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ST段改变情况,对107例有胸闷、胸痛症状,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B超等检查有ST—T改变、仅有T波改变或未见明显异常的冠心病或隐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检查,并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3%和73.8%,诊断多支病变的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结论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STT的差别,为12导动态心电图STT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对象共600人用常规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和12导动态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分别描记心电图,然后比较两种连接方式心电图STT的差别。结果两种导联联接方式,ST段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55例,一致率为92.5%,但动态心电图的ST改变较常规心电图显著;T波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61例,一致率为94.8%;结论(1)两种联接方式,虽然ST段的一致率为92.5%,但动态心电图的ST改变较常规心电图显著,所以动态心电图的ST诊断标准应比常规心电图的ST诊断标准更为严格;(2)两种联接方式T波的一致率为94.8%差别较ST段小,在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T波时,可适当考虑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9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正常者190人,心律失常和/或ST段T波改变者419人.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确诊、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冠脉造影评价心电图ST—T改变的疾病分布,进而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动态心电图ST—T段改变的患者30例,总结心电图有ST—T改变与最后确诊疾病的组成分布。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直径狭窄≥50%为阳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24例,阳性率80%;单支血管病变15例(左主干病变3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3例;心肌梗死8例,变异型心绞痛16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6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结论临床常认为心电图ST—T的改变是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其他如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复极综合征等疾病也可引起,因而心电图ST—T改变应密切联系临床,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冠脉造影评价心电图ST—T改变的疾病分布,进而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动态心电图ST—T段改变的患者30例,总结心电图有ST—T改变与最后确诊疾病的组成分布。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直径狭窄≥50%为阳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24例,阳性率80%;单支血管病变15例(左主干病变3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3例;心肌梗死8例,变异型心绞痛16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6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结论临床常认为心电图ST—T的改变是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其他如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复极综合征等疾病也可引起,因而心电图ST—T改变应密切联系临床,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以硝酯类药物为主。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总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时间。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总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时间均有明显改变,且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观察其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心电图检查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在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其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100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被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100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被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均集中在6:00、12:00时段发作。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相较于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更能明确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和发作次数,具有临床诊断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邓正超 《内蒙古中医药》2009,(12):M0005-M000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9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正常者190人,心律失常和饯ST段T波改变者419人。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确诊、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ST-T改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50例体表心电图ST - T 改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65.33%,心电图显示ST 段抬高(或同时伴有ST段压低)伴或不伴T 波改变者冠脉造影阳性率为97.26%,心电图显示ST 段压低伴或不伴T 波改变者冠脉造影阳性率为35.06%.结论:虽然临床体表心电图ST - T 改变对冠心病诊断有较好提示作用,但并非为冠心病所特有,尤其对于不伴有ST段抬高的ST-T改变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更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并常规疗法对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静息心电图具有缺血性ST—T改变的冠心病患者中以痰浊壅塞证为主的 46例和以心血瘀阻证为主的 44例患者分别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结果 :2种证型治疗组均有较好疗效 ,而心血瘀阻型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方丹参制剂更适宜于符合心血瘀阻证的冠心病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24H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106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患者在监测期间将与病情有关的症状记录在生活日志内。结果:106例冠心病患者检出91例心肌缺血患者,其中有73例患者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现689阵次ST段下移,占总阵次数的76.4%。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发现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可用于预防心血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陈琳 《中医药研究》2009,(2):214-214
老年心肌缺血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汗出乏力。部分老年人无明显症状,只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普通心电图也无明显的改变,只在24h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时表现ST—T改变。老年人心肌缺血发生心肌梗死比例增加,因此,在临床早期治疗心肌缺血,对于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用参芍片治疗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9例冠心病患者中检出55例心肌缺血,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占84.21%,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占15.78%,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栓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以06:00~12:00频率最高,OO:OO~06:00频率最低,夜间心肌缺血发作的起始心率低,持续时间长,ST段下移明显(P〈0.05)。69例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40例,占57.97%,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29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11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电图ST—T改变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将5 3例女性患者分为 2组 ,A组为ST—T改变伴典型心绞痛发作者共 2 5例 ;B组为ST—T改变伴非典型心绞痛发作或无症状者共 2 8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两组CAG阳性例数行 2 检验。结果 A组CAG阳性患者 17例 ,阳性符合率为 68% ;B组CAG阳性 6例 ,阳性符合率为 2 1.4%。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纯心电图ST—T改变不能作为女性冠心病诊断的首要条件 ,尤其是绝经前期女性 ,对其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4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实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率。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42例心肌缺血患者,而常规心电图仅检出2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高,诊断价值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同时选取75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0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1.2%,无ST段、T波改变8.6%;75例正常成人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8%,无ST段、T波改变89.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在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阶段,能够迅速、有效的检测出发病征兆,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医学常规检查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在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过程中运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上犹县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分别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和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相较于常规心电图诊断,动态心电图诊断患者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更高,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更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过程中采用动态心电图可以取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临床诊断效果,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点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32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出现的异常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正常心电图有2例(6.2%),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电图改变30例(93.8%),其中,伴ST段压低22例(73.3%),发生率最高;其次是T波改变,以T波倒置为主16例(53.3%),异常Q波有12例(40.0%)。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虽无特异性特征,但心电图在该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大大提升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张传玲 《河南中医》2012,32(7):880-88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影响,比较12导联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心血管科门诊或病房,已经确诊但无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冠心病常规护理及低盐低脂饮食,在入组时及疗程结束时分别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各1次.治疗组45例,采用益气活血方治疗,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3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次10粒,日3次;两组均28 d为1个疗程.结果:①入组时心电图比较:75例患者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发现心肌缺血6例,阳性率为8.00%;24h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肌缺血64例,阳性率为85.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45例,显效31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x2=5.753,P=0.01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12导联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可作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常规诊察方法;益气活血方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胸痹颗粒对心肌缺血病人心电图改变的意义。方法:随机设治疗组116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5 0例,主要观察ST T波的改变情况以及主要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心电图的改变以及对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变均优于对照组(P <0. 0 1)。结论:胸痹颗粒对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及主要临床症状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