察治疗前后的胃排空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餐后3小时的胃排空率低于正常人,但高于脾虚证患者。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正常人,有上腹饱胀、或便秘、恶心者的胃排空率明显低于无这些症状的患者,脾胃湿热证患者中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的胃排空率无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与某些典型症状有关,但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于乙肝的证候、证型规律及证候客观化的临床研究 ,近 10余年来 ,已取得一定成果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委员会于 1992年制定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试行 )》[1] ,其中将慢性肝炎分为 5个证型 ,包括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这些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2.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动力学、免疫学、水通道蛋白、能量代谢、微生态学等方面对有关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清脾胃湿热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概况分析,论述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研究、本质研究及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在西医学上属于不同的病,有各自独立系统的发病机制、病理学诊断、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两者的中医治疗多法从前人治疗肝病的经验,或一概归入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并无细分.但二者在中医证治上是不同的,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别比较,使临床诊治不致混淆.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7.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常舅的实证。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基本是由外感湿热邪气和内伤饮食不节两方面引起,与个体素质也有一定的关系。脾胃湿裁证的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或潜伏期较长,呈渐划性;症状矛盾,如胸闷、脘痞、腹胀不喜按,知饥不欲食,口渴牙喜饮,舌苔腻而黄等阴阳性同见之症候;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籀化热化且病情缠绵反复,常易复发。脾胃湿热证具有广泛雕临床基础,杨春波等在福建省18所中医医院内科和西医曝中医科的400例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7个系统的43种内科病,以脾胃病占首位;西医11个系统71种内科病,消化系统病占第1位。近年来对脾胃湿热证的母究多由胃肠疾病人手,取得了一定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中医证候分类中的实际意义,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中医临床四诊信息,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集116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应用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可为5个类别: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湿热内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其中16例由于中医四诊信息量的限制(属无症可辨)而难以进行证型分类。结论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对中医四诊信息较好地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细胞超微结构、胃肠动力学、水通道蛋白、微生态学等方面对有关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使脾胃本质得到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虽有全国标准,但执行者不多,主要原因为诊断过程中易有分歧,难于操作。要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规范化,首先应对中医证型的约定性进行研究,包括证型的名和实,具体说就是证型的名称、证型所辖证候的专属性、数量和如何量化等。其次是对中医证型的真理性进行研究,包括规范化证型的合理性验证。并认为必须引入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生命质量量表的制订方法,在证型研究中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