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元御脾升胃降学说认为, 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肝阳肾阳随脾升, 脾升则水升化气;心火肺火随胃降, 胃降则气降化水。当脾胃升降失调, 中焦气水方化失常, 则发为胃痛, 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阳不升, 肝阳不升郁于中焦, 脾虚肝郁, 而致气滞胃痛;肾水不能化气上行, 脾虚水寒, 而致寒凝胃痛;胃阳不降, 食滞中焦, 心火不降, 郁于中焦, 心胃热盛, 而致食积胃痛;肺气不降, 郁滞中焦, 血行乏力, 气血郁滞, 而致血郁胃痛。基于此辨证施治, 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2.
1温胃散寒法本法适用于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胃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阳气被寒邪所遏,胃失通降。症见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弦紧,弦迟。方药:良附丸加味。散脾胃之寒,舒肝理气,香附,丁香行气止痛,更加...  相似文献   

3.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  相似文献   

4.
答: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并常兼有腹胀、纳差、泛酸、暖气、呕恶,甚至吐血、黑便等症状。多因饮食、情志失调,或劳倦、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气机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关系至为密切。常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关本证的辨证治疗,我认为应重点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辨证要点胃痛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辨寒、辨虚实、辨气血。大抵胃痛遇寒加剧,泛清水,形寒  相似文献   

5.
<正> 马齿苋全草人药,又名“安乐菜”、“长寿菜”、“长命菜”等。其性味酸寒,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功。鲜用或生用效同。笔者在临床上投马齿苋为主药治疗多种杂病,收效满意简介如下: 一、内服: 1.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中因湿热内蕴,伤及脾胃而致泄泻、痢疾、肠痈、胃痛等。选用马齿苋  相似文献   

6.
郑庆媛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76-1177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胃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烟酒、情绪、气候、环境等.发病机理归纳起来多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故寒、郁、食、痰、瘀等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发为胃病,无论寒凝而病,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其因虽各有不同,但其"不通则痛"则是一致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当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着眼一个"通"字,通则不痛,以通为顺.  相似文献   

7.
孙夫子 《养生月刊》2012,33(9):818-820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里属于"胃痛"、"痞满"等病症范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胀满为主要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生冷刺激,吸烟酗酒,使脾胃受损,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或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肝郁化火,耗伤胃阴;或病久气滞血瘀,阻滞胃络等引起.在临床辨证上主要有脾胃虚寒型和肝气犯胃型.  相似文献   

8.
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病变,有急性和慢性胃炎之分,慢性胃炎又多达7种。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伤食、胃痛、心痛等,多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寒、湿、暑而阻于中焦,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因嗜食辛辣生冷、酗酒或忧思恼怒气机不畅等所致。埋线治疗主穴:中脘透上脘、脾俞透胃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慢性胃炎诊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10.
论胃痛的湿热中阻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病机涉及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等诸多因素。一般文献多从寒邪犯胃、食积伤中、肝郁气滞、脾胃不足及瘀血留阻等证型论治。笔者临床观察,胃痛以湿  相似文献   

11.
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种。胃居中焦,主受纳,主降,喜润恶燥,与脾胃相为表里。胃痛初起多为实证,其病位在胃,或肝胃吲病,或脾胃同病,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病。胃痛实证包括肝气犯胃、肝胃郁热、饮食停滞、淤血停滞、寒邪客胃和湿热中阻6个证型。  相似文献   

12.
小儿胃脘痛辨证及用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鲁  曹宏  曹海英 《河南中医》2001,21(5):61-62
小儿胃脘痛近几年临床有逐渐增多趋势 ,主要以胃脘部胀满、疼痛为主证。对此病 ,笔者在临证时 ,按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和基本的病理变化 ,审证求因 ,将其分为寒凝气滞、乳食积滞、湿热蕴结、胃阴不足四型进行辨证施治 ,常收显效。现将临床点滴经验简介如次。1 辨证分型寒凝气滞型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 ,脾胃功能相对稚弱 ,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 ,饮食不知自节 ,如护理不当 ,易被外邪所伤 ,腹部受风冷寒气所侵 ,肠胃为之拘急 ,或大量饮食生冷、瓜果 ,致寒邪凝聚于胃 ,均可因寒性收引、凝滞、中阳不振而致胃肠气滞不通 ,发为胃痛。症见 :胃脘部疼…  相似文献   

13.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症,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临床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反胃、痢疾、泄泻、便秘等归属脾胃病证。张宝军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提出"调胃诸法,和降为先"。并应用"降胃八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列举了5个"胃痛"病案,认为"胃痛"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久病则夹湿、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温肾暖肝等治疗。病案1用四逆汤加味治验气虚累及阳虚,脾肾阳虚证;病案2与四逆散加味疏肝健脾,调和脾胃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证;病案3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验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证;病案4与吴萸四逆汤加花椒合二陈汤为主方暖肝理气,温化寒湿治验肝寒气滞,寒湿内阻证;病案5用大回阳饮合枳术丸加减治验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学认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腹痛、泄泻"等范畴,多与幽门螺旋杆菌反复感染有关,临床上多选择用三(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这就涉及到口服抗生素的问题,且其杀灭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疗程多为14天。中医学认为长时间口服抗生素可致中阳受损,脾胃寒郁之象,终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运化功能受损,方选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临床效果甚佳,现将其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6.
蔡永敏 《河南中医》2003,23(3):41-42
胃痛又称胃脘痛 ,为常见的中医内科病证 ,由于本病临床证型较多 ,不仅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各种单纯证型 ,而且还常见虚证夹实、实证夹虚、寒热错杂等多种复杂证型 ,因此在临床上常易被误诊误治。本文拟通过对胃痛常见的误诊证型及误诊原因的探讨分析 ,以期为临床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提供参考。1 常见误诊病症1.1 寒热错杂证误诊为热证或寒证胃痛虽因寒邪、食滞、肝火、气滞者居多 ,但寒热错杂者并非鲜见。因寒热错杂既有热的指征 ,又有寒的表现 ,故若辨证不审 ,极易造成误诊。例 1:…  相似文献   

17.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征,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因情志失常和饮食所伤而致。情志不遂,忧思恼怒,郁久伤肝,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痛即可发生;若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均可伤及脾胃,脾失升运,胃失和降,胃痛即作。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痛入络,即成淤滞胃痛;胃痛日久,迁延不愈,由胃及脾,由实转虚,即成中虚胃痛。1疏肝理气和胃法症见胃脘胀痛,涉及两胁,食后痛甚,甚至牵引胸背,痛无定处,嗳气频繁,或嘈杂吞酸,胸闷食少,…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从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鑫梅 《新中医》2000,32(7):3-4
慢性胃炎无典型与特异的临床症状 ,有一部分病人以胃部疼痛为主者应归在“胃痛”范围 ;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 ,与中医之“嘈杂”相似 ;也有部分病人尤其是伴有萎缩性胃炎者 ,表现为胃纳差、胃部似有物堵塞感 ,但按之虚软 ,应归在“胃痞”范围内。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甚多 ,如气候易变季节 ,尤其不耐寒湿之邪侵入 ;饮食不节致胃腑纳、腐负担过重 ,或浓茶、烈酒及对胃有损害的药物直接损伤胃膜 ;精神因素对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更具有明显影响。本病病位在胃 ,脾胃同居中州 ,肝胆肠及其他脏腑与脾胃关系密切 ,上述各种原因均可造成胃膜…  相似文献   

19.
脾胃理论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金元时期李东垣主张升脾胃之清阳并将胃痛列为独立病名,清代叶天士重视滋养胃阴,首倡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脾胃病的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其病位在胃,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我们在脾胃分治理论指导下,采用"通降"、"凉润"之法治  相似文献   

20.
余在几十年临床上所见胃痛患者,约有数十名,皆以针灸治疗,获得显明疗效,兹简介如下: 一、症状:胃脘痞满攻痛拒按,连及两胁,坐卧不宁,胃纳不振,甚则伴有呕吐,舌苔白,脉象弦紧。二、病因:胃痛是一种常见病,属于内伤疾患。病因不外乎七情所伤,和饮食不节两个方面。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气机受阻,故作胃痛。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或硬质食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气不畅而成,或胃阳不足劳倦伤脾为病,虽然病在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