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总结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脊柱后凸角度变化。结果2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后凸矫正度数为10°~15°。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胸腰椎结核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钛网植骨融合的临床分析。方法:总结自2004年至2007年问,我院收治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治疗。结果:经过术后9—12个月的随访,30例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症状消失,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为4—6个月,后凸矫正率80%。结论: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钛网植骨可同期进行,能有效地稳定病椎,部分矫正畸形,消灭病灶,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优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8月-2011年2月对5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结核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症状,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30.5±4.7),°38例存在脊髓压迫,ASlA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24例.术前强化抗痨治疗2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45例采用钛网植骨,13例单独应用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后行前路内固定.术后规则抗痨治疗1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8-3.0年,平均1.8年,无术后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4个月ESR均正常,植骨块及钛网植骨块6月后融合,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为(10.2±3.5)°,终末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3.2±1.6)°.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使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以及钛网的运用,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期恢复脊柱支撑功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复杂性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复杂性胸腰椎脊柱结核32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四联抗结核治疗2~6周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结果拟定手术方案,统计分析术前、术后后凸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2~68岁,中位数46岁。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8例,腰椎结核7例。单节段病变18例,2节段病变7例,3节段病变1例。15例患者存在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21例患者合并椎旁及椎管内脓肿。脊髓神经损伤情况按照ASIA损伤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12例、E级9例。病程2~12个月,中位数7.8个月。围手术期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并发症发生、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6~4.8 h,中位数3.2 h。术中出血量430~1800 m L,中位数61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中位数20.5个月。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1个月。均未出现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1例术中出现胸膜破裂,予以修补并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后恢复;6例术后出现神经支配区一过性疼痛,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理疗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3个月出现髂窝脓肿,应用抗结核药物5个月后脓肿消失。术后18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11.2°±5.3°)较术前(29.2°±13.8°)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3.28±2.09)分]较术前[(40.2±14.1)分]降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D级2例、E级24例。结核均治愈,随访期内未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控制结核症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加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最短1年2个月.最长随访6年,平均43.5月.观察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7例患者局部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胡维界王克荣郑伟强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7):22-24
目的:探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腰椎结核患者8例(6男,2女),年龄19~57岁(41±14岁)。其中病灶侵犯1个椎体1例,2个椎体7例。8例患者均采取Ⅰ期结核病灶清除后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疼痛、神经感觉、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s角以及椎体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均获随访17~31个月,平均24.5个月,整个手术平均时间为3h。视觉疼痛评分VAS由术前3~5(3.63±0.74)改善到术后0~1(0.13±0.35);矢状面Cobb’s角由术前平均9.79°矫正至19.69°,矫正率62.5%.冠状面Cobb’s角由术前平均7.38°矫正至1.98°,矫正率75%.手术后平均改善ASIA分级0.75个。结论:对腰椎结核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在脊柱结核中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约99%而整个脊柱中以腰椎的发病率为最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一次很难做到清除病灶,往往需二次或三次手术才能达到治愈。长时间卧床易出现肺部,泌尿系感染单纯植骨融合困难,假关节形成及结核复发率高(1.28%~25%)容易遗留后凸畸形近年来我院开展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加内固定提高了椎体间融合,消除了上述弊端而且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35例,其中经前路病灶切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并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18例;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3例;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4例。结果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2.5年,平均2年后凸畸形矫正,矫正角度丢失不明显。ESR于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3个月后达到正常范围。随访期内病灶未见复发。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侧前方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0年11月连续收治于我院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06例采用侧前方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106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9个月。结核病灶愈合、植骨稳定融合内固定无失效,术后腰背痛、双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未行内固定患者术后8—14月内复发3例,复发率11.1%。结论:采用侧前方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减少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对胸腰椎结核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我们采用后路经横突间病灶刮除植骨通用脊柱矫形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度得到较好控制的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2位。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约1/2累及脊柱。随着结核病流行的加剧,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亦明显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脊柱结核的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早已普及,但经过近10几年探索,其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改进,观念也有更新。自2003—2005年,作者采用先行后路AF固定撑开病变椎体矫正后凸畸形后再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1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腰结核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后麻醉复苏期间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腰椎结核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的护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复苏期取得满意效果,安返病房。结论通过麻醉复苏期的护理,提高了围麻醉期的安全性,为患者后期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白福彦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23):2789-2790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了12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病人,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钉棒或肽网植骨肽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个月~3年,平均12个月,均未出现脊柱结核复发,脊柱畸形矫正,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一种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Ovid、Spinger Link、Elsevier、CNKI、万方建库至2017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前路组)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后路组)治疗胸腰椎结核的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初检出2794篇相关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7篇;6篇文献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文献,6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1篇为随机对照研究文献;8篇文献NOS评价分数为8分,5篇文献为7分;共涉及1190例患者,其中前路组576例、后路组6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丢失度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MD=-2.08,95%CI(-39.59,35.43);WMD=-35.50,95%CI(-103.16,32.16);WMD=0.69,95%CI(-2.06,3.43);WMD=0.15,95%CI(-0.44,0.73)];前路组的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角度明显小于后路组[WMD=-2.14,95%CI(-3.22,-1.06)],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后路组[WMD=-0.21,95%CI(-0.35,-0.07)],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路组[OR=1.67,95%CI(1.02,2.72)]。结论:与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相比,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更好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且并发症少,但其植骨融合时间比前路手术长。 相似文献
18.
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意义及疗效.方法:总结2002-2006年期间收治的12例多节段腰椎结核患者,并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网植骨、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钛网无松动、移位和塌陷,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复发,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6.5(.).2年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脊柱畸形矫正情况满意.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术式有术野显露清楚、病灶清除更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植骨融合率和结核治愈率高等特点,是目前外科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脊柱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6 ~67岁,中位数54岁.胸椎结核4例,腰椎结核14例,胸腰椎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腰背部疼痛和胸、腰椎后凸畸形.部分患者伴有乏力、纳差、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影像学资料显示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塌陷或死骨形成,椎旁脓肿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单侧椎旁脓肿5例,双侧椎旁脓肿18例.脊髓损伤按Frankle分级,C级1例,D级4例.术后随访观察结核控制、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疼痛缓解、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失血量220~950 mL,中位数360 mL.手术时间120~200 min,中位数150 min.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0个月.结核症状均缓解或消失.1例术后出现患侧胸腔积液和少量积气,经重新放置胸腔引流管后好转.5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恢复至Fran-kleE级.术后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69.33±18.46降至13.16±7.22、12.35±6.9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6.40±1.10)分降至(1.60±1.70)分、(1.20±1.20)分;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15.08°±2.50°降至3.05°±0.80°、3.12°±0.60°.影像学检查证实植骨块位置均良好,均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椎间高度均无明显丢失.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无结核复发.结论: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脊柱后凸畸形,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可有效控制结核症状,缓解腰背部疼痛,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